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人才+企业课堂”视域下中职学校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究
——以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为例

2022-05-05 07:36
读与写 2022年20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跨界岗位

谢 洁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绍兴 312000)

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更好适应跨界融合新趋势下的企业岗位需求,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企业课堂”为例),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平台搭建,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为各行业领域输送更多具有交叉知识面和专业实践能力的“T”型复合创新人才[1]。

1.基于“企业课堂”的跨界融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企业课堂”等跨界融合方式,将中职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职业化岗位实践基础,同时具备思考拓展能力的“T”型复合创新人才(“T”字的一横杠代表知识广度,主要指学习合作能力和创新拓展能力;竖杠代表知识深度,主要指专业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具体以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为例:该专业立足服务地方产业(集成电路、纺织等),拥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特点,坚持三位一体(即广博的基础知识、高深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实操能力)理念,着力培养复合型职业化计算机专业人才,使学生成为“多面手”,在知识架构、岗位能力、项目实施上全方位发展。

2.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T”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教育”本位理念。计算机专业具有应用性、实操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要求专业人才培养需以“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而“T”型人才正是同时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尤其是“T”字中的一竖是对专业技能的纵向深化,能够使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有更强的针对性,即所谓的岗位能力。

2.2 “T”型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策略并获得了显著成果。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技能有了大幅提升,岗位适应性也有所加强,但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够。而“T”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一横”进行了延伸拓展,采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知识素养。

2.3 “T”型人才培养模式遵从“职业可持续发展”导向。职业学校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岗位特征和用人需求,以“职业可持续发展”导向,培养出既拥有扎实理论知识体系,又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T”型人才。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工作者才能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展地更为顺利,在未来的岗位迁移中更具核心竞争力。

2.4 “T”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应“跨界融合”需求。“工业互联网+”[2]跨界融合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增加。就业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有机械自动化等制造业方面的跨界领域知识,基于“企业课堂”的跨界融合“T”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最佳选择。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业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职业可持续发展”、“跨界融合”为导向,将课程优化整合作为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改革作为重点和难点突破口,努力打造新时代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图1 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产业

3.“企业课堂”模式下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本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企业课堂”跨界融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从设置课程体系、编写新形态教材、构建“虚拟企业”、建设资源平台、深耕“企业课堂”,助力创新创业六个方面探索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并提供一些实践范例。

图2 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 面向企业岗位的“T”型课程体系设置。中职学校“T”型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主要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偏向于基础化通用化,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不够的问题。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基于产业岗位群的模块化“T”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下面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岗位群为例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图3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企业

目前学校计算机专业群包括大数据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四个专业。依据工业互联网产业岗位群技能的需要,将工业大数据工程师、平台开发工程师、工业APP产品优化、网络运维工程师设为4个专业群共享岗位。并根据岗位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设置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基础、JAVA语言程序设计、大数据技术等四个共享基础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工业互联网综合项目开发等两个共享核心模块课程;设置数据库技术、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等三个共享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等两个共享跨界专业课程;设置机器人技术应用、VR/AR/MR技术应用等两个共享拓展课程。通过岗位群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跨界融合背景下基于“企业课堂”的教学改革,培养既懂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创新性技能人才。

绍兴市职教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入选绍兴市中职高水平专业名单,以21云计算高工班级为例,课程设置优化调整后,对照开发工程师的岗位,开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Pyhton语言程序设计等编程课程;对照APP产品测试的岗位,开设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课程;对照网络运维的岗位,开设网络通信基础、人工智能技术等共享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评价,直接锁定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程,对照企业岗位模式,进一步精准定位就业方向;不同企业岗位的课程学习使得21云计算班级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岗位特征认知也更加清晰。

3.2 优化课程生态,编写跨界新形态教材。人才培养以课程为核心,“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3]要着力优化课程生态,具有跨界融合特色的课程是教师共同合作、创新交流的法宝。教师要以课程为主要载体,积极实施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在“企业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例,为了更好匹配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即“学生、学徒、员工”三重身份),教学工作者要努力编写基于“企业课堂”的跨界融合教学网络课程和新形态教材,主要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偏向理论化,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化,缺乏实践的生动指导,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3.2.1 开发基于腾讯云大数据学院的“腾学汇”网络课程。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与腾讯云合作成立腾讯云大数据学院。学校计算机专业依托腾讯云在信息安全、移动应用开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师生共享共创“腾学汇”网络教育学习管理平台。以2021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共开设6个班级的共享网络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大数据框架运维、WEB网页程序设计、Linux应用基础、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概论、网络爬虫原理及实践等21门课程。

