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兴趣点,培养自主探索
关于幼儿主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多次提到“主动”,幼儿主动学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那么在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呢?
主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周一一早孩子们在晨间游戏时说起了“天问一号”和“祝融号”的消息,一时间,小朋友们纷纷加入讨论。我惊讶于,大部分孩子表示在周末的时候都有跟着爸爸妈妈关注此消息,我们又经过了几次谈话活动,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多,热度不减。于是,“火星,我们来了”主题活动便在小朋友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序幕。
以幼儿的真问题为切入点,继而引发问题的不断深入
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追随者,追随他们感兴趣的、真实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主动学习。
祝融号怎么是去火星的?这是孩子们开始最感兴趣的问题,宋胜博觉得“它有翅膀飞上天的”,池禹程觉得“祝融号是被气冲上天的”。一开始他们并没有主动寻找答案的意识,根据建议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动分成了六个小组并进行猜想,并设计记录单,通过记录单的制定,他们开始主动尝试利用身边的资源寻找答案,语言区中寻找关于火星的绘本成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通过阅读他们得到了答案,网络也成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好帮手,在班级用网络搜集视频资料,通过一起观看祝融号降落的过程,慢慢地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成功揭晓,孩子们又开始关注祝融号的构造,有了上次的经验,孩子们在这次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又继续完善了细节:分工合作,制定计划,主动寻找答案。
在区域活动中,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種重要组织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但以往的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往往独立进行,缺少相关性、互助性,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教育价值。
那么如何将主题渗透在一日的活动区中呢?四个小男孩悄悄地在嘀咕着什么,我没有上前打扰他们,而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不一会儿,我发现他们几个眉头紧锁,我走上前:“我能加入你们吗?你们怎么了?”小博急忙说:“我们四个想得不一样!”通过询问我了解到,孩子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应该先拼插火箭的发射器,有的人觉得应该先拼插整体,“不如我们设计一下吧?”大程问:“怎么做?”我说:“你觉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的话,第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毛毛说:“画出来呗!”“对呀,说得很好,我们该怎么做呢?”只见小博走到美工区,向区域里的小朋友借来了纸和笔。四个小朋友开始商量起来,热烈地讨论着,最后孩子们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合作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份图纸。不久就开始实施了,当然在实施的途中也出现了零件不够或者不牢固的情况,孩子们又一次商量、修改、实验。慢慢地,孩子们起初对这种合作的方式反馈并不好,但通过他们自己尝试反复实验、探索,终于成功了。
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过渡环节中,“关于祝融号你还想了解什么呢?”的问题又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我们将孩子们的问题收集起来,并进行了全班投票,最后选出了孩子们最想了解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叫‘祝融号?”“为什么它要去火星而不是去其他星球呢?”“祝融号怎么获得能量?”孩子们自己设计记录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寻找答案,并尝试利用身边的资源: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相关内容的绘本;还有的家长带着小朋友亲自去航天主题的博物馆体验了一番。在活动中,家长与园所进行充分的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家园携手,能够达到“1+1>2”的效果。
活动的反思
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激发者。不断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启发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一步步深入学习,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新的认知。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结合新闻时事,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孩子们非常投入,积极性也很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过程中,教师也能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幼儿关注度极高的一段时间内开展,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重点是在过程中发展了幼儿不怕困难、专注、倾听、主动、思辨等积极的学习品质,这才是幼儿受益终身的财富。
(文/郝思雯)
在主题活动中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品质。主动性强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活动中能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这种积极主动性是来自幼儿的本身,并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他的,如果幼儿能养成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表现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在大班主题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品质呢?
