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说明抽象思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思维活动以及现实表现,明确学生怎样才算是经历了抽象的过程,以及数学教师应如何加以引导,可以“沏茶问题”举隅。在教学时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数学抽象思想的教与学”的层面,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素养为教学核心任务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简化与命名、一一对应、比较与分类、次序化和序列化、数量刻画”等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通过对比、质疑、优化等探究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抽象;有序思考;学科核心素养
“抽象”一词不仅经常会被数学研究者、教育者所使用,还经常出现在中小学教学研讨或教师教学设计中。但是“抽象”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思维活动以及现实表现,学生怎样的思维活动或探究行为才算是经历了抽象,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并培育学生的抽象能力与素养呢?在此,笔者将结合“沏茶问题”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优化”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了沏茶的生活情境,具体工序及用时可概括为“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尽快喝上茶”。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沏茶工序、分析流程,继而交流和探讨怎样安排才能节省时间,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但如果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追求止步于此,则对作为数学思想专题教学的“数学广角”课程的定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的挖掘也不够深入,而且也必然会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认为,“沏茶问题”中蕴含的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应该是“抽象”。
一、“沏茶问题”中抽象思想的层次定位
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数学的威力就在于它的抽象性;越撇开内容,就越有广泛应用的可能。[1]”克莱因认为,数学从其抽象过程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包括理想化抽象、等置抽象、弱抽象、强抽象、无限抽象[2]。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指向学生抽象思想形成的层次与类别的划分,要更为简明且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认识数学抽象思想。
1.数学抽象活动的类别
数学的研究对象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经过抽象的东西。如果从抽象的“前后对象”的区别来看,笔者认为“抽象”活动可分为三类,即从物到数的抽象、从物到形的抽象、数与形的抽象。从物到数的抽象,其根本性在于,数是对物体数量这一本质的抽象,没有这一类的抽象,数学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小学阶段,能够体现出“物—数”抽象并能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等基础能力;能够体现“物—形”抽象的能力素养包括“直观洞察、几何直观、空间意识”等;能够体现“数—形”抽象的能力素养包括“数据意识、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与应用”等。“数—形”抽象包括“从数到形”,也包括数与数的自系统,形与形的自系统。
2.数学抽象活动的层次
史宁中教授指出,抽象可分为“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三个层次。简约阶段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进行清晰简明的表达;符号化阶段是指,去掉具体内容,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简约的一类事物;普适阶段是指,通过假设和推理建立法则、模式或者模型,并能够在一般意义上解释具体事物[3]。受这种层次划分的启发,笔者认为,如果从“抽象”发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分析,或可以包含五个层次:一是由客观现实世界到基本理性认识的抽象;二是由基本理性认识到一般数学理性认识的抽象;三是由一般数学理性认识到严密逻辑推理的抽象;四是由严密逻辑推理到模型化应用的抽象;五是由模型化应用到创新领域生成发展的抽象。
二、“沏茶问题”中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
“沏茶问题”中的抽象思想关涉“物—数、数—形”抽象,主要是从物到数的抽象,而教师恰恰容易忽视这一抽象,仅仅对解决问题中的事物给予关注,缺少了从事物到数的进一步抽象刻画。从层次性来看,“沏茶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层次的抽象,这也符合学生的相应认知能力。抽象体现在以下几个具体的阶梯式发展的抽象活动中,各环节环环相扣。
1.简化与命名
抽象经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并产生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只不过在由直观表象转向抽象的准备阶段,还需要进行“抽丝剥茧”,这一过程就是“简化与命名”。“简化”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离和精简,摒弃那些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或非主要关联的信息,保留关键信息。然后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性的命名,以便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思维,这是“抽象”运转起来的前提,也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抽象发生的较早期的行为。在“沏茶问题”中,要把“沏茶”这一具体的工作简化为六个工序,每个工序都给予简单的命名,就是在进行抽象的“准备”工作。鉴于此教学内容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进行讲解,有些教师还会觉得内容“少了”,因此笔者建议不妨引導学生对“命名”进行符号化,比如“烧水——SS,洗水壶——XH,洗茶杯——XB,接水——JS,找茶叶——ZC,沏茶——QC”,在分析或设计流程时,以符号化的“命名”表达,既可以简化流程设计,亦可潜移默化地培养“符号化”的抽象意识。
2.一一对应
不同于集合运算中的“一一映射”,小学生应建立的“一一对应”意识是指能将观察到的客观事物与其抽象后的形式对应起来,从而开启初步的数学化思考。虽然这种思考显然不是高度综合的或系统化的,但却是开启理性认识大门的关键一环。皮亚杰就曾指出:“最基本的心理学观察揭示,一一对应是一种最原始的运算。[4]”在“沏茶问题”中,“一一对应”的发生多由学生思维意识的高度自动化完成,以致于常常被教师忽略。这里的“一一对应”表现在把沏茶的过程“分割”为一道道工序并与简化命名对应,并把每一道工序与其所用时间对应。有了一一对应,就构成了“数守恒”的前提,由此就可以做到无论各工序的顺序怎样变,工序的个数都不变。而且无论怎样调整顺序,只要是“一件接着一件的做”,那么所用的总时间就是相等的。“一一对应”对于学生思维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长远的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忽视。
