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

2022-05-06 03:08王双晖
炎黄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耕民俗山西

王双晖

山西在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遗产,体现了山西在农耕文化区域内的物质及精神面貌。山西划旱船在民间祭祀活动、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中产生并发展,在保存完整的基础上又有独特创新。着眼划旱船的独特之处与文化的复合交叉点,通过对山西地域下民俗艺术的文化特点、民俗内容梳理可见其中农耕文化意蕴以及文化区内的性格底色。

随着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区无时无刻不在滋生、维系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但无论区域划分如何演变,所形成的固定文化性格是内化于心的。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包括黄土高原在内,而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其中古老的划旱船艺术带有浓厚的三晋文化气息,是在春节期间普遍流行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社会文化中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体现着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项艺术延续至今,其表演形式变化并不大,却仍然活跃在一些庙会活动中,观众对其喜闻乐见,主要是因为划旱船活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西划旱船的农耕文化基质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环境,也是被文化所加工的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孕育的民俗文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在农耕文化上的真实反映。王士性认为:一定的自然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一定观念形态的形成,一定的观念形态,则是一定区域文化生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自然地理环境是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构建了文化的地理环境。

山西位于华北西部,居于黄河中下游。山西境内虽有多条河流经过,但因其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导致山西境内地面被侵蚀切割,且在强烈的季风气候影响下使得山西常年雨水稀少,土壤疏松,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易于开垦耕种,加之地势较高,受水患威胁较少,适宜发展古代农业生产。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对于当时靠天吃饭的当地人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这种居身于耕播、收藏的生存方式无疑使得区域内的山西人民形成了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祈愿。同时自然环境的限制延缓了人们对外交往的步伐,在地形的阻挡下,导致了当地几千年来创建的文明无法扩散到周边区域,周边的文明也难以突破地形的限制传播进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山西民间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古老的民俗艺术在长时间发展并没有受到冲击,其中的原生态型得以保存。

山西民俗艺术文化正是在农耕生产生活的背景下,形成了人与自然、与土地之间和谐共处的景象,因而顺理成章打上农耕文化特征的烙印,以农耕生活为背景而生发出的民间文化在山西地域内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山西民俗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地形地貌和质朴激情的农耕文化内涵的传播,因而形成了富有山西特色的民俗艺术——划旱船。

早在10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有在山西劳动、繁衍生息的生活痕迹,并有大量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晋南汾河流域作为见证,直至四五千年前,山西又成为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的重要集中地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一方水土也会蕴育一种民俗艺术,山西划旱船民俗艺术就是在山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形式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太行山脉、黄河和长城共同构成了山西的地貌,并带有整合而封闭的环境特点。划旱船在山东民间社火就有出现,唐宋时期开始作为民俗艺术在民间广泛流行,具有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船”本应出现在海洋之上,渔民无钱在陆地盖房,所以选择破烂的木船放于偏僻海滩上,作为栖身之所,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这种“旱船”形式,在政区与交通的改变中,被传入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带有祭祀性质的民间艺术。随着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划旱船已经在各个地区形成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内容健康且名目繁多的大众娱乐活动,并带有其地方文化意蕴的民俗艺术形态。在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使得山西民俗艺术既吸收有多种文化区的传统形态又不失中原农耕文化的乡土特色。

划旱船艺术中的农耕文化元素

服饰是人类文化表现,而民俗艺术中的服饰,有时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不同的视角展现着划旱船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特征,展现了人与自然与农耕的关系,服饰也因此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载体。据民国初年《汾阳县地理调查概要》记载:县“西南乡人,多在张家口、内蒙古、恰克图等处贸易,东北乡人,多在直隶、京、津等处贸易,故衣冠服饰多杂各商埠之华丽。”服装改变是民俗改变的重要尺度之一。

划旱船的演员无论男女往往以白粉涂脸并配有浓重的腮红修饰,船姑娘头搭红色方巾,穿红衣彩裤、布鞋,扎着红色腰箍,其鲜艳喜庆的色彩格外引人注目。艄公则戴青色头巾,身穿蓝色灯笼裤、蓝色黑边褂、黑色短靴,腰上扎黑布带,两髯挂满白须,带有民间戏曲的审美特色。北方农耕地区的男子常需下地干农活,所以冬天以穿对襟布衫,外套以对襟小棉袄为主,下身穿宽大的棉裤,并在腰部束蓝黑布带,裤腿用扎带扎紧,既保暖又便于劳动。妇女则多会在袖口、裤脚、领口处镶边、宽裤腿也以扎腿带扎住,民俗活动作为群众性的自娱活动,表演装束多与民间日常生活装扮相关联。每逢春节,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划旱船成为村民祈盼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一种喜庆活动。划旱船的主要道具——船体,多用竹、木為材料手工扎制而成,船身罩有彩绸彩布,并绘制具有象征意义的民间图案,如荷花、鲤鱼等,图案的选择通常为带有民间祈福或美好愿望的形状,船身有花朵、绣球、花篮、彩灯等装饰物。

