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亮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而最早的空气污染事件也发生在英国。这之间有什么关联?20世纪,工业化与机动车化迅速推进,但大气污染并未与之同步,原因在哪里?一个伦敦,一个匹兹堡,两个典型的燃煤城市后来为何戒掉了煤?它们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处在能源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又该如何选择未来的路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期阅读了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J.R.麦克尼尔的作品《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世界环境史》,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空气污染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但更多的观察则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不过当时,污染只是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空气污染随着始于英国的燃煤工业化向外传播开来,大量用煤主要集中于钢铁和化学两个工业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厂和烟囱被视作城市繁荣的标志。
在20世纪20年代,以煤为基础的工业化继续在欧美发展。但不同的是,在世界其他地区发展更快一些。
1948—1970年,苏联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模式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地推广。日本大约在1950年开始的再次工业化也是以煤为基础的。此后,钢铁、造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高能耗工业在东亚发展起来,特别是韩国、中国台湾,而中国大陆则是在1978年以后。
随着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加便于运输的燃料来取暖和做饭。因此,家用燃煤开始增多,越来越多的城市走上了伦敦的路。于是,也造就了重污染的城市,比如伦敦、匹兹堡和大阪。
20世纪,工业化与机动车化迅速推进,但大气污染也许并未与之同步。许多城市,反而在1945年至1980年间,极大地改善了空气质量。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政治与地理。
经济发展原因。1920年以后,混合燃料开始在全世界发展。尤其在1950年以后,石油在许多领域取代了煤,最早进行大规模的取代应用的是英国皇家海军。此外,其他类型商业能源的出现,例如,水力发电与核电发展,减少了煤的重要性。
对于污染的政治反应产生了效果。市民抗议污染的活动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效果。美国的圣路易斯在1940年成为第一个成功实施减少烟尘政策及技术的大城市。西欧和日本在1970年以后、韩国在1980年以后、东欧在1990年以后,普遍执行了有关规定,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
地理变化的作用。一些密集型能耗工业部门长期集中在靠近煤矿和铁矿的地区,比如宾夕法尼亚西部和德国的鲁尔区。1960年以后,这些工业部门逐渐消失,并且倾向于建立在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与市郊绿区。但事实上,污染总量并没有减少。
两个严重依赖煤的城市,最终戒掉了煤。一个是伦敦,另一个是匹兹堡。
1952年12月5—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 浓雾下的城市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二十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公众呼吁与政府规定随之而来,1956年《清洁空气法》正式颁布,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该法案制定了预先采取相关措施减轻空气污染的相关规定,包括明令禁止烟囱排放黑烟,对熔炉颗粒物和粉尘排放进行严格的限制,划定烟尘控制区,防治烟害,特别是一些特殊区域的烟害防治,建立清洁空气委员会,并确立了其他相关规定。《清洁空气法》对治理伦敦的空气污染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由于燃料的改变,使伦敦空气中的硫在1962—1988年下降了90%。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更多受到汽车尾气的影响,而不是工业烟囱。
匹兹堡从1758年开始用煤,当时还只是位于英国北美殖民地边缘的小贸易站。第二次工业革命降临匹兹堡时,炼钢业才开始兴起。1887—1891年,阿巴拉契亚的天然气曾使匹兹堡用煤量短期内出现下降,但很快随着供应枯竭,煤卷土重来……
1940年,在圣路易斯,当地工程师、市民和政治家共同努力实施了有效的防止烟尘法案,匹兹堡被迫仿效。1941年下半年,匹兹堡制定了《烟雾控制法令》。因为在战争期间,法令一直没有实施。由于遭到了煤炭业、矿工联合会及铁路业联合反对,直到1946年才应用于工业,1947年应用于家庭。1948年,匹兹堡市郊的多诺拉小镇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烟雾事件,造成近6000人二氧化硫中毒。20世纪70年代开始,矿产资源开始枯竭,由于产业过度集中于煤炭、钢铁,匹兹堡大批钢铁企业停产,工人失业,经济陷入衰退,城市转型迫在眉睫。此后,匹兹堡不再作为最主要的工业城市,空气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受益于美国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对钢铁的需求,拥有交通区位和丰富煤铁矿石资源的匹兹堡,迅速崛起为世界最重要的“钢铁之都”。然而1970年因美国经济滞胀让匹兹堡钢铁产业举步维艰。80年代末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绝望的匹兹堡成功转型,连续10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美最清洁的城市,并成为2009年G20峰会举办地。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看出一个国家能源的革命或者转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进过程,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反复,但这却是空气改善特别是资源性工业城市环境治理的关键选择。这个过程中伴随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发展应用,伴随空气治理法律的出台与实施,更伴随社会各界持续与广泛的参与。
回望当下,我国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内,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也在推进之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总的牵引。推动能源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以及推动低碳绿色交通运输成为必然选择。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共同行动起来。
清洁的城市,清洁的地球,是美好的期待,也终将是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