3.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抽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异同,才能认识共性,才有抽取共同性质后发现的本质特征,抽象也就因此而有了意义。在比较之后进行的区分其实就是“分类”。有学者认为“逻辑分组和分类是数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分类也是集合思维的基础,集合又是最基本的数学结构之一。皮亚杰则认为“分类既为逻辑概念也为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5]。“沏茶问题”中的各道工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乎“水”,二是关乎“茶叶”,三是关乎“茶具”。对于学生来讲,看似简单的分类,其中已经包含了抽象与推理。皮亚杰指出:一个类不能由知觉构造而只能由逻辑构造,因为必须以一系列抽象和概括为前提,类的意义才从哲学抽象和概括中得出[6]。在此内容的教学中,“分类”的意义还在于对后续分析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可讨论“沏茶问题”中的“同时做”这一“包含”范畴的思考。“沏茶问题”解决策略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类的事物具有同时进行的可能,由此才有了做同样多的工序,总用时却减少了,从而實现了节省时间的要求。但与“对应”一样,教师很容易忽视“比较与分类”的教与学。事实上,很多儿童之所以对数学难以“有感觉”,甚至经常深陷困境,大部分是缘于他们头脑中始终无法清晰地进行分类,难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因此,作为抽象的重要环节,教师还是应该适时提醒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比较与分类”的数学化思考,从而强化抽象的意识与能力,毕竟数学思想的培育才是数学教育的使命所在。
4.次序化和序列化
次序化和序列化思维,或称之为“有序思考”,是优秀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要素。抽象思维之所以能充分体现出全面性、严谨性,与序列化的处理信息以及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思维中有一种非常原始的关于次序的结构——序列化结构,它象分类结构一样原始。[7]”“沏茶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帮助学生厘清各种工序的“先后顺序”,认识到哪些次序不变,哪些次序可以变换,如“洗水壶——接水——烧水”的先后顺序就不能变,而在烧水时可同时进行的“找茶叶与洗茶具”就可以变换顺序。教师切莫因为这里的“次序化与序列化”比较容易理解就一带而过,恰好相反,这正是强化学生有序思考的好机会。
5.数量刻画
人的理性认识的“大厦”是以抽象能力作为基石的,而数学抽象的建立又是抽象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有数学家指出,数学说到底就是抽象的学问。数学抽象思想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对客观事物或直观表象进行“数量刻画”。将具体的事物用相应的“数据”或“数量”进行抽象的表达,继而进行符号化、形式化的分析,以便更进一步地进行逻辑推理。在“沏茶问题”中,教师通常都能够关注到“有序思考”,并继而以流程图(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模型)的形式反映问题解决的策略,但是所采用的“刻画”方式多以“文字结合箭头”为主,缺少了最能反映抽象力量的“数量刻画”。此时,教师若采用“数线”的方式,将沏茶的各项工序及流程刻画出来,则能尽显数学刻画的简洁明了。如,以1个单位的线段代表1分钟,八个单位自然就代表8分钟,线段的前后顺序也就是工序的先后顺序,线段上下摆放可表示包含关系,即代表可以同时做的两类事物(见图1)。
“数线”这一名称引自柯普兰在《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意义》一书中的的表述,他指出:“数线是个有用的发明,它能帮助所有儿童把算数的概念具体化。”“数线”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完成各工序的时间,而且能直接表达出总用时,把不同的完成工作的方法以相应的“数线”表示出来,更易于对比。特别是在解决“不完全包含”的几类事物时进行“数线”刻画,其直观优势更为明显。这种“数线”刻画突显了数学问题解决形式的严谨与简约,充满抽象的味道,学生也会受到较强的思维触动,从而对抽象过程的认识更深入,抽象素养也会得到较好的培育。
三、“沏茶问题”教学目标的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沏茶问题”时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数学抽象思想的教与学”层面,以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为核心任务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解决“沏茶问题”这一简单生活事例,使学生经历“简化与命名、一一对应、比较与分类、次序化和序列化、数量刻画”等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过程,并通过对比、质疑、优化等探究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感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数学学习的意义。
胡塞尔说:“世界本身必须是理性的世界,这种理性是在数学的自然中所获得的新的意义的理性。[8]”胡塞尔所说的“理性”即为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在数学中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以数学化的思维认识世界,而数学化思维的核心就是“抽象”。数学教师无疑要担起培养学生抽象能力与素养的任务,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内化抽象思想,树立理性精神。总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完整历程中,对师生都不可或缺的就是——让“抽象”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林夏冰.数学哲学译文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58.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M].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抽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4][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6]柯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M].李其维,唐请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61,64.
[8]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2.
郑义富,广东省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校长、西区中心小学集团校长,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兼任中山市人民政府责任督学,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十余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解放心灵的课堂》《为人格盛开》等著作。
作者简介:郑义富,广东省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1598138422@qq.com(广东广州,510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