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郑丽花
随着WIFI、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一代IC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教师在线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宅家不闭网,停课不停学”等混合式教学、多样化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和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新时期的“信息传播平台”“大数据平台”和“资源中心”,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和支柱之一。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图书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得到不断加快,高校图书馆正从以“实体馆舍和图书印本文献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图书馆”转变为以“网络和知识服务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不断推动图书馆数据开放共享和提升信息检索、图书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与效能提升。智慧图书馆作为当前乃至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对图书馆中最有活力和最有创造力的馆员来说,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一种新的巨大挑战。如何促进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增强馆员数字素质,培养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员,成为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各种在线教育平台、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知网、超星、智慧树、百度学术等)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不仅逐渐走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模式,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在线化、个性化也日益明显,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师生用户查询信息资料、碎片化阅读的首选途径和主要渠道。由此,必然导致其去图书馆借阅、阅读书籍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即使去了也是多把图书馆当作自习场所来使用。因此,在网络教育、在线自主学习风潮的冲击下,高校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主要功能逐渐被边缘化和弱化。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变革,满足高校师生用户需求,加快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高校智慧图书馆是以高校师生用户为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依托各种校内外馆藏和数字资源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文献,通过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为广大师生用户提供跨时空、全方位、多功能信息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形态。智慧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对人力、信息、建筑/设备等进行深度有机结合和创新发展,使得图书馆运行模式呈现出管理自动化、服务个性化、知识共享化、使用便利化等重要特征或功能,使得高校用户在任意时空都能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获取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与知识服务。简而言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主要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设施资源三大支柱资源的智能开发与全新组合,而其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在智慧化人力资源的支持下,图书馆将以直接服务高校一线教学、直接面对用户,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平台或媒介,成为高校用户获取信息、知识服务、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
以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进程来看,专业馆员紧缺、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滞后、人才培养路径狭窄单一等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尤为突出,既未很好满足为高校师生提供线上线下学科服务、个性服务的需求,又无法满足图书馆藏书数字化、搜索阅读视频化、信息管理网络化、馆藏资源虚拟化、运营管理媒体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快速建设和创新发展。
(一)战略视野不高,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停留在传统阶段。高校图书馆发展应基于用户需求,服务于当前高校逐步开启的馆际互借、信息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数字化教学等多元化需要。然而,当前不少人甚至还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内,对高校图书馆的认知和管理理念仍旧是一个搜集、整理、收藏实体图书资料,并供人借阅、阅读书籍的“藏书馆”而已,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提倡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的新要求,同时传统的搜索咨询、借阅书籍等管理服务模式也难以很好满足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多功能、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的新需求。因此,高校传统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服务能力和效率,相对于社会各类信息服务商来说明显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管理定位不清晰,馆员“智慧”意识与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既要对各部门人员、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建筑空间、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智能开发和重新组合,也要为高校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目前,以“双一流”建设需求为目标,大多数高校对图书馆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图书馆空间环境有了极大改观,各种软硬件资源不断更新升级,部门管理职能和服务效能也有一定优化和提升,但图书馆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或服务意识上仍难以突破传统的“守摊”“到馆”服务模式,图书馆管理服务仍“重形式轻内涵”“重建设轻运营”“重线下轻线上”,馆员缺乏一定的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与用户的互动服务较少,互动效能不佳,馆员职业能力同质化、行政化问题较为严重。
(三)馆员数字化素质不高,职业能力发展缓慢。馆员不仅是智慧图书馆发展规划或资源建设规划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也是连接图书馆和其他部门、图书馆资源和师生用户之间的重要桥梁。然而,当前馆员整体数字化素质与智慧图书馆建设需求还不相匹配,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方向较为狭窄,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一是馆员培训多为基础性培训,数字素质培训较少。在高校图书馆员的培训计划中,传统的岗前培训或继续教育仍是当前馆员培训的主体,专门为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需求的数字能力提升的专业培训或学科培训还相当少,即使有也基本是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等基础性应用技术培训。二是内部培训多,外部培训少。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目前图书馆员培训形式基本以内部培训为主,多数人很难有机会到知名高校图书馆、信息中心、新型图书馆等机构进行深入考察和学习,难以获取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创新实践,难以拓宽个人视野。三是图书类技术培训多,跨学科、综合能力培训少。高校图书馆员培训科目多以图书馆学、图书分类学、目录学、图书编目、信息情报学等为主,缺少对信息技术、新媒体等新知识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也多以岗位技能/技术培训为主,缺乏人文培训、客户服务培训、管理能力培训、领导力培训等有关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导致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较为局限。
