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肠石刻铭中的“篆引”与“隶变”特征

2022-05-01 17:35张子春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摘 要:黄肠石刻铭分布地广泛,内容较多,艺术语言独特。为人们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建筑构造、文字的发展、不同地理区域汉字演变以及艺术风格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朱剑心说:“金石之用于考订,始于两汉,发达于宋,极盛于清。”我们可依据黄肠石刻铭的风格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文字的“篆引”和“隶变”特征,进而清晰文字的演变进程。

关键词:黄肠石刻铭;“篆引”;“隶变”

一、黄肠石刻铭中的“篆引”特征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篆”为“引书”,作“篆引”。在《中国书法史 先秦·秦代卷》中:“以‘篆引’为专有名词,用来衡量古文字象形符号系统之内各种书体的式样特征、风格美感、彼此间的关联及发展变化等。”其中“篆”指的就是篆书书体中线条的粗细,线条与线条之间的排列组合如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曲线的弧度摆动、曲直线搭配形成的类似于图案花纹的特征等;“引”就是指在书写篆书时转动拉长的笔法。王镛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把“篆引”看成是西周金文至秦代小篆中都有所运用到的笔法。对“篆引”二字的解读,笔者更倾向于从形态和用笔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形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篆书笔画线条摆布不一,篆书字形形态奇正相生,不过“篆引”笔法不仅仅在篆书中有所体现在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渡书体中也有所表现。

在西周早期,周人敏锐的捕捉到文字中突显出的修饰美,而“篆引”就是能很好的发挥这种修饰美的手段,并且随着西周早期金文逐步摆脱商代之风,“篆引”运用的逐渐熟练,在文字中也传达出文化信息。如周成王时期的《刚劫卣》,字形方正,笔画收尾出尖,然而线条已经有粗细变化,曲线圆劲,长笔画亦有引笔向下之意,章法仍沿用商代末期纵有行、行无列,大小参差已有书写感。随着时代的洪流,人们对书写的便捷性、实用性要求逐渐提高,汉字中“篆引”的影子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从早期汉隶以及民间隶书中仍然可以看出端倪。如图1是河北定州北庄子汉墓中出土的一块黄肠石,“丙”字下端外框的两条笔画仍带有“篆引”之意,线质圆润,结构匀称,转引线条,字形开张而不失柔美。

二、黄肠石刻铭中的“隶变”现象

漢代的书体是由战国到秦演变而来的,西汉时期多种书体共存,风格多变。汉代最实用的书体是隶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隶书, 一种是民间隶书。官方隶书通常是指为王公贵族记事所制的碑,如:《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这些隶书刻石法度森严,多波挑,用笔婉转飘逸,结体扁平,有明显的蚕头燕尾;民间隶书则是指民间百姓工匠在修筑建筑墓陵时随手刻成的文字,他们不完全遵循官方隶书的书写标准,字形更加千变万化丰富多姿,如《群臣上寿刻石》、《济宁萧王庄任城王墓黄肠石刻》、《北庄子汉墓黄肠石》、《徐州土山汉墓黄肠石》等,这些民间刻石用笔率意洒脱,点画径直,无波磔,书写便捷通俗,结体稚拙活泼。

汉代是石刻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石刻不但得到普遍应用,而且形成较有规模的类型系统,各类石刻内容具有各自独特的形制结构和特点。很多汉墓中的黄肠石上就留有当时工匠刻下的字迹,这些文字的功用大部分也主要是简单的标记,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人名、地名、石块用料尺寸,出自的作坊等。但是这些刻石文字表现出来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也是不可低估的。与同一时期出土的简牍墨迹相比,墨迹隶书已经发展非常成熟,而刻石隶书却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出土的黄肠石刻铭风格古朴稚拙,鲜有东汉典型隶书的蚕头燕尾的标志性点画,线条圆浑干净,富有篆意;字形结构或欹侧、或方正,时有长笔画伸出;章法多为一行,字距宽窄不一,排列有类似于汉印的,井然有序,也有像竹木简牍者,潇洒飘逸,有摆动的,部分刻铭分为两行,行距宽,体现了是其章法布局上的一大特点。

“隶变”作为篆书向隶书演变的的重要时期,从这些黄肠石刻字可以看出当时文字演变情况。隶变不仅仅是从小篆发展为隶书,还有“古隶”向成熟隶书转变。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的通行书体由于工作量的不断提升,势必会向更加简略、便捷的方向发展,为了书写更加方便,人们抛弃了篆书要求较高的结体,用笔简洁的隶书开始风靡。

黄肠石刻铭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淳朴的民间书写更加贴近自然,体现了真挚的艺术语言。虽显得有些粗糙,不成熟,不完备,但并非刻意而为,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种新的书体的诞生使要经过很多实践去提炼。汉墓中的黄肠石刻铭为文字的演变提供了参考,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启示,一个思想上的启发。“篆引”在书法中的运用也传达出文化信息,它与华夏儿女血液中的基因一脉相承,它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修养,是能产生共鸣的美的赏析。现如今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黄肠石上部分文字留有篆意,其字形风格各异,用笔轻松自然,线质纯朴天趣,透露着民间百姓特有的朴素和憨直,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变,成为书法爱好者研究的珍贵资料。

基金项目:徐州地区汉代石刻文字整理与研究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JCX20_0878)。

作者简介:张子春(1996—),女,安徽淮北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