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受罪:普通人的政治生活

2022-05-05 01:19:26康慨
华声 2022年4期
关键词:魏玛自传传记

康慨

出现在本书里的大部分回憶者,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他们“自我纳粹化”的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误导了而不是被感召了,是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或贡献者。

我们正在经历战争——以21世纪的方式。关于战争的一切通过手机屏幕源源不断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尝试理解他人的痛苦,但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也无法和最低程度的亲身经历相提并论。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雅劳施在这本《破碎的生活》里,选取了80个普通德国人的自传作为研究样本。他们基本上出生在魏玛共和国(1918-1933)早期,来自德国各地,有男有女,有所谓的人上人雅利安人和当时被视为贱民的犹太人,有工人阶级和中上层家庭的子弟,有肇事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但无一例外,他们从少年时起,就受到政治的操纵。“导致这个国家及其所在的大陆陷入两次战争、萧条、独裁和大屠杀的,不仅是沙文主义精英们的致命决定,也有群众的热情拥护”。

战争爆发了。无视父母的警告而自愿参军的青年无法想象实战的恐怖。为了安抚杀人的不安,他们用“保护我的家庭和我的故乡——巴赫和歌德的国家——免受布尔什维克的恐怖”来自我说服;为了抑制被杀的恐惧,他们领取额外的酒精甚至毒品。但是抵达前线,在面对苏军的冲锋时,他们还是感到“整个地狱都打开了”,一个战友“被击中了,左眼挂在眶外”。

战争让人失去了人性。有人回忆游击队如何割掉伤兵的阳具再塞进他嘴里,或是怎么也忘不掉亲眼目睹被割掉乳房的护士尸体时的巨大恐惧。纳粹的宣传和元首的威望开始受到质疑。1945年4月30日广播了希特勒的死讯,德布斯说:“我不记得这一消息引发了任何特别的悲痛或沮丧。”

德国投降了。魏玛一代在战后迈入了深感幻灭而没有未来的成年时期。共同的罪恶感和共同的苦难把他们凝聚成一个失败的共同体,在背井离乡和饥寒交迫中投入“如山的重建工作”。重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得不正视作为纳粹同谋的过去,从羞愧、悔恨和反思中求得自由,进而转变为真诚的民主拥护者或共产主义者,以及决心不再让历史重演的和平主义者。

关于20世纪的通史、关于亲历者的传记或自传都汗牛充栋,但像《破碎的生活》这样,以“集体传记”来呼应“人学”,构建20世纪德国“日常历史”的严肃史著,对我们来说还颇为新鲜。雅劳施有效地选择和利用了普通人的回忆录,加以研究和萃取,对照其共同的经验和不同的讲述方式——哪怕其中免不了回避、粉饰和自我辩护——寻找内在的关系,构建历史的脉络,从而全面、生动地写出了极端年代的特殊风貌和意义重大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魏玛自传传记
赛博格女孩与福特治理术
暮色中的追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魏玛访歌德不遇
读书(2019年5期)2019-06-01 05:52:38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14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1:04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