孙伟良
现状:差异流动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益农小学地处农村围垦边缘,教师队伍中新教师多,骨干教师稀缺,近五年学校培养了16位区级以上名优教师,同时也减少了15位名优教师。面对这种现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教师常态流动 学校一些教师出于照顾父母、更优平台、更好生活圈及其他等因素的考虑,每年都有教师提出申请照顾性调动和选拔性调动。
教师需求差异 从我们对教师的了解中,往往会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其实都有不同的需求:新任教师非常渴望能受到领导、同事的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干劲足,希望有展示自己实力、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中年教师,职称和荣誉不缺了,得不到的也不渴望了,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老年教师,因为带着曾经的那份初心和坚守,工作仍然不遗余力。在所有教师中,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如何突破“高原现象”,促使业务和学术研究有新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架构:分层分组
目标分明:立足美好,助力师生自信成长 从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指向角度来看,在合作的第一阶段,我们将其定为立足“四课”,即课堂、课程、课改和课题,在提升教师“四能”,即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改实践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四力”,即思维力、想象力、探究力、创新力,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自信快乐地成长。
制度分项:健全制度,教师研训有章可循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在于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对人的心理规律的把握,提高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创造条件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使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独断式”“监督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激励式”管理。
因此,学校首先明确了校长为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教导处、教科室、中心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力量,完善了直接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开放式三级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和任务,为校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其次,根据学校的相关实际情况,我们制订并完善了校本培训制度,包括《教师校本培训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 《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师徒结对活动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校本研究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在校本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培训目标侧重于教师施教水平、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师德水平的可持续提升。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就校本培训的内容、学分、对象、形式和评价提出不同的要求。
项目分列:砥砺奋进,合作研究有序推进 合作中每个子项目都有相应的对接负责人,负责协调专家来校指导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并做好相应的会务接待工作。每学期初,双方会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执行。
人员分组:协同共进,涵盖全员主动参与 我们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全体专任教师列入四个工程:强基工程(“春芽杯”)——5年内新教师;砥柱工程(“春华杯”)——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秋实杯”)——老年教师;名师工程(“名师杯”)——区级及以上名优教师。这四个工程内的教师形成了四个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团队。按照不同的活动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相应确定)每两年举行一次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并以“四个杯”命名,即春芽杯、砥柱杯、秋实杯、名师杯,在活动的全员参与过程中使每个年龄层面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发展与提高。
运行:项目推进
基于合作项目的內容路径角度,在项目推进中,我们通过专题讲座、名师引领、科研指导、校际交流、课堂研修、案例分享等路径,在请进来、走出去、坐下来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理论研究上双路并进 一是加强讲座引领。如项目组请来了上城区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邵虹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检测与评价”的专题讲座。李菁、李国强、安富海、周瓦等教授也先后围绕各自学科作专题讲座。因疫情的影响,我们还开展了线上的学习研讨活动,教研员沈洋老师为教师作绘本教学的专题讲座,引领教师结合绘本强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二是加强科研引领。如肖正德、付淑琼教授为全体立项课题教师进行论文写作指导,以丰富的案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发表论文等方面的策略与方法,并对个别教师的论文进行面对面的一一指导修改。三是加强热点引领。如“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业如何提质强效,结合案例分析,实践导行。
课堂研究上多路齐下 一是常规课堂建常规。每个学科子项目均立足常态课堂,在课堂中研究学生成长方式。一年中,赵淼钧、朱银凤、何丽庆、沈卫芬等30余位教师也纷纷亮相研讨课堂,在课堂中研究、提升与发展。二是特色课堂酿特色。“四大工程”大比武活动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第七届才能展示月教师课堂教学赛课活动中,强基杯、砥柱杯、秋实杯、名师杯课堂中,杭师大专家参与其中并进行了课堂教学的点评与指导。此次赛课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特别是杭师大教授的全程指导,切实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师们的课堂驾驭能力,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三是典型课堂立典型。在学校“课堂节”数学专场,来自乍浦实验小学的唐国良老师、五常小学的谢晓峰老师等和本校教师一起演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专场,杭师大教授对相应教师的课作了点评,对经典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进行深度探讨。
校际研究上协同共进 一是请进来丰富平台。项目组请来了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郭芳老师上《三角形三边关系》示范课,还有童璐佳老师以《有机整合,适度拓展》为题讲述了他们的课堂研究之路。又如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政教主任、浙江省教改之星沈明霞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多边形的面积》。课后沈明霞就《多边形的面积——省课》这一主题,从本堂课的缘起、积淀和成课三个方面向教师们阐述了她的想法。二是走出去站上舞台。为教师搭建外出展示平台,能更好促进教师素养的快速提升,在乍浦实验学校开展的两市三校数学教学联谊活动中,我校沈俊萍老师亮相活动,展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俞佳丹老师在五常中心小学执教《推理》,宋佳红、王飞、许倩钧、许亚军等老师也纷纷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这样的平台“倒逼”教师的快速成长。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益农教师业务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通过子项目的推进,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校本教研上探求新式
