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探究的有效补充。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外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对此,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善于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勇于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加强活动的过程性指导,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科学课外活动的实效,最终达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课堂局限;组织技巧;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1]”要想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突破课堂局限,精心策划,合理组织,构建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这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上好科学课,用好用足40分钟;又要结合课堂内容,积极探索,开发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科学学习的后花园,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验证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现更多问题,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一、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思路
1.校内资源的利用
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为扩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可能。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开展各项活动,不仅科学教师和家长要达成共识,配合默契,还要多方联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活动保障。
(1)校园环境和校内设施
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有关的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如校园气象站、种植园、养殖场、科普区等,使其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例如,在执教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时,笔者就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借助学校气象站,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值日气象员”活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排班轮流在学校气象站内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和风力、测量降雨量等,收集多种数据,并通过告示栏、校园广播每天定时发布气象信息。在活动中,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了测量等技能,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时,笔者申请在学校的“学稼圃”种植园里,特意为一年级的学生开辟一块试验地,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小块“责任田”,可以自选喜欢的植物种子种植,并定期观察记录。学生在一个学期的种植观察活动中收获很多。此外,为方便学生开展养蚕活动,笔者向学校申请在校园里种植了一排桑树,每年春暖花开,学生们纷纷加入养蚕活动,共同见证蚕宝宝奇妙的一生。
(2)开放实验室
学校应适度开放科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外借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园里增设科学图书角、材料工具角、实践角、创客空间、成果展示区和专题研究中心等,使校园发挥更多的学习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例如,笔者在实验室增设了一本学生器材借用记录本,鼓励学生提前到实验室借用实验器材,通过尝试实验完成课前预习。笔者也会布置课后拓展实验,允许学生将器材借回教室或带回家使用,并和学生约定,归还实验器材时要将自己的实验记录或研究心得撰写成文,张贴在实验室“我的课外研究”发布栏内,允许大家在发布栏内相互提问、质疑、答疑,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互动共学。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自由、宽松的课外学习氛围,提供了积极的课后服务,开创了学生自主探究、群体探究的氛围。另外,笔者还建议学校在实验室走廊内布置一些可互动的经典实验装置,如静电实验、光学实验、力学实验等,让学生多接触、多体验,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校外资源的开发
科学课程的社会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开拓思路,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活动。
(1)校外师资
本地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其他兄弟学校有科技特长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都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时,笔者邀请了附近矿区的一名家长志愿者来校为学生作专题知识讲座,并展示了矿物标本,拓展了学生对矿物的认识。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时,笔者邀请了同事的家属,一位从事食品鉴定的质监局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讲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巧借他山之石,可有效拓展科学课的内容。
(2)校外基地
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技设施,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电厂、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场室资源。科学教师应主动作为,为学生争取活动机会。如学校地处苏州市吴中城区,周边有丰富的活动资源,笔者通常会在每学期开学前,研读教材,选择校外基地并联系好相关单位,制定研学方案。如果是整个班级或年级的外出活动,则需要先报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将校外科学活动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与学校德育处联合开展,借助学校外出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活动顺利开展。另外,有些博物馆、科普馆是对外开放的,笔者通常会建议家长在休息日、节假日带着孩子自行参观学习,开展科学考察等活动。
(3)媒体资源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都是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的社会媒体。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资源作为科学学习的新阵地,引领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科学、用科学。学生的科学阅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例如,笔者每学期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学生自行订阅《科学大众》《天天爱科学》等科普类报刊杂志;根据教材内容,定期为学生开具科普阅读的书单;也会下载精彩的科普纪录片、短视频等,利用午休或科学课为学生播放;将平时浏览时发现的前沿科普网页信息转发至家长群,建议家长让孩子浏览学习。
二、创新活动形式,灵动组织
怎样的科学课外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笔者对所教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喜欢有趣的、新鲜时尚的、操作性强的、有挑战性的、能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活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学生喜爱而又有意义的活动呢?
教师除了要深度研究教材外,还可以创新活动形式,如制作、寻访、饲养、绘画、考察、小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小发明创造等形式都可以尝试。要以形式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充分发挥科学活动的作用。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完“小小工程师”单元后,笔者联合学校有关科室,开展了“最强纸椅挑战赛”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报纸,设计制作纸椅并参加比赛。要想制作出承重力较强的纸椅并不容易,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形状与力学的知识。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起步门槛低,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欢。
此外,在组织科学课外活动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活动目标上达成共识。科学教师普遍任教班级较多,精力有限,因此可借助班级家委会的力量,与家长共同策划,由家委会成员协助开展。比如到了水稻收割的季节,可以和家委会联合开展亲子收割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践、探究。
三、坚持过程性指导,有效评价
1.搭建微信平台,朋伴互助
科学课外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书面作业,很多时候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與互助,笔者为学生创建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利用微信强大的社交功能,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展示自己绘制的设计图、记录的数据、实验过程等;还可以用语音、视频进行实时交流,答疑解惑。既可以和本班的学生交流,还可以和本校或者群内有共同研究课题的其他学校的学生探讨,甚至还可以向群内的学科教师、科技专家在线请教。学习交流群突破了班级的局限,构建了朋伴互助的学习平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尝试。
2.重视评价反馈,提升素养
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科学课外活动中,科学教师也要重视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学生汇报、检查提交作业(记录、报告、作品)等得到学生的学情信息,诊断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指导以达成活动目的。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提高评价的效度;也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学习反思能力。以评促学,及时有效的评价将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增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基。
总之,科学课外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可以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方面的拓展,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学习活动的重要延伸。科学教师要根植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百花齐放的科学学习后花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杨业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7-8.
作者简介:李莉,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高级教师,E-mail:1072789083@qq.com(江苏苏州,2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