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梅
(镇安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陕西 镇安 711500)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料经济树种[1]。发展油茶产业对保障国民粮油安全、促进林农稳定增收、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省镇安县油茶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生长有树龄500多年的“油茶王”,现有油茶林地约1 000 hm2,其中天然林70多公顷,天然林中有不少树龄超过100年甚至200年者;人工林中20世纪70年代栽植者约7 hm2,其余约920多公顷皆为2009年后栽植。现有油茶林不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一般都管理粗放或极少管理、林相不整齐,产量低、效益差,为提高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经济收益,我们在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过程中,对镇安县山地油茶丰产栽培及油茶低效林改造技术进行了总结。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地理位置北纬33°8′34″~33°44′57″,东径108°34′35″至109°36′51″,境内山峦起伏,群峦叠嶂,山川相间,谷峰相连,海拔344~2 610 m,垂直变化大,森林覆盖率65%,土地资源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林地面积(280 667 hm2)约占国土总面积80%。气候为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地处南北气温0 ℃分界线和800 mm降水线上,南北气候过渡特征明显,年均气温12.2 ℃,境内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年均日照1 947.4 h,受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候垂直变化突出,多样性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
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高山有铁杉、冷杉、油松、华山松、栎类等,低山有棕榈、柑橘、茶叶、油茶、油桐、马尾松、杉木等[2]。土壤成土过程短,石砾沙粒含量大;质地较粘重,结构差,耕地透性不良;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速效养分含量低,氮磷钾比例失调。土壤类型有石碴土、黄土、砂壤土等,土壤pH值6.0~7.0,多数区域属酸性和微酸性土壤。
镇安县现有约1 000 hm2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旬河流域的达仁、柴坪、木王、庙沟等乡镇。达仁镇油茶面积530多公顷,分布在玉泉村、枫坪村、双河村、丽光村,野生挂果油茶面积约66 hm2,2009年后新造面积467 hm2,树龄最大者达到200多年;庙沟镇油茶面积407 hm2,分布在中坪村、蒿坪村,野生挂果油茶面积7 hm2,2009以后新造400 hm2,“油茶王”生长在中坪村;柴坪镇、月河镇油茶面积53 hm2,分布在建国村、桃园村、益兴村、先锋村,属于2009年以后的新建园;木王镇油茶面积7 hm2,布在平安村、桃园湖阴坡等地,20世纪70年代栽植。
现有新建未挂果园870 hm2,挂果油茶园130多公顷(其中盛果期油茶园33 hm2、初果期油茶园100 hm2),年产茶籽75 t。油茶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产量低(盛果期园平均单产450 kg·hm-2)、效益差。
镇安县油茶栽植适宜选择在县域东南部、中低海拔(500~1 000 m)、土层深厚(超过1 m),排水良好、排水良好缓坡地中下部的阳坡、半阳坡,土壤酸性(pH值5~7)、与居民点较近的地块,如达仁镇的枫坪村、玉泉村、红丰村等。
选用当地选育审定良种镇油1号和镇油33号。镇油1号树势旺盛,树冠开张,盛花期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果实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熟;果实卵圆形、黄绿色,果脐凸出,每果含种子数2~8粒,每500克蒴果53.5个,鲜果出籽率46%,干仁出油率 42%,千粒重 1 420 g。
镇油33号,盛花期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果实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果实圆球形、青红色,果脐平或微凹,每果含种子数 2~8粒,每500克蒴果25.5个,株产果量25.5 kg,鲜果出籽率42%,平均单果重19.6 g,干仁出油率45.2%,千粒重1 360 g。
