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曹保顺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需要我们用好信息工具,适应数字时代语言文字的新变化。恰如时评《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所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考生要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技法指津
1.多读一些相关的时事评论,加深对“网上‘新集体生活”的理性认识。比如《人民日报》有过一组“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的系列评论稿,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是其中之一。除了该文,还有《守规矩才会有“积极自由”》《涵养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等多篇时评。这里将评论稿的主要观点作一列举,供考生参考:
《守规矩才会有“积极自由”》:网络是虚拟空间,但同样是真实社会。我们不仅应该记取“对他人的义务”,更应该遵从现代社会的文明规则。……规则不仅是看得见的条文,同样也表现为看不见的习惯传统、伦理道德和内心约束。
《涵养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关于网络的“负面新闻”,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提供信息、提供观点的网站,那些搭建平台、开发技术的公司,那些粉絲众多、颇有影响的大V,更应该成为新集体生活的“责任公民”,呵护这一块“精神栖居地”。……网络空间理应充满阳光雨露,集体生活理应更加积极健康。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分类积累素材,做到“积学以储宝”。考生可以按“互联网络传递正能量”“网络群居中的怪现象”“网红是怎样炼成的”“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等不同专题分类积累素材。考生平时可针对这些素材多作深度透视与多维度思考,在临考前则要注意“温故而知新”。
思维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处互联网时代,QQ、贴吧、微博、微信……太多即时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技术扑面而来。有人赞美这个时代,认为互联网技术满足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确保了我们的知情权;有人则认为,过度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除知情权外,我们更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示范】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眼观现实而聚焦一点来切入;也可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思路进行剖析。具体如下:
相关现象:电子邮箱中会时不时收到垃圾邮件,有时还会让电脑“中毒”;手机会不断收到公告或广告;曾被拉入很多群,有人把许多无用信息狂轰滥炸地往群里转发;还有些人在网络生活中把自己的琐事都一一道来,喋喋不休,让人厌烦。
原因分析:①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索尔仁尼琴语)。②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应当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
解决之道:①在信息时代,需要通过立法,加强对信息制作、发布和接收等方面的监管。②要使大量信息做到有效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整理,方便受众进行查阅。③加强对媒体人员素养的培养,加强媒体人员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媒体对自己所负责任的认识。
收篇作结:不知情权,不等同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也不等同于“鸵鸟把头埋进沙土”的逃避。不知情权,能保障我们最大限度地在“宽松愉悦”中充实生活,也是我们创造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那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还是更疏远?
对此很多人各执一端。有人认为,即时通讯与网络社交让人们实现了跨越地域的远距离实时对话,让你我多了情感交流的工具,沟通深度、密度都大为增加;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拉近人际距离”只是幻象,手机依赖症与“低头族”让人们忘了现实世界的存在,跟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天差地别,还会将人推进“信息茧房”。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示范】
1.从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的角度进行议论,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来展开分析:(1)网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居住的星球渐渐变成了“地球村”,也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更自主的选择,更广泛的交流,更亲切的沟通。(2)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交友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亲切交流的平台。有人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网络让千千万万的陌生人相遇相识。(3)网络的交流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封闭,并不排挤其他交流方式的存在。我们既可以与网友亲密交流,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常回家看看”。(4)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拥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是人们所期待的,可以说网络也是一项“生命工程”。人们在网络中试图更多地体验生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这也是有意义的事。(5)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拥有的友情与关怀、幸福与快乐,在网络中也许可以获得。
2.从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疏远的角度进行议论,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来展开分析:(1)网络的出现使人们脱离现实社会环境,甚至造成误会猜忌,而现实的交流更能够促进情感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网络上的交流不具有现实意义,反而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网络只能作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工具,人们在现实中缺少实际交流,说明情感距离并没有拉近。(3)网络的先天因素决定了它无法提供诚信发展的沃土,就是这样的虚拟性和欺骗性,造成人的心理戒备。(4)信息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增加了人的独立性,降低了团队协作能力,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疏远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交流。
【结语】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广阔的聚居社区:我们用微信发语音、传视频,扫一扫、摇一摇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基本功能;我们和家人视频对话、与好友共玩游戏,无论多远都能“同处一室”。换言之,人们在手机上分享着生活和信息,在互联互通中建构起全新的“网络共同体”,过上了一种“新集体生活”。身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唯有凝聚共识,坚守文明规则,方能构建起更加真诚、友爱的生命共同体,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