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探究

2022-05-05 21:32:07龙华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5期
关键词:长方体数学知识测量

龙华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新课标的要求是希望数学教师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要更加重视培育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创新水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的改革需要重新认识“教”和“学”,让两种教学行为的地位发生改变。在创新型课堂活动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达者和解释者,而是要立足于平等视角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要尽可能地降低教师对于授课时间的占用,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合作学习时间来了解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的理解以及教学结论的获得都与学生思维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需要去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何种数学生本课堂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创新思维培育的积极性呢?

一、优创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已经深刻证明了,课堂环境和学习成果之间有着直接关联,气氛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培育灵活的学习思维,若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和紧张,那么就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更希望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能够激励他们更主动地沉浸在课堂学习中。从这个层面上看,为学生为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创设平等互动生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创新的火花

一个良好的课堂必须要建立起宽松的互动环境,让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这也代表着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场所,平等合作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这不但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学生视角来看,平等的课堂对话能够让他们向教师积极敞开心灵,得到思想解放;从教师视角来看,平等的课堂对话意味着自己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知识、一起成长的好伙伴,并且在对话的各个瞬间就会产生创意火花。

接下来一起来回顾张齐华教师在“轴对称以及图形”这一章节授课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在教授了对称图形的数学定义之后,学生们初步对该数学知识进行了解,教师也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辨析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给出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较大的争议,张老师让学生们发出自己的疑问并对自己秉持的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在学生们发表完自己的言论之后,张老师并没有对其回答的内容作出评价,而是对发言的学生说到“老师现在特别想和你握一下手,但是握手并不是代表你的答案是正确答案,而是老师非常欣赏你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听到张老师这样一番话之后,其他学生们也更加放得开,对于讨论也更加投入和激励,经过一番讨论正确结论已经浮出水面,此时张老师对原本抱有错误观点的学生说道“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若图形不能够进行裁剪,像平行四边形一样,那么就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张老师鼓励学生说道“特别感谢你的答案,让我们离真理更进了一步。”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属于课堂平等对话,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的融洽,让学生的讨论也更加激励。课堂平等对话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延伸数学思维,通过交流来碰撞出创新火花。

从实践上来看,教师们要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放低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更加尊重自己的学生,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指责,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数学课堂,培育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创新的土壤

在现代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指导和启迪,并为学生营造出氛围更自由和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这片土壤上播种下创新种子。在教课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一些独具创意的灵感和想法,教师应当重视去启发而不是否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仅是去解答教师布置下的问题,而是要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对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认真解答。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发现和捕捉住一些价值性高的问题,并保护好学生所产生的创新灵感。例如,笔者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授中,跟学生对长方体棱数的知识点产生了如下对话内容

师:谁能主动站起来告诉全班同学长方体的棱有何种特点?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因为……

生2:(打断生1)不对!长方体的棱只有十二条!(同时拿出几何模型像同学们展示)

师:(对生2)这位同学可以主动发言应当被鼓励,不过下次你可以让同学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显得更加礼貌,你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吗?(生2赞同,并坐下)生1同学,你可以继续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觉得长方体一共有24条棱呢?

生1:我一开始觉得,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那么计算下来棱的数量就是24,不过看来我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师:(若有所思)可是我觉得你说的非常有道理呀,6×4确实等于24呀。那为什么我们在数模型的时候发现长方体只有12条棱呢?

生:对呀,为什么呢?(大家纷纷讨论起来)

生1:老师!我想明白了!应该是÷ 2 = 12(条)。

师:那其他同学们知道为何需要在24的基础上除以2吗?

生3:老师我知道!因为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6 × 4,长方体的每条棱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要 ÷ 2,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

生4:我发现在计算多面体棱的数量时我们不需要去一条一条的数,只要数出面的数量和边的数量,在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上除以2就能得出最终答案。(其他同学纷纷鼓掌)

师:大家真是太棒了,不仅解答了长方体棱数问题,还举一反三发现了多面体棱数的计算规律,大家真是了不起,通过努力携手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公式。我们最应该感谢哪位同学呀?