其实划旱船也是秧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文化沿水域流传,南宋时期,汉族分南北两地二居,并由西北向东南扩展,由于地形、文化、信仰等多种原因,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北方农耕文化影响下的民俗艺术更注重舞蹈与技巧,且多强调场面的隆重、壮观。划旱船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多为锣、鼓、钹等响亮且民间韵味浓厚的乐器,同时加入一两只唢呐为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特色。旱船根据节奏变化进行表演,划船伴唱。开场以一阵锣鼓音乐引入,结束后,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表演内容结束时加入一些唱词伴唱,锣鼓则按节奏敲打,讲究乐舞结合与队形画面的多变。还有由男性扮成中老年妇女的丑角形象——“摇婆子”,着装奇特,动作滑稽,表演中不停地摇动身躯逗乐观众。划旱船作为陆地地区人们祭奠屈原的一种形式,虽是表现采莲、行船的一种水上活动,但南方受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的熏陶,南方的划旱船艺术动作较为轻柔,以边唱边舞的形式最为常见。北方农耕文化较为安定且形式道具多样,造就划旱船艺术较为粗犷的动作节奏,有时会加入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表演,吸引不少群众欢呼,场面蔚为壮观。

中国的民俗起源与原始信仰密切相关,原始信仰的背后则隐藏着古人对气候变换、自然节律等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因此,思想仍处于混沌状态的先民们将万物的变化视为某种神力的显现或天帝的意志,决定着气候的变化,四季的轮回以及草木的生长,自然的时序是神圣不可违背的。我国的农耕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之后延续成“男耕女织”的生活形态,而文化的彰显通常以某种实践活动而流传下来。

自南宋开始的元宵节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就有“旱船”跟随“舞队”之后的表演场景。从表演特征来看,山西划旱船与大部分地区的划旱船表演套路相近,艄公手执蒿以“撑船”,在表演队伍前带路,做“起锚”“开船”“拨水”等动作,乘船者的表演使用快速的碎步,以保证船身保持平稳并前进的状态,宛如在水面漂动行进,形象地模拟出水上行船的情景。旱船和演员的表演与艄公表演者的动作方向相反,后面的“船姑娘”跟随艄公做相应的舞蹈动作,通常以脚下的跑步、碎步、慢步、蹲步等较为活泼的动作为主,同时操作船身,形成“船”随水势上下起伏或顺水逆水行船等动态形象,呈现出及其丰富的套路阵势。男性表演者在撑船划桨时,还会加入一些技巧性动作增加表演的观赏性,如“虎跳”“旋子”“扫堂腿”等舞蹈动作,以显示与自然搏斗、对所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不肯服输的征服精神。女演员手握船舷与脚下灵活的步伐相配合,表现船在漩涡或风浪中的起伏状态。其舞蹈场面、舞蹈动作的扭捏样态以及对船的控制力,无不是北方农耕文化影响下民俗舞蹈所形成的地域特色。

农耕文化中的生产生活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获和人们一年的生活温饱,所以人们常常在新年伊始进行祈年活动,并且只有在冬闲时才有时间进行祭祀、歌舞等娱乐活动。划旱船因其带有祭祀色彩,虽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祭祀性质已经淡化,但仍保留这种歌舞形式在年节举行,载歌载舞,成为北方庙会中的民俗游艺活动。

划旱船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精神诠释

山西的民俗艺术产生于农耕生活以及农耕生产劳动,它不仅成为欢庆节日的艺术形式,豐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情感、文化性格以及民俗信仰和审美需求。划旱船虽为民俗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农耕生活环境的写真,是民俗风情的展现也是人民生产实践与生命意识的表达。一些经验老道的艄公还会现场即兴发挥,偶尔配合锣、鼓等打击乐器哼唱几句小调,这种不求规范、不拘小节的民俗艺术,流露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是成为在百姓之间喜闻乐见的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民俗艺术,在山西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成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产品,其包含山西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群体意识。

作为中原内陆地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山西社会文化结构必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存在冲突。划旱船作为地域文化的活态遗存,存在千年依然影响着今天社会文化生活形式,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传承价值在时间流逝中越来越突出。

探究山西民俗艺术划旱船的农耕文化精神内涵,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耕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传承性、内向性等特点之下山西民俗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固守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精神信仰下,影响着当地人民的心态并体现在民俗艺术之中。山西民俗艺术在给人以粗犷的农耕生活美感的同时,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农民的豪迈和深层的三晋文化底蕴,凝聚着黄土地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观念,与农耕文化有关的民俗艺术构成了山西农耕文化审美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划旱船的表演方式通常为集体舞蹈,是在集体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娱性舞蹈,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共同参与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人与大地的和谐共处,其展现的农耕文化内涵正是以此为基础。山西民俗艺术从来不是以农耕文化状态独立存在的,它来源于地域民众的农耕生活,融合了音乐、戏曲、民俗等相关艺术门类,以最纯粹的肢体语言展现了被黄土地所孕育的人民的热情宽厚的文化性格、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以及“顺应自然”的社会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冲刷洗礼,其中对人有益的文化因子便会沉积并进入传统。山西划旱船民俗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在表里山河的地域文化熏染下,在祭祀、娱神、祈求等习俗中形成了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艺术形态。如今划旱船已经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表演形态,并长时间丰富着山西民众的精神生活,其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精神与智慧的传承,也成为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农耕民俗山西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山西农大与山西云时代共建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农耕感怀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