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例

2022-05-05 09:26刘朝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一带一路院校

刘朝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 广州 510507)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仪的实施,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服务在帮助实现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互联互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本研究选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在调研该地区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为高职院校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

一、高职院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首次提出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概念。语言服务是以提供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技术工具开发等为内容的一个新兴行业。[1]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翻译行业的一个升级换代,更加强调“翻译+技术”的融合发展态势。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而要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就必须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国内本科院校的翻译院系纷纷在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刀阔斧地尝试新的改革,[2]比如,开设专门的本地化课程、翻译技术课程等。然而,高职院校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状况却不太理想。本研究对广东省内85所高职院校开设语言服务或相关专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广东省一共有8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语言服务专业的有35所学校,占比为35%。其中设立该语言服务专业的时间为1到5年的有21所院校,占比60%;时长达6到10年的有10所院校,占比29%;时长达10年以上的有4所院校,占比11%。师资队伍中,拥有翻译资格证书的教师为30%,具有双师素质的为80%。开设了翻译技术课或相关课程的院校为13所,占比为37%。要求学生参加翻译证书考试的有28所院校,占比80%。开展校企合作,联系企业1~5家的有4所院校,占比11%;联系6~10家企业的有11所院校,占比31%;联系企业10家以上的有20所院校,占比58%。在调查中发现,70%左右的院校对语言服务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准确,主要是英语翻译、留学顾问、课程顾问、学管师、幼儿英语教师等。毕业生到语言服务行业就业的比例达48%,52%以上的学生从事其他专业方面的工作,当然,其中也不乏某些岗位仍然是与外语专业相关的。

从以上的数据解读中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无论是专门的翻译专业,还是相关专业的翻译课程,都没有依据这一新的行业变化做出相应调整,[3]仍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全部依赖人工来完成的语言文字转换阶段。而且,从总体来看,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学校也非常少。

二、“翻译技术转向”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

首先,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8年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年产值为372.2亿元,2019年为384亿元,同比增长26%。根据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和行业自身近十年的发展走势,预计我国语言服务业年产值在“十四五”期间将会保持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总产值达387亿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的翻译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4]新的行业趋势更加强调“翻译+技术”的融合发展态势,在相关翻译辅助软件的帮助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需求蓝皮书》[6]的数据分析,全国目前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量达20万左右,而珠三角地区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量每年在7万左右。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透露,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5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可能就会达到100万”,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注册的翻译公司近3 000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广州注册的翻译公司就有300多家。在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上,专家认为,虽然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数量较多,但实际招生培养人数并不多,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刚刚“在路上”。

基于大数据的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统计显示,翻译、本地化服务和技术写作三大语言服务岗位对本科学历需求量占比42.2%,对大专学历的需求量为32.5%。[7]在所有的语言服务类招聘广告中,44.6%的公司都明确提出了对翻译技术能力的要求。这一分析结果也同时表明了,高职院校开设语言服务专业、培养语言人才是有市场的,高职院校的语言服务类专业课程同样要非常重视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联动的“翻译+技术”模式的高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在“一带一路”国家倡仪实施的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为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就应该遵循地方经济的特色和规律。当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以“翻译+技术”为方向深受企业青睐,高职院校应抓住机会,联合企业共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本研究在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见图1。

图1 校企联动的“翻译+技术”模式的高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以面向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翻译+技术”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方式,校企联合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以前期调研结果为依据,教学内容以语言服务为引领,重点关注外贸、留学签证和英语教育培训3个领域的语言服务技能的培养,凸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

(一)培养目标面向珠三角地区语言服务人才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就应该遵循地方经济的特色和规律。珠三角地区正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区域,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自然要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顺应了这一需求。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本专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为,面向中小型涉外企业,聚焦力量培养外贸、留学签证和英语教育培训3个领域的语言服务人才。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企业对语言服务人才的要求着重强调:精通翻译技术、实操能力强、熟悉行业知识。因此,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更加明确了,以现代语言服务专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培养面向商务外事领域(语言服务机构、国际商旅集团等),能够从事英语助教/讲师、翻译技术与管理、外事陪同口译与笔译等语言和外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各种翻译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有效解决翻译实践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翻译技术优化语言服务工作流程,提高语言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能力。

