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60 重庆市江津区林业局 田茂元 陈玉麟 何勇
江津四面山卧龙湖
“十三五”期间,江津林业立足“点、线、面”林业生态空间布局,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截至2020 年底,全区森林面积249.87 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了26.87 万亩,增长率12%;活立木蓄积850 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139 万立方米,增长率19.5%;森林覆盖率51.8%,较“十二五”末增长了5.3 个百分点。当前,江津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国土空间结构急剧变化,面对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亟需进一步优化江津林业生态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一江五山一区”新格局。
在城市(城镇)规划区内,凡沿江布局的工业园区和城镇生活区,以江岸线为边纵深建设50~100 米生态景观林带,在条件允许的区域建设200~500 米生态景观林带,达到阻滞污水、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的目的,同时发挥美化城市与园区环境,为群众提供休憩空间的作用。
城市规划区外,沿江岸第一层山脊线可视范围内,或两岸平缓地区距离江岸1000 米范围内,按海拔高低分别构建“三带”生态屏障,即消落区生物阻隔林带、沿江生态景观经果林带、两岸生态防护林带。一是建消落区生物阻隔林带。即在海拔165~175米以下区域,选用耐淹和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构建以水生灌草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二是在沿江海拔175 米以上至第一山脊线中部适宜区域,或者两岸平缓地区距离江岸1000 米范围内,明确50~100 米范围,选用枝繁叶茂、生态效益良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建设生态景观林。其余坡耕地,选择栽植经果林、中药材等经济效益较好的树种,建设江岸生态产业发展带。三是建两岸生态防护林带。即沿江第一山脊线上部区域,坡度46.6%以上的陡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完成后,将呈现出“层峦叠翠、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长江生态美景。
将江津境内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云雾山和四面山构筑成“五山”森林屏障。以发展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为目标,坚持全域管控与项目管理并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把“五山”建设成守护江津和重庆,抵制自然灾害、释放生态营养,生态功能更强大的森林屏障。
一是做好“保护”这篇文章。以全面推动林长制为抓手,抓紧抓实江津“五山”管护责任、环保问题整治和生态修复治理,守好山、育好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
二是做好“提质”这篇文章。大力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积极实施生物阻隔带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
三是做好“利用”这篇文章。依托位于江津“五山”区域内的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临峰山市级森林公园、云雾坪市级森林公园、滚子坪市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在突出保护的前提下,着力推进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挖掘林地潜力。
在江津中部(除“一江”和“五山”区域以外)特色林业产业聚集发展区打造“特色经果林产业区”,让这一区域成为未来展示江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最好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样板区。
龙眼种植基地
建议由政府主导,把江津花椒作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强力推动江津花椒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通过纵向上伸下延、连点成线,横向功能拓展、关联配套,形成纵横延伸拓展的江津花椒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即“花椒研发+良种繁育+绿色产业基地+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旅游+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体验销售(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和商、学、养、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体验)”,形成江津花椒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江津模式”。
同时,在现有特色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橄榄、笋竹、蚕桑、木本中药材、水果等优势特色经济林,积极开展林产品研发加工,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林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开展乡村绿化,在广大农村田间地旁、农户房前屋后、村镇种植“风景树”“传家树”“摇钱树”,构建农田特色林网,实现乡村与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江津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