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有福,王想福,叶丙霖,孙凤歧
(甘肃省中医院脊柱微创骨科,甘肃兰州730050)
研究[1]报道,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占颈椎病发病率的70%左右,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得到缓解,少部分需采取手术干预。目前,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CSR 的金标准[2],但术后椎间高度丢失,颈椎活动度减小,相邻节段退变,在临床运用上仍有一定限制[3-5]。近年来,脊柱外科手术逐渐趋于精准化和微创化[6]。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势,能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减压效果,临床疗效确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7]。本研究采用PPECD治疗单节段CSR,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18 例采用PPECD 治疗的单节段CSR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变节段C4/53 例,C5/67 例,C6/78 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或)Spurling征阳性。
纳入标准[8-9]:①有典型的单侧单节段神经根性症状和/或根性损害表现,影像学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②CSR的症状和体征与影像学结果一致;③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排除标准:①脊髓型颈椎病;②轴性疼痛沿颈后、斜方肌和肩胛区分布,不伴有上肢放射痛者;③有开放后颈椎手术史者;④并发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或椎间盘钙化严重者;⑤颈椎动力位X线示颈椎不稳者。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操作完成。患者取俯卧位,略呈头高脚底位,利于硬膜外静脉回流,减少术野出血。调整头架固定头部。C型臂下透视定位责任间隙,体表标记责任间隙及“V”点。术区常规消毒,铺单。标记点局部浸润麻醉,向责任间隙关节突关节穿刺,浸润麻醉。1.5 mm克氏针靠近“V”点关节突行关节穿刺,锚定于“V”点外侧侧块,透视确认责任间隙。穿刺点切开皮肤约7.0 mm,沿克氏针旋入软组织扩展套管及工作通道。再次透视确认通道位置,置入内镜,镜下清理软组织,显露“V 点”(责任椎板间隙交接处),镜下用磨钻磨除椎板上下缘,扩大“V”点处椎板窗,充分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探查神经根,经神经根腋部、肩部探查,一般可见游离髓核,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反复探查无残留髓核后,结束手术。如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可继续向外侧磨除侧块部分,减压神经根管。皮内缝合,无菌敷料粘贴。
术后伤口缝合,将取出的髓核组织送检,应用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术后1 d佩戴颈托制动,并行功能锻炼,术后1 周左右出院,颈托制动3或4周。
术后随访时间13~2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MRI和定期电话随访,术后随访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改善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表评估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定临床疗效。
选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 (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无脊髓、神经或血管损伤,无硬脑膜撕裂或其他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6.1±7.8)min,术中出血量10~22 mL,平均(16.2±3.5)mL,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8±1.4)d,术后随访13~24个月,平均18.4个月。
患者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颈椎曲度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curvature and intervertebral height changes of the diseased segment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术后NRS 和ND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见表2。末次随访,MRI 显示无复发,改良MacNab 分级评定:优10 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
表2 各时点NRS、NDI和JOA评分比较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RS,NDI and JOA at each time point points
患者女,47 岁,确诊CSR(C6/7),术前CT 和MRI示C6/7椎间盘左后突出(附图A和B),术中用克氏针锚定技术确定责任节段(附图C),并建立工作通道(附图D),经神经根腋部摘除游离髓核(附图E)和减压后的神经根(附图F),术后复查CT 和MRI,示C6/7节段突出摘除髓核彻底,神经根减压理想(附图G和H)。
附图 典型病例Attached fig.A typical case
近年来,颈后路脊柱内镜手术已经发展成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9]。RUETTEN等[10]通过前瞻性研究论证了PPECD 治疗CSR 的可行性,复发率仅为3.4%,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不仅达到了与开放手术相似的减压效果,手术创伤还小,术后恢复快。基于此,RUETTEN 等[11]次年应用常规显微外科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CSR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发现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疗效相似,但PPECD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的优势。LEE等[12]研究发现,尽管PPECD 术后影像学示颈椎椎间高度降低,活动度减小,但长期随访证明并未影响患者预后。YANG等[13]报道,前后不同入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差异并不明显,考虑到椎管减压充分和并发症少等因素,可以将PPECD 作为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的有效补充。
笔者认为,PPECD 适用于单节段单侧软性突出和神经根管狭窄,主要是针对CSR患者,当满足此类手术指征时,PPECD 可作为常规开放手术的替代术式。
PPECD 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局麻下即可手术,术中患者保持清醒,可实时与医生沟通,有助于及时避免神经根、脊髓损伤或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等并发症;②对颈后肌群损伤小,不破坏关节突关键结构,不过多抓取椎间隙正常髓核组织,可预防术后颈椎失稳;③不存在内植物的相关并发症;④全脊柱内镜下以水为介质,视野清晰,镜下组织放大,且能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⑤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经济成本低。但PPECD 也存在出血、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的风险,且适应证有限,对于中央型突出、合并颈椎管狭窄或伴有韧带钙化等,减压不彻底。
本研究中,PPECD 治疗单节段CSR 患者的关键是实现充分减压。通过内镜下椎板开孔,以显露神经根,去除压迫神经的髓核。因此,椎板开孔对PPECD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KIM等[14]建议以上下椎板邻近关节突的交界处“V”点作为解剖标志,清除V点周围的软组织后,在内镜引导下用工作套管逐层扩张。本研究所有患者钻孔开始于V点交接处,钻孔半径通常为3.0~4.0 mm,手术过程中使用探针检查椎弓内侧边缘,以防止小关节过度切除引起不稳定。也有研究[15]认为,术中至少保留50%的小关节,可有效避免术后颈椎节段不稳。KIM等[14]对32例采用PPECD 的患者进行了为期25 个月的随访,术后测量颈椎曲度、Cobb 角和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PECD 术中保留50%以上的小关节,术后不会导致颈椎曲度过多退变。在开孔、摘取髓核等操作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带来相应的并发症,常见的有: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和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等。笔者认为,在PPECD 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磨钻扩大椎板窗磨至内层皮质时,避免磨透内侧皮质,残余皮质可用咬骨钳咬除,避免磨钻直接磨穿椎板以损伤神经根,显露神经根后,探查髓核时避免过度地推挤、牵拉脊髓和神经根,以防损伤;②如果存在粘连,需仔细辨认组织,分离黄韧带和粘连硬膜囊时,为避免过度剥离,可保留粘连组织,防止硬脊膜撕裂;显露过程中保持视野清晰,避免出血影响组织结构的视野,在摘取硬膜腹侧髓核时,要观察髓核钳远端,避免将硬膜一起抓取;③如果髓核偏中央,在建立通道时尽量偏外侧,以保证通道倾斜,不要在脊髓推挤情况下摘除髓核;④不要为了追求清晰的视野而过度增大水压,还要预防类脊髓高压综合征,术中时刻关注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可适当降低;因为是局部麻醉,术中尽量减少对神经根的牵拉,以减轻疼痛,避免疼痛导致血压升高而出血;⑤避免椎间孔外侧过度切除,过度切除可能损害椎动脉周围的静脉丛或椎动脉,导致颈椎不稳。本研究随访周期为1年以上,暂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远期结果尚不清楚。
尽管研究报道PPECD 是治疗单节段CSR 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前期的研究都是小样本研究,且没有术后的长期随访。本研究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纳入对照组,随访指标仅包括NRS、NDI和JOA评分,未能进一步探讨与疼痛相关的客观指标。后期需要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佐证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