(二)校企联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8]缩小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变企业为“第二课堂”是实现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主要做法是以“翻译+技术”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方式,实施“联动式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全程介入”即以企业高层、专家、行家和基层主管为主导,以职业素质养成、岗位能力和职业成长为内容,以培养方案制定、体系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带薪顶岗实习、导学、教学评价或签订就业合同为载体实施全程介入。

在“联动式企业全程介入”模式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依据企业在某个时期的需求状况,灵活的工作安排与学习交替进行。在每学期初确定选择是否固定某一个月为工作时间,或者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等。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为了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通过企业“全程介入”校企合作的方式,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企业专家进课堂,按照语言服务工作过程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服务的基本技能;学生下到企业去,学校通过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有序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长时段的带薪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形成语言服务技能,并最终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三)“翻译技术”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现代语言服务行业是“以语言翻译技术和内容转换为服务核心”的新兴产业。[9]翻译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普及率大幅提升。相关专家认为高素质的语言服务人才必须掌握3项能力:基本翻译能力、翻译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10]本研究基于对珠三角地区语言服务人才的调研状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定位为:基本外语能力,翻译技术能力,外贸、留学签证、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行业专业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1.基本外语能力。基本的外语能力一般指的是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它们是外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整体。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础,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翻译是检验外语基本功的试金石。口译是听说的综合能力测试,笔译是对读写的综合能力测试。在翻译的过程中,你需要通过听和读来接受信息,在经过处理之后通过说和写将原文翻译出来。因此,要学好翻译,就必须加强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学习。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基础。基于此,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听说读写类课程就必须占到至少50%以上的比例。主要开设的课程应该包含有:英语精读、英语语法与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基础笔译等课程。

2. 翻译技术能力。翻译技术能力,指译者在翻译实务中对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翻译工具的使用操作能力。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翻译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翻译工作的方方面面,翻译技术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柱,是高素质的职业翻译人员必须了解并掌握的内容。在高职阶段,对翻译技术的掌握,以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侧重于译前和译后编辑、文档格式的处理、建立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字幕翻译、翻译与排版技术等。同时,熟练掌握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工具,高效地解决翻译实践工作中相关的技术问题。

3.外贸、留学签证、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行业专业能力。仅仅掌握普通英语的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来说,出路会非常窄,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除了选择从事基础英语教育方面的工作之外,很难到其他行业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以外语能力为基础,掌握包括行业专业知识在内的语言服务能力,学生必须学习除语言之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基于本课题组前期人才需求调研而确立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的是外贸、留学签证和幼儿学前英语教育。因此,在前两年夯实了英语语言基础、翻译基础的前提下,在大三的课程里面开设了这三个主要方向的行业专业课程,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4. 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指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译者辅助以翻译技术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语言服务任务的综合能力。以翻译能力为基础、翻译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能力是新时代新背景下语言服务工作成功的必备要素。因为除了译者基本翻译能力和翻译技术能力之外,译者的项目实践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市场意识、对翻译业务规范等行业知识的了解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语言服务任务,在做中教、做中学,这也是遵循了高职教育的育人规律与模式,做到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实现零距离。

(四)人才培养成效

本课题组所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英语专业自采用了面向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需求的校企联动的“翻译+技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着力加强学生实操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学生参加中国译协组织的LSCAT翻译证书(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从2017年的78%提高到2020年的91%。CATTI二级(国家人事部组织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的报考人数不多,但是,通过率却能达到80%。

二是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能真正参与的大型国际会议的语言服务场次也在逐年增加,且规格越来越高。如,2018年5月学生参加中国(广东)—美国投资论坛志愿接待活动,学生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外事接待和陪同口译工作,得到省政府领导和活动组织方的肯定和好评。

三是课题组对应用英语专业“2017—2020”4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语言服务行业人数进行了跟踪,发现从事该行业的人数比例逐年在增加。一方面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该行业的认可度和从事该行业的水平都在提高。

四是对“2017—2020”4届毕业生所在的语言服务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从最初的70%提高到了2020年的89.5%。

五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甚至部分企业主动联系学校要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

六是建立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培养,应用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增加到了20多个。

猜你喜欢
校企一带一路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