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障碍的疗效

2022-05-06 03:57王振波王晓青张朋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直肠癌

王振波 王晓青 张朋飞

直肠癌作为一种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齿状线、直肠乙状结肠交汇处为好发病灶,一般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常见于腹泻、便秘、血便、里急后重等,会对其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1]。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情持续发展,会累及患者的膀胱、周边脏器以及尿道等,导致患者并发尿路刺激症状,出现排便梗阻、下肢水肿等问题,继而给患者造成生命安全隐患[2]。由于该病病灶处于患者的盆腔之内,具有较复杂的解剖关系,所以多通过保留肛门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进行治疗,虽然该疗法可以尽可能保留患者的排便功能、肛门括约肌功能,但由于手术属于介入性操作,且术中不可避免会累及患者的肛周神经、肌肉,所以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不可避免会受到损害,多引发排便障碍[3]。本次为探讨有效治疗保肛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方案,以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医院接受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4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所取得成效较为理想,遂就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20年11月间于医院接受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8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接受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治疗30 d后仍无法自主控制排气、排便的患者;(2)年龄18~80岁的患者;(3)术后不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例如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出血等;(4)术前检查结果显示肛门功能正常,不存在排便失禁问题的患者;(5)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6)本人与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授权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肠激惹综合征的患者;(2)沟通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3)心理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4)传染疾病的患者等;本研究为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合随机动态数字表以及患者个人意愿划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56岁,平均(33.21±4.3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95±0.75)年;观察组中包含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9~52岁,平均(32.19±3.65)岁;病程最短的为4个月~5年,平均(1.99±0.72)年;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排便功能主动训练疗法:(1)患者术后1周,指导其每天在晨起后、晚睡前开展缩肛训练,每次各训练10次;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行肛门舒张、收缩训练,单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2次/d,同时叮嘱患者排便后需要进行坐浴[4]。(2)术后患者肛周不再存在水肿症状后,指导其通过下蹲-起立-下蹲的方式开展提肛训练,注意需告知患者在下蹲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放松肛门,而在起立过程中则需要收缩肛门,每次训练30组,3次/d[5]。(3)术后3周,指导患者开展排便反射训练,告知患者在产生便意后,需通过转变体位、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便意,有利于改善其肠道储便能力。

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指导患者维持斜卧体位,上下半身之间的夹角控制在135°左右,问询患者的感受是否舒适,若患者无不适情况,则外旋患者双腿,同时将双脚后跟分开,借助单通道信号、刺激器对患者盆底表面肌电进行有效收集,然后对患者进行电刺激、肌电触发电刺激;采样率为200 kHz,输出电流设定为0~100 mA,刺激频率设定为10~100 Hz,神经刺激波宽设定为50~600 s,刺激波形设定为方波、三角波,同时借助多媒体语音治疗软件对训练过程进行展示。借助直肠电极棒、表面肌电分析技术辅助筛查患者的盆底功能,以此改善患者的肛提肌功能以及盆底肌肉收缩功能,注意需对患者表面肌纤维活动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盆底气管直肠以及排便功能进行有效控制。该训练单次维持时间在0.5 h左右,3次/周[6-7]。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后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

(2)治疗前后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前者参考肛门控制力、便意、排便次数、时间、肛门综合指征等,以肛门功能5项十分制标准进行评分,所得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排便功能越好;后者则参考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EORTC)提出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中的QLQ-CR29量表进行评分,共计29个条目,单个条目评分为1~4分,所得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8]。

(3)治疗满意度。患者出院前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择,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期间两组患者所产生的观察指标均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采集,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相应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对比(h,±s)

表1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对比(h,±s)

?

2.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分,±s)

?

2.3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2.50%,与对照组的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保肛术是临床治疗直肠癌的常规方案,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肛门括约肌,但不可避免会存在弊端,即影响患者排便功能。近年来受医疗技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关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排便障碍问题,在既往资料中发现,有研究指出患者术后长时间有效刺激其盆底肌、肛提肌,可显著优化其收缩功能,同时还能优化直肠推动力、排便功能、排便控制效果[9-12]。以此为依据,本研究以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医院接受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4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同时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结合既往中医疗法经验,辅以中药疗法,并以同期收治的接受排便功能主动训练疗法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相应数据比较组间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联合开展盆底生物反馈疗法、中药疗法对排便功能有较好的优化作用,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就原因分析,既往所采用的排便功能主动训练主要是通过提肛、缩肛、排便反射训练等内容纠正患者的排便障碍,不仅训练周期长,而且最终效果很难达到患者预期标准。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功能训练对患者盆底肌肉、脏器功能进行有效协调、优化的技术,属于自然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借助电极对患者盆底肌群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当收缩力不低于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阈值时,其主处理器可自动向刺激模式进行转换,通过调控微电流能量,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间歇刺激,促使运动神经原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同时向肌肉组织快速传导,促使其收缩功能达到正常生理范围[13-14]。总体来说,通过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可支持无创反复刺激,改善患者盆底肌肉痉挛问题,促进排便功能的重建[15-16]。所以最终相对比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纠纷风险更低。

4 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保肛术后出现排便障碍的直肠癌患者实施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优化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直肠癌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