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和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2-05-06 03:57伍优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常规

伍优爱

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的一组器质性脑损伤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偏瘫主要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以及舌肌下部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2]。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存在活动能力,但是在行走时,通常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出现异常行走姿势。脑卒中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快速对患者开展急救干预,若处理不当或是干预时间较迟,均会使偏瘫情况加重。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当前临床多实施常规康复措施干预,尽管常规康复措施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方面可发挥一定效果,但通常仅是维持患者机体,延缓病情发展,或是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出现,但是无法达到治愈效果[3]。由于临床在脑卒中后偏瘫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其中有研究发现[4],将神经康复干预纳入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可提升治疗效果。但目前临床在该方面研究较少,需要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加深入的分析。为此,文章选择试验组45例患者,并对其开展神经康复干预,针对研究相关内容有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医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研究时间2017年5月—2020年5月,通过随机摸红蓝球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成常规组以及试验组,其中摸红球为常规组(45例),摸蓝球为试验组(45例)。常规组与试验组中,女性患者数量有18例、17例,男性患者数量有27例、28例;平均年龄水平分别为(50.29±5.21)岁、(50.34±5.29)岁;平均脑卒中时间分别为(6.72±1.18)h、(6.79±1.23)h;偏瘫部位例数依次是上肢单瘫16∶17、下肢单瘫18∶17、偏瘫8∶9、交叉瘫3∶2。针对本次研究内一般资料选择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计算结果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签订文书;(2)神志状态良好,未出现意识异常情况;(3)通过实施各项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急性脑卒中合并偏瘫[5]。排除标准:(1)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情况者;(2)肢体有先天性畸形者[6];(3)心血管有病变情况者;(4)存在精神异常情况,正常沟通存在问题;(5)拒绝配合相关措施者。本院专家在对研究内容审核后表示符合医学伦理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规范开展治疗措施,例如在疾病早期实施积极补液、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水平、营养神经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每天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是否出现新发损伤,积极预防并发症,例如机体营养不良、压力性溃疡以及坠积性肺炎等。

将常规康复措施纳入常规组干预中,指导患者在疾病早期开展肢体活动,例如上肢可进行外展、内旋以及上举动作,下肢可进行抬高、屈曲、外旋以及内收等动作。每天1次,每次20~30 min。在疾病后期可实施功能训练,例如指导患者自行穿衣、进食、拿取物品以及刷牙等。予以试验组患者神经康复干预,措施包含:(1)神经发育措施,开展Bobath技术。①控制关键点,康复师通过对患者机体关键部位(例如头部、躯干以及胸骨中下段等)的手法干预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以及降低肌张力,刺激和促进正常肌张力、平衡反应以及姿势反射;②反射性抑制模式,在躯干肌张力升高方面,当屈肌张力升高时,可将头置于过伸位,降低屈肌张力,当伸肌张力升高时,可将头置于屈曲位,降低伸肌张力,若屈肌和伸肌张力同时升高,可通过旋转躯干来降低肌张力,但是注意在旋转时需保持骨盆不动,在肢体张力升高方面,当屈肌张力升高时可通过肢体外旋位进行抑制,外展肌张力升高时可开展肢体内旋位进行抑制,上臂屈肌痉挛时,可选择肢体对称性伸展位来进行抑制;③促进姿势反射,在促进调正反应方面,康复师可通过头部和躯干间的位置改变来带动躯干旋转,在仰卧位时,可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进而诱导胸、腰以及下肢转动,锻炼其翻身能力,康复师通过躯干位置倾斜,刺激头部直立,当坐位时,康复师可分别向左侧、右侧倾斜患者躯干,进而训练其头部控制能力,康复师通过指导患者扭动上半身或下半身,另一侧也相应转动成一条直线,有利于进行翻身动作,在仰卧位时,康复师可转动患者肩胛带或是骨盆,通过带动躯干转动,协助患者实施翻身运动。(2)脑功能重建,运动再学习方式是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恢复当作大脑功能受损后再训练以及形成的过程,通过实施特定的诱导以及训练,使患者部分运动功能得到有效干预,例如维持平衡以及行走能力等。强制性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可发挥良好干预效果,该种干预方式可防止出现依赖性功能重组。(3)中医干预措施,利用经络学说,循经取穴,以合理的手法开展针灸治疗,通过实施“转、捻、提”等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另外还可使用红外线理疗仪等开展局部热疗以及加温。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水平对比,干预后患者临床表现全部消失,肢体活动能力无显著受限,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属于效果优异;干预后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改善,肢体活动能力轻度受限,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好转属于效果一般;干预后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变,肢体活动能力严重受限,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提升属于效果差[7]。治疗总有效率即为一般以及优异的总和。(2)分别在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个月时使用Fugl-Meyer平衡量表[8]对每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7项内容,分别是坐位3项、站立位4项,每项共有3级,分别赋予0~2分,其中能够全部完成规定动作记作2分,完成部分动作记作1分,无法完成记作0分。对比每组患者各时期运动功能得分。(3)分别在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个月时使用Barthel指数[9]对每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实施评估,最终得分为100分则属于功能正常;得分在66~99分则属于功能良好;得分在30~65分则属于轻度功能障碍;得分在10~29分则属于严重功能障碍;得分低于10分则属于残疾。