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设计主题活动的依据
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对主题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经验。班级有一位小朋友起床时经常忘戴眼镜,其他小朋友时常会提醒他,一来二去,就成为他们班过渡环节经常讨论的话题“我爸爸也戴眼镜”“我奶奶戴的是老花镜”等等,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到幼儿很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戴眼镜”,所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眼睛小卫士”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十分积极、十分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眼睛的问题,教师则随着幼儿的兴趣和不断产生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对活动的高度兴趣和关注。
由此可见,只要幼儿对活动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就会去探索、去发现、去主动地学习。
师幼共同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
在“时间快车”主题活动中,幼儿认识了整点和半点,但对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还不太了解,所以教师就在班中多处放置不同时长的沙漏,幼儿看到后十分感兴趣,主动对沙漏进行探索,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便抓住这一契机,在区域中提供秒表、沙漏、记录单供幼儿操作,通过操作他们知道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发现了沙子的多少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之后,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主动使用沙漏记录时间。除此之外,值日生还能利用沙漏督促班级幼儿抓紧做事,珍惜时间,做事拖拉的现象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通过案例能看出幼儿对材料的体验和对环境的探索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及时鼓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活动中教师应多发现、多欣赏、多鼓励幼儿的探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还能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给予鼓励。班级里有位小朋友,在幼儿园言语并不多,也很少与同伴一起活动,在开展“时间快车”主题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完成钟表的设计和制作,并在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最终他的“机器人钟表”在我们钟表展览会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样的一次活动使他感受到自己完成一件事情并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经常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小朋友和教师都觉得他比以前更主动了,家长也说:“孩子变活泼了,做事也很主动很积极。”
引导幼儿梳理经验并积极分享,提升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眼睛小卫士”活动中,幼儿了解了眼睛的结构和作用并知道如何保护眼睛后,为了让小朋友都能愛护眼睛,幼儿主动画了许多宣传画。第一次分组宣传后,幼儿回班进行了讨论,发现大家都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宣传时与小朋友的互动性不强,小组内小朋友都想说导致宣传时太乱,还有的小朋友不敢向大家介绍等。讨论后,幼儿各抒己见,不停地尝试和探索,最后大家决定将制作的宣传画录成视频发给其他班级进行宣讲,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自豪感,也解决了前期发生的各种问题。宣传的过程也是幼儿梳理经验、再次提高和反思的过程,幼儿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正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应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幼儿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丰富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文/王莹)
“一日生活”主题:我真能干!
小班开学以来,随着幼儿情绪的基本稳定,我们开始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但在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穿袜子。”“老师,我穿好衣服啦!”“老师,鞋子这样穿对吗?”“老师,请帮我扣扣子。” 根据这种情况,我对我们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园、交往方面的已有水平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了解到:在自理能力方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存在一到两项自理问题;在情绪方面,大部分幼儿能高高兴兴来园,但还是有部分幼儿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反复现象;在交往方面,小朋友与同伴交往比较少。于是我们根据幼儿情况开展了“我真能干”的主题活动。
活动开展
一是保持家园一致,教师与家长共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根据幼儿生活能力有待加强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了统一目标。
二是提供真实材料,增加生活经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小班幼儿在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活动方式为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三是利用有趣的儿歌,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针对部分幼儿不会叠衣服的情况,我们利用了叠衣服的儿歌:两扇大门关一关,两只小手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捏住两边抱回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叠衣服,每次脱完衣服他们会主动地把衣服叠得特别整齐,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活动,我发现小班幼儿喜欢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有趣的情境、好玩的儿歌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在玩中学,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活动效果与反思
主题活动结束后,我对我们班幼儿进行了测评,通过数据表明:幼儿的区域游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娃娃家,幼儿知道了做饭的大概流程,还知道了角色的分工。在生活中,幼儿的自理能力进步很大,大部分的幼儿都能自己穿衣服、穿鞋、塞衣服。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
