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语言的当代转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苏绣艺术解析

2022-05-05 02:31秦怀宇
关键词:英姿苏绣针法

秦怀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络丝的国家,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苏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极为流行,明代王鏊在他主编的《姑苏志》卷十四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1](P57)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英姿出生于苏州镇湖,镇湖旧时亦名西华,意为吴西华丽之地,这里“家家架绣绷,人人飞针巧”。(图1、2)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刺绣在镇湖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绣娘在这里用巧手舞动丝线,把苏绣拉进艺术殿堂。邹英姿是镇湖绣娘中的佼佼者。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刺绣耳闻目染,六岁开始便随母亲学习刺绣,后随恩师王祖识先生深研刺绣技艺。她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滴滴绣”,这使她成为获得中国刺绣技法创造发明专利证书第一人。目前,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刺绣外观设计专利和设计版权近百项,刺绣作品在多项竞赛评比中获得金奖,2018年,她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实现从普通绣娘到刺绣艺术大师的蜕变。(图3)

图1 镇湖太湖

图2 镇湖绣馆街与刺绣大师坊

图3 邹英姿

一、坚实的艺术道路

邹英姿在苏绣艺术道路上的成功,离不开她从不间断地对知识与文化的吸吮。她辗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高校,汲取各种专业知识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技能;田间小道、戈壁大漠,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国外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盖蒂博物馆、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等,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通过不断地进修学习,得到了名师的指导、专业的系统学习、身心的体验与洗礼,这些使得她的刺绣创作源泉不断在凝聚,在嬗变。

邹英姿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吸取自然中的创作灵感。在人们的印象中,苏绣是清新淡雅的、文静的。但是,在邹英姿的刺绣作品《鸣沙山印象》中,那山、那风、那沙呈现的就是中国的大西北戈壁沙漠。作品边上还摆有一株完整的沙漠风滚草,这是她从敦煌戈壁沙漠中带回来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这幅作品是她去敦煌的大西北戈壁滩考察回来后创作的刺绣作品,作品的构图、材质、表现形式、情景建构都完全改变了人们过去对苏绣的认知与定义,对绣娘一词也有了全新的解读。在后来的历次展览中,作品不仅给每一位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的心境得到升华。

邹英姿有着开朗细腻的生活状态和奔放活跃的艺术创作性情。为了创作《司母戊大方鼎》(图4)这幅反映青铜时代题材的作品,她先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多次来到北京国家博物馆现场参观学习,并向相关专家学者求教。通过深入地学习,在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她才开始进行作品的创作。正如邹英姿的一位好友评价她说:“英姿常常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青铜器、画像砖、竹简、古卷、石窟壁画和雕塑,这些中国美术史的主角,也成了她创作题材的主角。”

图4 司母戊大方鼎

二、传统苏绣的当代转译

(一)传统技艺与当代之对比

传统苏绣在针法上以平针绣为主,多以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作为刺绣底稿。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从杨守玉开创乱针绣,到任嘒闲虚实乱针绣《列宁像》《齐白石像》《白猫头》等作品的问世,乱针绣慢慢走向成熟,并逐渐开始普及,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使用。但到本世纪初,在苏绣品销售的市场中,还是以传统题材内容的平绣绣法为主。

邹英姿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刺绣艺术。她博采众长,在刺绣艺术中加入绘画、摄影等其他艺术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2008年,她发明了“邹氏滴滴针法”。2011年,“滴滴针法”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这是首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目的刺绣针法。邹英姿为刺绣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眼睛》这幅作品,(图5)是邹英姿为自己的母亲而绣。作品以素描为底稿,一边绣一边寻找表现方式的突破口。有一天,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纳鞋底时所用的针法,这给了她灵感,她决定放弃传统的长脚针,改用短针脚与细线一点一点地绣。点点丝线构成如炭笔画一样的效果,在点状或短线状的针脚之间,至少以相隔、相叠、相接、相交四种形式中的一种来构成的绣迹,再加以疏密相间的不同组合方式。作品完成后,她把这种针法命名为“滴滴针法”,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意。刺绣艺术创作中,如果选对合适的针法,发挥针法特长,就能达到针法的创新与艺术创作题材的和谐统一。