1.4 统计学处理

在文章内,以SPSS 22.0计算软件对全部数据实施计算,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每组治疗总有效率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每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例(%)]

2.2 比较各时期每组患者运动功能得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干预后3个月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干预后3个月运动功能得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时期每组患者运动功能得分对比(分,±s)

表2 各时期每组患者运动功能得分对比(分,±s)

注:同组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P<0.05。

?

2.3 比较各时期每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干预后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时期每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对比(分,±s)

表3 各时期每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对比(分,±s)

注:同组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会导致供血动脉血流发生异常,进而使得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表现,患者可有吞咽障碍、失语以及偏瘫等神经症状和体征,其中偏瘫最为常见。偏瘫会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丧失以及日常活动受限,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救治。脑部高级中枢存在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及时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能够刺激偏瘫肢体形成主动活动,从而提升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但是该种恢复通常在恢复期的1~3个月内有明显进步,之后则进展缓慢,因此临床认为需要早期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实施传统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措施,尽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表现,但是控制效果不佳,疾病极易复发。通过观察彭蕾等[10]研究内容发现,将神经康复治疗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干预后3个月时患者运动功能得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依次是(11.5±1.9)分、(84.9±9.2)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因此其认为将神经康复措施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可改善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患者为97.78%,相较于常规组的86.67%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运动功能得分是(11.60±1.70)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92±1.55)分;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是(85.03±7.03)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0.06±6.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可知,神经康复治疗措施分别从神经发育、脑功能重建以及中医措施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康复指导,通过实施Bobath技术,利用正常姿势以平衡反射诱导正常动作来调节肌张力,针对伸肌、屈肌等不同肌群张力异常升高情况,实施相应的抑制措施,进而构建正常运动模式;另外,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性练习,使得机体能够协调配合[11]。在干预过程中,密切观察和评估患者反应,循序渐进地实施各项操作,首先开展简单的康复措施,并依据患者适应情况逐渐增大训练难度,使其完成更高级别的训练。而通过对脑功能进行重组,有利于培养其形成新的行为方式,达到再训练目的[12]。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医方式进行干预,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的康复重点在于疏经通络和活血化瘀,因此通过实施针灸、理疗等措施来改善局部微循环,提升脑部血流量,缓解脑水肿情况。另外,通过刺激不同穴位,可使大脑细胞形成兴奋或是抑制的双向调节,增加中枢运动神经兴奋性,促进脑部皮层运动区信号输入,进而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3]。患者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相应提升,进而提升其生活水平。

综上,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神经康复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强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机体康复。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常规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常规之外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