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云院士,三十八载矢志民族药创新发展

2022-05-05 18:53:27潘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原地区新药云南省

潘锋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创新研发中心党委书记朱兆云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继199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终身教授胡之璧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时隔27年中医药领域的第二位女性院士。

朱兆云院士是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朱兆云长期专注低纬高原地区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曾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和2019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

在探索民族药创新的实践道路上朱兆云已经奋斗了38年,朱兆云长年扎根云南边疆,脚踏实地探索民族药发展路径。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带领团队开展云药资源野外调查,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为民族药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示范;朱兆云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创制研发的多种新药,提升了我国民族药资源研发水平,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朱兆云笔耕不辍主编的系列专著,为云药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情定民族医药

1997年朱兆云来到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工作,全面分管和负责技术工作。

1999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整体并入云南医药集团,转制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意味着药物所将失去国家财政支持,时年45岁的朱兆云临危受命,从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调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担任所长。

云南省属于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其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为全国之最,发展民族药优势明显。十年多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朱兆云对国家产业布局、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布局了然于心。朱兆云上任后很快确定了“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的双管齐下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计划重启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但此时的药物所刚从濒临绝境的老科研院所完成改制,既失去了财政供养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而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尽快募集到资金开展工作,朱兆云四处奔走,最后终于在各方支持下得到了1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改变了实验室设备和科研条件,朱兆云开始推进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和研究开发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资源调查为云药建档立卷

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云药是一朵璀璨的奇葩,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云药种类多为野生,量小而分散,长期以来云药的记载、分布、性狀很少为人们所熟知,更谈不上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摸清家底、弄清种源是研究开发云药的基础。从1970年开始,药物所就展开了云南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调查工作曾一度中止,直到朱兆云接手药物所所长后该项目才再一次成为药物所积极推进的重点工作。

从2000年起作为总设计师和负责人,朱兆云带领科研团队开启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为保证调查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深入,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朱兆云制订了“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项目组工作人员无惧奔波劳碌,无惧风霜雨雪,无惧不期而至的危险,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研究人员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三迤大地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碰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家常便饭,高寒缺氧、蚊叮虫咬更是早已习以为常。野外调查工作收集制作标本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准确鉴定出每一种药物,确定其分布地,必须要在它开花挂果的时候去寻找,时机稍纵即逝。研究人员回忆道,朱兆云60岁那一年,有一次在云南保山做野外调查,由于坐车时间太长造成朱兆云双腿肿胀疼痛,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朱兆云坚持只做简单处理就再次踏上采药的山路。

有了野外调查数据和标本的强有力支撑,云南天然药物家底逐渐清晰可识。以朱兆云为组长的科研团队野外调查采集标本10 000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多张;对70种重要药物资源开展了深入调查和生产区划,对40个云药主要产地种植的药材进行含量检测,助力药农增收脱贫,促进了生态保护;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研究团队澄清了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了附方5816首,注释了附方中使用药物1679种。构建了多学科药物实验筛选和评价体系,对《滇南本草》进行了现代研究,其中99种属首次,野外调查工作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基于野外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朱兆云主编了《云南民族药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6部22卷1191万字的专著,云药野外调查成果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抢救、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得到广泛应用,为建立药物筛选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药物开发和产业转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1月18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历时40余年,累计野外行程80余万公里最终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野外资源调查中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她和研究人员骑着自行车在昆明的多个医院和中药铺调研,调查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基于调查发掘源头朱兆云开展了民族药新药创制研究,并以第一发明人创制出了肿痛搽剂、痛舒胶囊等5个上市的国家新药,痛舒胶囊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在民族药新药创制研究中,朱兆云应用自己所学专长及多年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不断钻研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思路并设计技术路线,承担自主研发新药的总体方案设计、处方筛选核定、基原鉴定,以及立题依据等原创核心部分的工作;组建团队开展药学、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评价和临床验证。

朱兆云团队立足云南,放眼世界,通过精选合适的处方,组建精干的团队,朱兆云领衔开展了民族药痛舒胶囊的国际化注册研究。通过4年多的努力,2018年自主研发的痛舒胶囊得到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迈出了民族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履职尽责使命光荣

作为来自民族医药科研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兆云在每年的全国“两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回复。在“打造中国首批医药产业航母,加速实现并跑世界制药先进水平的建议”中,朱兆云强调,国家有关部门在做好药物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动国产新药研发,加快培育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为一体的航母型企业,形成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民族药的完善体系,为领跑世界制药行业打下牢固基础。

在“关于对食品和保健品原料目录加大政策改革力度,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中,朱兆云认为,食品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原料是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还存在更新慢、新食品原料获批数量少等瓶颈。为此朱兆云提出要动态、科学管理原料目录,促进食品原料的研发及推广使用,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这一建议,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肯定,并开始组织专家组开展专题调研论证,研究相关解决方案。

“使命光荣,责任神圣。”朱兆云觉得,当了人大代表就要认真履职尽责,要把基层的心声说出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鼓与呼,着力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期盼得到回应。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朱兆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朱兆云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民族药终将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高原地区新药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无人机(2018年1期)2018-07-05 09:51:06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
西藏科技(2015年4期)2015-09-26 12:12:55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