3.2.2 开发基于全国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活页教材。2022年全国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启动,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以“4+N”团队出战,“4+N”团队是由4名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N位政企校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该团队结合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康养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老人健康数据智慧课堂,对接产业岗位需求和信息能力培养,开发活页式教材,提炼学生好学、精进、创新的品质。

3.3 企业原型移步校园,构建“虚拟企业”。以现实企业为原型,在学校构建“虚拟企业”,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实训环境下项目开展、数据分析、平台开发等典型岗位和业务流程,主要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对学生实操性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依托各类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专业岗位,在仿真化地实践中使学生产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双向需求,从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以“虚拟企业”为核心运作,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借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如计算机专业课程《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其知识构架比较枯燥,理论知识很难深入理解消化,中职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选择放弃。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将“网络测试公司”搬进校园,与课堂合二为一,通过产业岗位牵引,让学生在企业实训环境下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欲。网络课专业教师依托“网络测试公司”虚拟企业和实训室学生机上安装模拟器,更好掌握网络IP地址分配、交换机配置等应用。

3.4 网络课堂跨界互动,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在“企业课堂”跨界融合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数字化资源较为分散。为优化资源建设,中职学校要打破思维壁垒、制度壁垒,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共创、共建、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库的体制机制,主要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师生资源收集途径不多,线上互动交流偏少的问题。以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计算机专业群建设资源整合度还不够,资源建设配置仍以传统专业建设模式为主,利用度较低,共享度也不高。“企业课堂”模式下,更应该注重对接互联网产业链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与行业龙头技术企业联动,共同建设市级和行业级的跨界融合教学资源库,实现计算机专业群数据共创、共建、共享。

3.5 分段式教学,深耕“企业课堂”。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专业根据产业链知识技能需求,对接行业企业,重构学科内容,将教学环境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企业课堂”进行分段式项目化教学,同时重视嵌入跨界元素,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其中,积极构建人文素养、跨专业融合、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五大模块,主要解决原有教学过程中,校企融合深度不够,学生培养模式缺乏过度适应期,培养理念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但缺少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企业课堂”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岗位初始阶段,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第二阶段为岗前训练阶段,注重项目化实践;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注重综合项目实训;第四阶段为岗位拓展阶段,注重产业延伸创新。分段式教学由专业教研组全体成员与校企合作企业、行业领军人才等共同开发,将行业企业的创新应用、最新技术等互联网典型的项目与任务引入课堂,为课程内容重构起到重要作用。专业教师、企业导师通过项目驱动、专业课程与实训基地共享、企业生产性基地校内校外协同共生、互联网案例化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理实技能,实现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

图5 “企业课堂”项目化四阶段

3.6 从虚拟环境向现实环境转变,助力人才创新创业。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虚拟环境模拟培养后(包括职业活动和情景),会将所学知识、态度、技能等进行进一步的类化、拓展和迁移,初步形成了个性化职业能力,若要最大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需要激发学生实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T”型人才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平台,致力转变虚拟环境为现实环境,提出“三策略促创新”构想,主要解决原有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人才择选过程中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帮助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第一,企业、学校联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养计划,企业在“企业课堂”教学中选拔符合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学生利用实习期可直接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提前与现实环境接轨;第二,特优生通过选拔考核加入到校企合作研究团队,利用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教学活动,提高现实环境动手实操技能,增强实战分析、应急应变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志向高远的学生,学校可以启动创业项目基金,提供项目(赛比)平台,借助政企校多方力量对学生创业进行孵化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成“创业行动”,把“创业计划”付诸于“创业实践”,如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课程,教师依托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将课堂、比赛交融,体现跨界融合的“赛课一体化”理念。

4.结束语

基于“企业课堂”的跨界融合教学模式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T”型复合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切实加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类化迁移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就业难”这一痛点难点问题。中职院校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跨界融合概念渗透到“三教”改革的方方面面,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国家输出更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跨界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