图5 眼睛

(二)题材的拓展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题材的艺术作品,邹英姿用她的双手绣出了属于她这个时代的刺绣艺术作品。作为这个时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刺绣艺术家,她无时无刻不彰显出独特的个性和艺术创作情怀。她思维跳跃、奔放爽朗,刺绣作品题材丰富多元,有表现江南特色的,如《镇湖渔民》《太湖 ·鹅》《姑苏人家》《缠绕》《莲的心事》;有描绘粉墙黛瓦的,如《我的家》系列等。这些作品关联的是她生活的家园,在艺术题材的创作中,这块土地承载着她无法割舍的情感。她尝试用刺绣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留住心中的乡情。此外,邹英姿的作品也有表现西北风沙大漠与佛教文化的,如系列作品《鸣沙山》《麦积山壁画》《敦煌菩萨像》等。在题材类型的上,她敢于尝试,以滴滴针法为主创作的《雨后》系列作品,充满江南水墨写意风韵,是一幅具有抽象美学特征的刺绣作品。作品的底稿来源于身边的景物,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奇幻莫测。站在这幅作品前,不难闻出丝线里夹杂的江南细雨时节的气息,雨后万象宛在眼前。

作品《姑苏人家》使用了滴滴绣、细平绣、双面异色绣等技法。这组作品中的圆门、石桥等若隐若现,演绎着苏绣之美,美在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卷棚顶、硬山顶、歇山顶的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再用双面绣的方式绣出圆门、芭蕉、杨梅、粉墙、鸟笼、小猫、蝴蝶和花窗,把红木边框设计成房屋的山墙,一组小品组成了一条街巷,当年那个姑苏小巷、枕河人家的市井生活如在眼前。在作品《听雨》《喜雨》中可以看到柳条与雨滴穿成珠帘,仿佛把我们带入熟悉的江南春早,聆听那柳条在微风中飘摇所发出的沙沙声。作品《缠绕》采用了滴滴绣的技法,已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苏州旖旎的山林小景。作品展示了自然生态中原始生命迸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蓬勃繁荣、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和节奏。这是一种相互依存、共享阳光的心情和意境。

(三)多维的表现形式

邹英姿的刺绣艺术汲取了很多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甚至将中国传统图形寓意、功能空间再塑、装置艺术等糅合在一起加以运用。在她看来,传统与当代的并非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二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界限。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实现当代的转化,也因为有了当代艺术的介入,她的刺绣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她在艺术上不断寻找突破的结果。刺绣作品《飞天》,(图6)是为她自己的刺绣艺术馆所设计创作的作品,创作理念来源于敦煌艺术,她把艺术馆一层中空空间与苏绣艺术、敦煌艺术有机衔接。这一衔接的不仅仅是时空、苏绣与敦煌,更是她与敦煌艺术的情结。近年来,她以敦煌文化主题完成《问佛》《佛像系列》《敦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系列》《色空不二》《白衣菩萨》等不同系列的敦煌造像和壁画作品,完成对流失海外的敦煌莫高窟唐代刺绣《凉州瑞像图》的刺绣研究工作,按照原比例成功复绣再造这一件作品,作品现由敦煌研究院收藏。

图6 飞天

2020年,她在苏州博物馆“溯本开新”的主题展中,通过装置艺术的形式,将作品的观赏维度从一维、二维、三维转变为多维,给展览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全新的活力。苏州博物馆天井中名为《甜蜜的工作》的装置艺术就出自邹英姿之手。蜜蜂穿梭飞舞,在花间辛勤耕耘,鲜活盛开的向日葵布满了地面,整个空间生机盎然,充满趣味。(图7)

