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医疗模式的日益更新下,常规化护理无法满足医疗需求,尤其是心内科临床护理。心内科多收治病情多变和危重者,多数患者的意识状态较差,且预后不良,需要进行全方位护理[1-2]。通过对现阶段的心内科护理工作分析发现,其护理重点是照护患者安全,避免治疗期间出现意外事件,保护其身心健康。同时需要提升患者的自护意识,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相关性工作。精细化护理的典型特征是深入、规范且具体,其目标明确,要求优化护理流程,确定岗位分工,从而显著提升管理效能。近年来其被广泛用于多科室护理,但对于心内科护理的相关报道相对偏少,无法证实其实用性[3]。为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入院诊治的102例心内科疾病患者,用于分析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用。
选择患者诊治于2018年3月—2020年5月间,均收治于心内科,共计患者102例。经影像学或是实验室指标等综合诊断为心内科疾病;预计生存期长于6个月;可自主配合研究;对研究完全知情而且同意。排除免疫系统病症、精神类疾病、血液系统异常患者。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以后准许开展。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收录53例,男患者∶女患者数值等于29∶24;年龄34~67岁,平均为(45.62±2.77)岁;病程1~7年,平均为(3.85±0.49)年;疾病类型为:高血压15例;冠心病14例;心绞痛10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3例。B组收录49例,男患者∶女患者数值等于27∶22;年龄35~65岁,平均为(45.98±2.50)岁;病程2~9年,平均为(3.98±0.67)年;疾病类型为:高血压14例;冠心病12例;心绞痛8例;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5例,其他3例。数据经假设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依据《心血管内科学》(路岩;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设计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心内科疾病的患者;(2)于我院接受治疗与护理,且留存的临床资料完整、详细;(3)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1)合并发生严重肝脏、肾脏类疾病,且出现临床症状;(2)存有治疗禁忌;(3)预估存活时间不超过5个月;(4)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语言功能疾病,无法进行充分沟通。
B组予以常规化护理,规范护理相关操作、讲解疾病知识、进行饮食与作息指导、监测体征、筛查意外事件高危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心理干预等。A组予以精细化护理。
1.2.1 成立小组 所有心内科护理人员均为组员,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3名为副组长。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排班与分工,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言行举止相关培训,练习护理用语、沟通技巧等。讲明护理流程和规则,要求其遵守标准。进行技能培训,讲明精细化护理的要点和管理原则,执行双全管理,即全程以及全人管理,培训后进行技能考核,不合格者自费补考。组内成员负责询问患者的护理建议和感受,并明确记录,作为护理方案的优化前提。
1.2.2 多环节护理 (1)仪器管理:要求护理人员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确保其维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设置专项人员管理仪器,并培训其操作方法,故障问题征兆与排除方法。对每个仪器进行登记,包括其生产日期、维护日期、使用期间问题、保养情况等,确保其处于备用状态。同时消毒抢救车与抢救用品,合理归置抢救车内的物品和仪器,确保抢救及时。(2)环境管理:为护理人员分配病房,需每日早晚对病房环境进行检查。应与保洁人员高效协同,注意细节管理,如病房的物品摆放、清洁时间与次数、物品与仪器的放置、消毒与整理等。适度调节室内温湿度,每日通风30 min以上,可摆放绿植。对于走廊等公共区域应设置值班人员,确保地面无污渍和水迹。清理妨碍通行的物品,合理设置警示牌和宣传语,明确标记楼梯方向和危险物品位置。(3)安全管理:设置安全护栏和警示语,做好管道固定、给药操作和药液渗漏等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由1名副组长负责跟踪风险管理情况,并提出管理问题和建议。
护理恢复率:症状彻底消失计为完全恢复;症状基本消失且生活能力改善计为基本恢复;症状无变化或是加重计为未恢复。经自制评价表测评护理质量,含服务态度、护理文书书写、健康宣教、临床操作和护患沟通维度,均是20分,总计100分,护理质量与分数的关系是正相关。
经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测评生活质量,含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以及躯体功能维度,统计为20个因子,均是100分,生活质量和分数的关系是正相关。
记录坠床、烫伤、跌倒以及呛咳等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几率的计算方法为:(坠床发生例数+烫伤发生例数+跌倒发生例数+呛咳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A组数据归总后护理恢复率计为94.34%,B组计为71.43%,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各项护理质量相关得分更高,与B组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前对比于两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A组的各项评分更高,与B组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数据整理显示意外事件几率计为3.77%,B组计为20.41%,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内科疾病的危险度高,护理难度较大,若未合理化护理可能会导致意外情况。有相关学者[4]研究指出:细致把控心内科护理细节,逐层管理和明确分工能够保证护理质量。基于以上结论,崔兰芳[5]研究将精细化护理视为心内科的理想化护理法,认为其能够高效协调护理人员、家属与患者,共同朝管理目标努力。在精细化护理期间,需要剖析各个护理细节,分析不合理处,再制定改进措施[6-7]。但也有部分专家指出:心内科护理具有繁杂性和专业性,需要结合护理现状拟定工作流程,明确高危环节[8]。此外,护理期间需要提供人文化服务,如在卫生间地面张贴防滑标志,在门槛处贴明小心门槛等标记,在每个可能跌倒或是坠床的护理细节增设警示语[9-10]。护理中极为重视仪器管理,原因是心内科治疗需要加用多种仪器,而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规范使用仪器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度[11-12]。
表1 对比护理恢复率 [例(%)]
表2 对比护理质量得分(分,±s)
表2 对比护理质量得分(分,±s)
?
表3 对比生活质量得分(分,±s)
表3 对比生活质量得分(分,±s)
?
表4 对比意外事件几率 [例(%)]
在上述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心内科患者采取精细化护理,认为精细化护理不仅需要制定管理目标,细化护理环节,还需要关注患者的主观意愿。本研究的创新点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充分征询患者意见,所有护理措施从患者角度出发,尊重其个体差异。结果中,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B组升高;生活质量得分同样较B组升高;意外事件几率较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根据以上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精细化能够改善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规避意外事件[13]。原因是精细化护理较为全面和细致,能够根据护理现状、患者病型、需求等情况合理化调节护理方案,发现护理难点并予以克服。成立小组能够保证人员的合理配置与精细化管理,其目的高效衔接多个环节,明确护理要求,规范其自身行为。多环节护理中,仪器管理能够定期维护相关仪器,排除使用故障[14-15]。且能确保其治疗功能,避免因仪器问题延误治疗。环境管理可以规避病房内的跌倒和坠床等高危因素,其与安全管理的目标一致,均为保证治疗安全。以上护理方案相互协同和互补,可以最大化提升管理效率[16-17]。A组完全恢复几率45.28%,基本恢复几率49.06%,未恢复几率5.66%,护理恢复率94.34%;B组完全恢复几率30.61%,基本恢复几率40.82%,未恢复几率28.57%,护理恢复率71.43%(P<0.05)。与刘春庆[18]研究结果 [观察组完全恢复率80.39%,恢复率17.65%,未恢复率1.96%;对照组分别为39.22%,29.41%,31.37%,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具有较高信度,可以积极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可对心内科疾病进行深入分析,优化现阶段管理模式,利用专业化小组和多环节护理等形式改善护理质量,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