首先,主题活动内容应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开学初,我观察到本班大部分幼儿都舍不得离开家长,依赖性大,不愿意自己动手,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我们开展了“我真能干”的相关活动,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动手。他们从不愿意动手到乐于尝试帮助,从做不好到做得很好,从自我服务到尝试为他人服务。随着这一主题活动的推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也树立了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自信心。
其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应遵循小班游戏化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喜欢游戏、爱模仿、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游戏活动更受幼儿喜欢。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中,我们都以游戏化的形式来开展。洗手有儿歌游戏,穿衣伴随音乐游戏,以及创设游戏情景,这些游戏能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而且更易被幼儿接受、理解。经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看到了:幼儿从不做到尝试做,从做不好到能做好的变化。他们现在可以自主地进行生活区域游戏,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小主人的独立感。
最后,主题活动开展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发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落实教育目标。在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教育价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保证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如集体游戏有“大自然的礼物”“鞋宝宝找朋友”“家”,主要帮助幼儿获得多领域的共性经验。区域游戏能有效物化主题目标,给幼儿提供了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在生活活动中,我们给幼儿创造了自己动手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此外,利用家园共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理念,减少不必要的包办代替。与家长齐心协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文/沙牧村)
“探秘蜗牛”主题活动实践与思考
某一天,班里的一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蜗牛,这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老师,他们叫美国大蜗牛,是从美国来的吗?”“白玉蜗牛是因为很白,所以叫白玉蜗牛吗?”“老师,他们都是爬着走的,走得也太慢了吧?”“老师你看他们拉的粑粑像小蚯蚓也太恶心了吧……”孩子们对于“新朋友”的到来表示非常好奇和喜欢,于是我们跟随孩子们的兴趣,从蜗牛的基本结构、食性、习性,蜗牛的多样性、如何照顾蜗牛等内容为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通过开展“探秘蜗牛”的主题活动,我有几点思考。
基于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
通过植物角饲养的蜗牛,让幼儿能够每天近距离地接触它们,而不是光通过视频的介绍、书上的说教来引导孩子被迫接受有关蜗牛的知识。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好奇,只有当孩子们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愿意去探索,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才会更有意义。孩子们每天都能利用区域时间、过渡时间对蜗牛进行观察,进行照顾,有了这样的契机,每个孩子都能在观察中了解蜗牛的习性及食性,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照顾蜗牛,就在每天的不断照顾当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照顾蜗牛的步骤,而且还萌发了孩子的共情能力。
结合相关绘本,深入理解主题内容
一些有关“蜗牛”的绘本、书籍可以让幼儿直接或间接获得有关蜗牛的知识,也能引起幼儿对蜗牛进行深一层的探索。如《看!蜗牛》这本科普绘本就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蜗牛,小朋友通过阅读这本绘本深层次地了解到蜗牛的一些种类、蜗牛的习性、蜗牛的牙齿、蜗牛是如何吃东西?以及如何去饲养蜗牛等,这些知识在这本书里都能较好地得到呈现。
以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老师们都知道区域环境除了区域时间能够让孩子们自由探索,过渡环节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在区域中投放恰当材料。比如:我们的自制玩具“蜗牛大接龙”,这个自制材料能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接龙,另外我还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提示卡,引导幼儿去探索“大接龙”中所隐藏的规律以及排序的一些问题,这个玩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所以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玩具。
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随机引导与教育
在一次“苗苗乐园”寻找蜗牛之旅中,孩子们找到了许多蜗牛壳,但是这些壳一动不动,于是小朋友说:“为什么这些蜗牛不动呀?”一个小朋友仔细盯着蜗牛壳看,接着说:“老师,这些是空的,他们的身体爬到哪里去了呀?”另外的小朋友说:“应该是蜗牛壳太小,蜗牛想去找個大一点的壳吧?”这时候突然有小朋友捏碎了一个壳,他兴奋地说着:“这些就是空的,你看我捏碎了,里边什么也没有,老师,这些蜗牛是死了吗?为什么是空的呢?他们的身体哪儿去了呢?”我没有立即说这些蜗牛死了,而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提了一个老师也不太清楚的问题,那我们今天都回家查查资料吧,看看这些蜗牛的身体到底都跑去哪里了。”
第二天一入园就有几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和我分享。“老师,我昨天问爸爸,爸爸也不太清楚,所以带着我查了电脑,我知道为什么蜗牛壳里是空的啦!”于是我适时引导孩子们变身“小老师”分享他们的答案。小朋友说道:“蜗牛会分泌黏液,用于保持身体湿润,当天气干燥时,它会用黏液封住壳口进入休眠状态,长时间不下雨它就会在壳中脱水而死掉。”说到这里,小朋友了解了蜗牛是死了,接着小朋友们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死呀?”“我们也会死吗?”等,我们又继续了新的探索与学习。
通过开展本次的主题活动教学,让我意识到:以“幼儿的兴趣,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出发点,然后结合绘本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最后再抓住值得深入探索的随机教育契机,让孩子们对蜗牛的基本结构、蜗牛的食性、蜗牛的习性、如何照顾蜗牛等方面有了全面了解。可以说,这次主题的开展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探索的。未来,我也将继续挖掘更多值得探索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文/周雅萍)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