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英,张永康
(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脑梗死恢复期是指脑梗死急性发病后至后遗症期前的一段病理时期,该阶段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可快速改善患者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脑梗死归属中医“中风”范畴,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大法[1]。本研究纳入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70例,旨在探究黄芪通络汤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8~74岁,平均(57.39±2.94)岁;病程14~30 d,平均(21.68±2.17)d。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0~71岁,平均(57.41±2.81)岁;病程15~30 d,平均(21.76±2.0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制定:CT或MRI检查提示存在脑部缺血;一般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发病,起病突然;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呕吐症状;患者意识清楚,部分神经功能缺失,肢体功能受限;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腰穿脑脊液正常[2]。②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中风气虚血瘀证的辨证标准制定:肢体软弱,舌语謇,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脉细缓或细涩[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后0.5~6个月,症状较稳定,或有病史但无严重后遗症者;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或凝血机制障碍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①甘露醇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568,250 m L∶50 g/支)静脉滴注,每次0.25 g/kg,每日1次。②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80024,2 m L∶10μg/支)静脉滴注,每次10μg,每日2次。③低流量吸氧(吸氧速度为2~3 L/min)。共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通络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30 g,当归15 g,白芍12 g,川芎8 g,麸炒白术10 g,熟地黄15 g,炙甘草6 g,茯苓15 g,丹参15 g,地龙15 g,桃仁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 L,早晚分服。共治疗4周。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共计42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神经功能越好[4]。②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ZL-9600)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黏度。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35 20.87±4.35 8.23±2.38△▲对照组 35 21.13±4.40 15.74±3.53△
(2)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g/L)血浆黏度(mPa·s)观察组 35 治疗前 43.39±9.14 4.15±0.40 2.28±0.32治疗后 31.53±6.82△▲ 2.64±0.21△▲ 1.13±0.15△▲对照组 35 治疗前 42.56±8.22 4.11±0.36 2.27±0.29治疗后 35.94±7.23△ 3.16±0.37△ 1.49±0.21△
脑梗死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5]。西医治疗脑梗死以降低颅内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式为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甘露醇注射液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进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前列地尔的主要成分为前列腺素E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激活脂蛋白酶并促进三酰甘油水解,降低血浆黏度[6]。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以气虚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经络,耗伤气血,阻滞气机,二者相互为患,呈气虚血瘀之候,即“因虚致瘀”,当予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法[7]。黄芪通络汤方中黄芪健脾益肺,大补元气;当归配伍丹参活血补血;麸炒白术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川芎活血行气;白芍养血敛阴;地龙通络清热平肝;熟地黄补血益精;炙甘草益气复脉;茯苓、桃仁通经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总苷和黄芪多糖能抑制中性粒细胞表达,增加淋巴细胞比率,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脑功能,减少神经系统损害[8];当归可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降低血压,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9];白术具有改善记忆力、调节脂代谢、降血糖、抗血小板等作用[10];川芎中有机酚酸类化合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11];地黄中的梓醇可以发挥抗氧化作用,减少多巴胺能神经毒性,保护海马区神经元[12];炙甘草中的甘草总黄酮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13];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性反应的作用[14];丹参中的丹参酮类能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丹参素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心肌细胞[15];桃仁具有保护心血管、保护神经、免疫调节等作用[16];地龙提取液对缺血再灌流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黄芪通络汤可调节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其神经功能。王剑明等[18]研究表明,黄芪通络方能够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脑部微循环,减少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中风致残率,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黄芪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倚,且未纳入安全性指标,有待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