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构筑理想课堂为目标,把开设研讨课的过程细化成“三个阶段二次反思”(简称“三二式”)的过程。“三个阶段二次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其流程分为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三个阶段,其间穿插两次反思。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主要是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第一次反思是更新理念,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第二次反思是改善行为,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促使先进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实践的行为。
校际互动上注重多元
校际互动教研是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谋求共同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我校在立足于本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城乡结对助学的形式,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形式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在开展校际互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活动参与式,强调互动式交流;二是结对助教式,强调专家引领指导;三是教学体验式,强调同伴互助合作。
评估:促进内生
教师相对稳定,教学理念更加高位 合作项目的开展,让我们更加清晰办学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在自信中快乐成长,明确了育人目标:培育具有南沙情怀、博学多才、善于创新的新时代自信少年。教师们对当下的教学新思想、新要求、新方法、新路径等都有了全新的了解与认识,对“生本课堂”“体悟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目标预设更贴切,教材把握更合理,教学方式更多样,评价反馈更精准,作业讲评更到位。教师们安心在学校工作,并积极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助力。
成长日趋灵动,师生成长更加快速 我们借助合作子项目,共同破解教学难题,从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近一年来,杭师大专家组对东片小学教师开展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德育、教科研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杭师大教授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信息、前沿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讲座让益农的教师们享受了一次次丰盛的精神大餐。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教师的整体工作动能更足,各项工作参与度明显提升。新增教师区级及以上荣誉20人次,新增教师区级及以上业务参赛获奖45项,新增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8项,区级及以上成果获奖30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7篇,出版专著2部,教师在区级及以上开设公开课或讲座37次。教师发展最终带来学生的提升,在这一年里,结合“双减”的落地,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杭州市中小学课改联盟校和萧山区义务段课改试点学校,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情南沙课程体系,共完善了包括版画课程、创客木工课程、3D打印课程等60余门个性化拓展课程。学生1人获市火炬金奖,1人获市牛奶盒回收“小达人”,3人获区火炬银奖,5人获区级年度优秀学生等称号。学校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4人次,省级19人次,市级3人次,区级183人次。
社会家长满意,整体影响更加深远 以2021年为例,我校新增区级及以上集体荣誉34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垃圾分类样板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优秀数字家长学校空间、浙江省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浙江省教育学会乡村教育分会先进集体、杭州市少先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自信文化、党建工作、课程建设等情况。
思考:反思前行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我们的校本教研机制构建与运作,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策略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 我们常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其实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对待教师的培养问题,也需要“因材施教”,这个“材”包含的内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校的“四大工程”既合理利用了教师年龄、专业发展水平这一“材”,有效合理地利用了不显见的资源,又借力同年龄阶段人的相互竞争心理,同专业发展阶段人之间的互助共研,有效地施以“导”,通过课堂比武、区域联动等途径,渗透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堂的新策略。
平台也是教师展示提升的重要舞台 在“四大工程”整个活动中,从“海选”一直到“比武”,其目的就是要为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以促进教师发展,从而构筑起理想的课堂,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结合子项目研究的“四大杯赛”评比中,每个不同年龄的教师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目标。同伴可以互助,不同龄者可互学,兄弟学校可联通,教学资源可共享。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课堂里,都有教师在聆听、在思考、在学习。担任课堂主角的教师何尝不渴望被肯定?教师们有了公开亮相的机会,展示的是自己的才华,流露的是自己的激情,这时讲台已成为舞台。在展示月活动中,有许多年轻教师得以脱颖而出,也有众多的中老年教师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肯定是激励教师努力奋进的催化剂 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肯定。在活动中,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展示着自己的拿手课,当听到同伴们赞叹或作为本年龄层次的代表参加相应杯赛时,那种激动、信心、自豪的心情是溢于言表的,因为他们的才能得到了肯定。教师发展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合作研修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源于教师们都有上进心,都渴望成功。我们更注意到:在研讨活动中成长较快的教师对这种渴望往往更强些,而且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追求目标,并能更积极地付诸实际行动。
研训是促进教师合二为一的成长通道 基于合作办学子项目和“四大工程”校本教研活动的推进,也是我们把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相结合的过程,让教研活动开展成为每位教師互动研讨的载体,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得广大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教学研究这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教学研究又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教学研究还是一种成就,在研究的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