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暑期自修期间,拿出看云老师的班级日志《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一翻开便被那些文字吸引了……一口气读完,佩服于看云老师果敢独立的思想,也被她从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教育学生的教育方式所打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分数的独到见解:成功的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考及格、考高分,而是让所有孩子都不讨厌学校,都愿意待在这个班级里。
学生时代,拼尽全力所争取的不过就是分数高一点、再高一点。没曾想,成为教师之后,分数竟然成了我必须直面的永恒话题。经常听到同是教师的朋友感慨:“曾经,我只为自己的考试担心。而现在,我要为几十个人的考试担心。”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还有一个人会跟自己一样在乎分数,而这个人竟然还是我们眼里无所不知的老师。
我们都知道“水桶效应”,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像教师抓及格率的考试。统考中,参加考试的学生全部及格了,排名必定是第一。所以,一线教师会发现,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占据自己时间最多的不是全班的大多数而是少数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实际上,一个健康的孩子,只要有人拉他一把,他便能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而且,有自尊心的老师都会不允许自己的木桶只盛这么一点点水,于是乎便有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景象:课间叫学生到处找那几个一下课便溜得没了踪影的孩子;午休时单独辅导,放学后留堂补写作业;上课多关注,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能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老师兢兢业业,舍不得休息,加班加点,恨不得时刻陪着这些孩子,看到他们的一小点进步便欣喜若狂。
然而,孩子们真的会理解和感恩老师的付出吗?下课他想去玩的时候被告知要去老师办公室更正作业;中午想看会漫画或是和同学玩耍时被老师叫去默写课文;下午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他还要去办公室写未完成的练习册……时间一长,次数一多,教师可能越发觉得教育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也多半会“唤起”对于呕心沥血的教师的怨憎——从而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加速成为无可救药的那一个。如此,师生间自然而然变得相互怨恨、彼此对立。因为谁都不愿看见、谁都不能忍受,自己的付出——尤其是职业责任之外的“爱的奉献”竟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此,我觉得看云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他说,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能做的,就是包容之、接纳之、怜悯之,尽力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快乐。他们在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放松与温暖,将成为一种力量,阻止他们成为敌视学校、敌视社会的破坏分子——从而如其父母所愿地,在学校这所“幼儿园”里安全长到可以自食其力的年龄。
教师是给人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职业。经过教师努力,让孩子感到安全、溫暖、自信、坚强、有力,对世界既充满热爱,又充满使之更加美好、更加可爱的深刻而持久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人格教育,是一切理想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自己必须先感受到,继而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愿教师们都能破茧而出,先立己后立人。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白鹤小学语文教师)
(编辑 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