采用良种苗木,要求容器苗苗高大于10 cm,1 a优良家系苗高大于20 cm,2 a生嫁接苗高大于25 cm,基径粗0.4 cm以上,生长正常,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2.4.1 整地时间 选择秋季整地,冬季造林;冬季整地,来春造林;夏伏整地,秋季造林。
2.4.2 整地方式 采取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的方式整地,小于15°缓坡全垦或带状整地,陡坡撩壕成梯或水保鱼鳞坑整地方式,平山全垦间作物。
油茶栽植一年有两季,春季为3-4月,秋季为10-11月。 适宜栽植株行距为2.0~3.0 m ×2.5~3.0 m ,密度1 050~1 800株·hm-2左右。
2.6.1 间作农作物 栽后前3年,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抑制杂草,改善土壤结构,可在油茶树行间间作花生、大豆、紫云英、绿豆、芝麻、豌豆等豆科矮秆作物,以耕代抚,农作物与油茶行距50 cm以上,并及时施肥、种植。
2.6.2 中耕扩穴 造林后,每年抚育2~3次。第一次抚育在5-6月;第二次抚育一般在8-9月,冬季结合土壤改良进行深垦施肥。
2.6.3 施肥 幼林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定植当年6-7月缓苗后,适当施薄肥,距离30 cm,一株25 g,避免肥害。第二年3月新梢萌动前施速效氮肥,每株100~500 g,12月上旬以每株5~10 kg土杂肥或粪肥为越冬肥,随树体增长,逐年递增。盛果期施肥要氮磷钾合理配合。3月施速效肥,每株1~2 kg;11月施土杂肥,每株15~20 kg。
2.6.4 整形修剪 新栽植的油茶园前3年需摘掉花蕾,加快树冠成形。初次整形修剪在第三年冬季进行,首先定植后在50 cm处定干,树形以开心形或圆球形为主,实施控形修剪,按照冬剪大枝夏摘梢,春秋两季整侧边的方式进行,修剪时间以11月至次年2月为好;第二年在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主枝;第3~4年,在继续培养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为侧枝群,均匀分布。
针对建园栽植不规范,现林地密度较大(3 000~4 500 株·hm-2)或过小(小于750株·hm-2),管理粗放,林内杂灌、杂草丛生,缺行少株,油茶树藤蔓缠绕,树势衰弱,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的低效林进行综合改造,可取得较好成效(表1)。
表1 低效园改造修复效果
11-12月,砍除园内杂草杂灌、割除藤蔓,清除石块、枯枝等杂物,沿等高线带状堆放,使园内油茶树木错落有致、通风透光,避免杂草、杂灌、藤蔓与油茶争水、争肥,为油茶生长创造适宜空间、光照条件和土壤养分环境,有利于油茶正常生长和产量提升。
油茶密度是影响油茶光照条件的一项主要因素,密度越大,林内光线越暗,病虫害发生越严重,只有林缘及树梢结果。为改善油茶的光照条件,提高油茶的结果率,在规范化管理时对密度过大的进行疏伐,株行距控制在3 m×4 m,密度控制在750~830株·hm-2,对丛状树体进行大量疏除,每蔸保留2~3株(主枝),为实现油茶高产稳产提供基础。
低产林改造园整形修剪不同于丰产林营建,中老龄林以改善树冠内通风采光条件、培养结果枝组为主,修剪主要对象是枯死枝、病虫枝、衰败枝、徒长枝、细弱枝、过密枝、交叉枝和下垂枝。整形修剪主要以截干复壮为主,截干对象主要是树势弱、树冠小、结果少、树龄过老的油茶树。方法是截干第一年11-12月,在油茶主杆地上0.8~1 m处横截,涂抹封口漆;第二年,6-7月对新萌生的枝条只保留顶端3~4枝生长旺盛者,其余及时抹除;第三年春季再选留3~5个错落有致、长势健壮、分布均匀的枝条作为主枝培养,其他枝条全部疏除,重新培养树形。
11-12月砍灌清坡后,对树干周围一米范围进行垦复,内低外高,活土层复垦深30 cm;结合垦复,在垦复区域上半部分挖深25~30 cm的环状沟,施入磷酸二胺等高效化肥,每株1~2 kg,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蓄水保肥能力,促进油茶生长,复壮树势。
夏天结合除草浅垦培蔸以改善土壤质地条件,对坡度陡的林地,尽可能整土成梯,或者按环山水平开挖长1~1.5 m的竹节沟,蓄水保土;春季结合中耕施土杂肥,也可适当施以N、P为主的复合肥。对坡度大、土层薄等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不宜全面垦复或大面积垦复。
目前,镇安县油茶林病虫害较少,主要有油茶尺蠖和油茶毒蛾。防治方法分为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主要通过挖蛹、培土埋蛹、捕蛾刮卵、捕捉幼虫等方式。化学防治主要是在幼龄幼虫期用阿维菌素、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