图7 甜蜜的工作

(四)有温度的情感表达

苏绣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苏绣的情感与温度很大程度上依托材料来诠释和表现。邹英姿的刺绣作品主要以丝线的绣制和不同底料的变化为表现形式。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面料与丝线相融合,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的视觉审美,呈现材料的本来质感,建构了传统苏绣在当代刺绣艺术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我的家》系列刺绣作品,提取了苏州古城元素,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瓦当和竹叶的搭配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节节高升”;砖雕是“百年好合”“年年有余”之意;青砖墙的设计是以十五的月亮为概念,寓团圆之意,底色以色彩的三原色为基调,红色是喜庆,黄色是幸福,蓝色是高贵,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苏州家乡的热爱。(图8-10)

图8 我的家·洪福齐天

图9 我的家·年年有鱼

图10 我的家·团团圆圆

在当代艺术中,对自然美的挪用与转译指向了观念的表达,在以刺绣为媒介的直接呈现中,自然美完成了抽象意义的转换。在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距离里,即牵扯创作者的意识追求,也是欣赏者的意识在徘徊。当我们不断建立了自然美与苏绣技艺美的联系,达到了某些相应的共鸣,实际就是在完成挪用与转译这一过程。

在邹英姿的创作中,不断体现出她对初心的情感追求。对初心的追寻,使得她作品的绣面图式与工艺技术不断碰撞。对内在意识的追求,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刺绣图文的样式和针法技艺,艺术家内心的痕迹在绣面中被清晰地绣制出来。通过这种艺术语言形式,邹英姿将自身对家乡的初心转译为新的刺绣艺术语言,并呈现在观者眼前,给苏绣艺术作品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例如,她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对照实体观察研究,所绣的蚂蚁栩栩如生,神态可爱逼真。承载着人文和人性的刺绣艺术是自由的,是和观者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

三、苏绣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2020年初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正常的生活,众多的“逆行者”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邹英姿拿起手中的丝线,通过苏绣艺术创作作品来表达她对那些可爱、可敬的白衣勇士的尊敬与热爱。作品《牵心》,通过自身的融入,以白衣勇士紧张战斗时的场景为主要素材进行巧妙的构思与结合,再以“众志成城”的巧妙点睛之笔突出了作品的核心思想。作品运用了平针绣、乱针绣、滴滴绣等刺绣技法,将苏绣针法技艺的特色在作品的细节与整体中完美呈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邹英姿作为新时代的刺绣艺术家与文艺工作者,与画家华彬共同创作完成刺绣艺术作品《瑞歌百年》(图11),以此来向党的生日献礼。作品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之一的南湖红船为中心,一百只形态各异的白鸽飞翔在红船的周围。作品多用苏绣最传统的细平绣绣制,并综合使用细乱针、散套针、抢针和滴滴绣等技法,体现了绣者的恭敬之心,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崇敬。

图11 瑞歌百年

邹英姿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展现新时代新生活新精神的苏绣艺术,用苏绣的语言对话与传递千年的中国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念。在微风中轻拂的春柳和被调皮的小黑鸭荡起的涟漪构成了她的作品《惊蛰》;新发芽的幼苗、苏醒的大地、活泼的昆虫构成了《春分》的画面。她还创作完成有《清明》《谷雨》《立夏》《小雪》等作品。此外,她创作完成了象征美好爱情与祝福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作品《七夕》,借鉴苏州昆曲艺术创作出作品《花旦》等。这些苏绣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人们幸福生活的讴歌。

四、结语

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属于自己的沃土与文化。早期的邹英姿对刺绣只是喜欢,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今天,从她在作品内容与题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她扛起的是时代的责任。作品中能感受到她内在的艺术气质,与艺术家的那份执着和坚守。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与国家为全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苏绣市场发展活跃,刺绣人才如雨后春笋,刺绣产业也发生着翻天覆的变化,相信在新时代的春风沐浴中,更多的刺绣人能像邹英姿一样用苏绣的艺术语言绣出中国梦。

猜你喜欢
英姿苏绣针法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展巾帼英姿 树文明新风——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侧记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谒秋瑾墓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唐马英姿展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