基于上述问题,唯有突破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管理模式和培养机制,充分结合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和馆员职业能力发展特征,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和强化服务意识,构建馆员多元化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全面提升馆员的数字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主动服务意识等。
(一)更新管理理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或管理理念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不仅成为图书馆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构了图书馆机构设置和业务运行体系,高校图书馆逐渐智慧化和数字化。高校图书馆从“信息存储中心”转型为“知识服务中心”“共享中心”,必然要求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要求馆员具备相应的数字素质和主动服务意识,根据有关岗位需求重新匹配人员及其能力,由“人力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由“资源独占”转向“资源共享”。
2.为更好地向高校师生用户提供便利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满足其工作、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并虚心接受用户建议并给予及时反馈、调整和大胆创新。例如,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图书馆就基于用户需求在馆内分别设置了多元化空间,包括学习研究室、作品展览室、音乐赏析室、沙龙室、资源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和咖啡馆等,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很好地满足了高校用户在学习、社交、创业实践、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和拓展了图书馆自身价值和功能,更好地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事业和教育教学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优化馆员职业能力发展路径。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多元化,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建设效果、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岗位性质、工作职责、管理权限、工作人员资质条件、馆员职业能力等进行全面测评、分析与评估,以此构建更具有专业性与多元性的“三型四角色”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馆员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专家型、管理型、服务型三种类型馆员,有效提升馆员的战略型、变革型、效率型、服务型四种角色的胜任素质(见图1)。
图1 高校智慧图书馆员“三型四角色”发展模式图
1.馆员职业能力发展“三型”模式。根据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工作类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员资格条件,可将馆员分为专家型馆员、管理型馆员、服务型馆员三种类型。
(1)专家型馆员。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需要培养一批懂得数字化整体策略/项目设计,并能对各部门实施目标管理提供管理/技术支持,能对智慧化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创新、优化和修订,能发现、总结以及推广最优的数字化实践,能为其他员工的具体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技术咨询的专家型馆员。即是说,专家型馆员作为资深研究者和领域专家,能够利用自身精湛专业技能与富有创新精神,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引领和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
(2)管理型馆员。管理型馆员是主要负责智慧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业务策略选择的工作人员,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与价值为:通过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建立所在业务部门的管理体系,参与制订和执行业务部门的数字化管理战略和工作计划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力发展通道建设,调查图书馆员工的数字培训需求。
(3)服务型馆员。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服务型馆员是直接与读者用户互动的一线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的专业事务处理,日常咨询应答及投诉接待处理,知识服务产品设计、实现及迭代,智能化工作,大数据管理及应用,数字阅读社交服务,数字资源宣传与推广等。因此,服务型馆员必须是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效率管理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
2.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四角色”模式。在数字化时代,随着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技术的快速迭代、混合式教学的驱动、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工作角色的灵活切换,不仅要求馆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数字化素质,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员具备战略型角色、变革型角色、效率型角色、服务型角色四种不同的角色素质是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源改革的必然选择。
(1)战略型角色。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各项改革设计和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增强其战略型角色素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当前以及未来的团队战略管理能力。馆员战略型角色的胜任素质具体包括:规划与前瞻性思考能力、战略管理能力、高执行力、精湛的专业知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素养、数字驱动决策等。
(2)变革型角色。数字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不仅仅是组织形态的变革,更是思想和思维的变革。因此,支持变革并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管理能力的馆员将是推动高校智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馆员变革型角色的胜任素质具体包括:创新思维、问题结构解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变革经验、领导影响力、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3)效率型角色。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高效、高质量和成本最佳的知识共享服务,并能对读者用户需求做出即时回应,有助于为高校广大师生用户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馆员效率型角色的胜任素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流程优化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内外沟通协调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等。
(4)服务型角色。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面向读者,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馆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因此,馆员服务型角色的胜任素质具体包括:职业认同度、数字人文与伦理、ICT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力、诚信精神、数字技能(包括资源工具、数字咨询、社交媒体等)、主动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创新服务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馆员人才队伍。高校智慧图书馆不仅需要精通传统业务工作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强、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构建“三型四角色”多元化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馆员职业能力发展路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提升馆员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多种岗位类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角色,以此打造出一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使高校智慧图书馆能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