生:(齐)应该感谢生1。

上面所讲述的这一段对话内容并不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但是教师在上课中及时的捕捉到了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能够公开对该问题进行解释,进一步为全班学生另外创造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在这堂课上的知识讨论和观点交流,能够让学生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果。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尊重学生,并且积极利用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将错误的观点变成学习资源。因此,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交流,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帮助培育创新思维。

二、优创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情景创设在实践中发挥着较大的效用,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通过更加容易的方式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这样可以让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设计教学情景,帮助增强创新思维的培育。

(一)创设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往往与生活实际可以联系起来,教师要把握好切入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更加熟悉,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通常天性好奇,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创设出生活化气息较浓的教学情境,让生活常识和数学知识可以融合到一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比和比例”这一章节教学中,笔者对学生们首先提出了三个生活中的问题:学校中有一个大树,同学们怎样才能通过不爬树的方式来测量树树高?广州塔高度非常高,通过何种方式能简便测量出塔高?在地图上可以测量出广州到上海或者北京的距离吗?这些问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告知学生们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学习好“比例尺”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就能够对生活中的小疑问作出快速解答,并且也能形成创新思维。

教师一定要通过仔细研读教学内容的方式寻找到生活化情景创设的“切入点”,通过向学生们提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奇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好奇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培育创新思维。

(二)创设直观操作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有位历史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他们自己是一个问题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各个环节,塑造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举例来说,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笔者会事先询问学生们,“像正方形、梯形等几个图形,在测量它们的周长时可以直接借助支持测量来计算,但是圆是一个曲线,无法通过知识测量的方式计算周长。现在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我们手头拥有的知识和绳子的工具来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大家一会儿告诉老师一共有多少种测量方式好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摩拳擦掌开始动手测量,组员之间激烈的讨论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代表一一公开本组的操作结果。笔者在对学生们各种测量方法做出肯定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时,绳侧和滚动这些方法并不万能,在一些不方便的情况下我们怎样通过更加简便的计算方式来求证圆的周长呢?”然后通过课件向学生们演示画面,画面中一大一小两个圆从起点开始旋转,旋转一周之后各自留下痕迹。然后继续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大家发现没有,圆的周长跟哪一个要素有关系呢?而这一关系可不可以用普遍的数学规律来界定呢?”为了解答该问题,各个小组又重新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来寻找答案,最终通过笔者的引导和探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

如此一来,在活跃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们通过分组实验操作的方式学习了知识,增强了课堂体验,并且也强化了创新思维。

(三)创设动漫故事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教师要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着一颗童心,要尊重学生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上要通过一些动画、寓言故事来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播放或演示功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教育,激活创新思维。

举例来说,在“小说的意义”这一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动画课件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小猪佩奇找到弟弟乔治,递给他一把米尺,问乔治是否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出爸爸的鱼竿长度。乔治走到鱼竿旁边,拿起名是开始测量“ 一米、两米、三米……”当量到四米后,乔治却感到很困惑,因为剩余鱼竿的长度已经不够一米。動画播放到这里,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分组的形式来对课桌、书本等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学生们发现在不足一米的时候,确实会像乔治一样不知道如何对剩余长度做出表示。学生们就会发现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着动画中一样的问题,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会产生更多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仔细、耐心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倾听,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灵感。在完成小组讨论和实际测量后,教师继续播放动画,此时爸爸出来对佩奇和乔治说:“不够一米的话,我们就需要用到小数啦!你们好奇小数是什么吗?”

上面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十分常见,教师应当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和童话故事等内容营造活跃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培育创新思维。

三、优创教与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作为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

在“质数和合数”这一章节的公开课上,笔者记得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刚上课时没有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只是在黑板上写字,要求是:1.只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老师先写:4=?当学生提出:4=1×4,4=1+3,教师摇头。当学生提出4=2×2,教师点头然后继续板书:6=?、8=?、9=?……,然后教师出示3=?学生深感不解,做出摇头动作,然后教师在数字3地后面写上了“质数”,同样出示:2=?、5=?、7=?学生仍旧摇头,表示没有办法解答。此时教师开始发声“大家发现了什么特点呢?”,然后教室开始回归活跃的气氛,学生们主动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质数与合数”的基础概念。

在笔者看到了这一课堂时,备受震撼,也很佩服这种创新化的课堂,相信在这种创新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培养出创新思维。

(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实验、操作演练中去,通过实际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培育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举例来说,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之前,让学生自己对活动经费进行预估,并作出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教师要告知学生本次活动经费限额是多少,让学生们自己去调查物资价格,例如气球、奖品、零食饮料等物品价格为多少。再完成调研之后,让学生们自己绘制成价目表,再由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参与活动的人数需要购置数量为多少的物品,采购方案可以设计出多少种,何种方案的执行不会超出经费限额且得到活动参与者的认可和满意?学生们在分组之后,彼此之间合作交流,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完成分组探究后,各个小组将结果呈报给教师,教师通过认真对比选出较为优秀的几个方案让全班展开探讨,投票选出最满意的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奖励。这种形式可以让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紧密关联,能够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不忘复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利于培育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思维开展教学实践,在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案时要注入精力,优化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培育创新智慧和思维,创设出更先进、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特约编辑:陈杰文)

猜你喜欢
长方体数学知识测量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拆拼长方体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