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
[摘 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中办、国办相关政策中的精神,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内的综合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遵循“稳中求进、优化完善”的原则,开展人才贯通培养试验。学生社团既是校园文化有效建设的载体,又是学生自愿形成的,以实现学生的共同意愿,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鉴于此,首先分析学生社团的背景与功能,并提出贯通项目学生社团课开展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贯通项目;学生社团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14-0160-03
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时,应指导学生对当前的学习时光多加珍惜,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知识和学问。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还应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原则,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创新思维。因此,学校需将科技创新和专业竞赛作为抓手,积极促进专业素养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以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一、学生社团的背景与功能
(一)学生社团的背景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常学生社团主要是由学生自愿组成,是为了达成所有会员的共同愿望,依据相关的章程所组成的一种非营利的学生组织。中国职业院校的社团则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自发形成的,并遵循相关章程开展学生活动。通常情况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突破了学校限制、系科和年级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有助于特长发挥的社团活动中,实现自身身心的全面发展[1]。
通常情况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主要是在保障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以便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实现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组织学生开展社团相关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学习氛围的活跃,以促使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实现课余生活的丰富[2]。职业学院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思想交流、技术切磋等,最终在相互启迪的过程中,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贯通项目的学生社团,不仅提供给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还能使学生走向社会,构建联络沟通的渠道,服务于学校学习、工作与生活,并构建学校之间的联系,学生团体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取长补短。
(二)学生社团的功能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给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景象。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社团活动的时候,应结合社团的现状、实际发展情况等,使得校园社团互动涵盖以下几个功能:第一,以社团拓展德育,构建契合学生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中社团的成员人数比较多,常常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社团中各个成员之间彼此交叉、相互重叠,部分学生可参与两个及其以上的社团。因为社团的成员比较广,传播对象较多且速度较快,这通常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并实现德育载体的拓宽。第二,促进学生的品格品质完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时期,学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扰,包括前途困扰、事业发展困扰、婚恋困扰等,这些困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成员进行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以形成集体荣誉感[3]。由此可知,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格,而且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第三,有助于学生的复合能力培养,扩展学生的锻炼舞台。新时期,社会所需的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社团的活动当中,每个人都是领导者,也都是参与者、组织者,并对学生自身的复合能力加以锻炼。对于社团成员而言,其来自不同的专业,通过优势互补,就能使理工科的学生实现语言表达以及文学修养的提高,并使文科生的实践操作力提高,使体育类社团的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并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精神。
二、贯通项目中职、高职、本科阶段衔接的问题
(一)缺乏成熟的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作为年轻的实验项目,经过6年的发展,贯通项目基本上形成了层级结构相对完整的体系,且其制度框架与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却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相关要求。学校教育的管理体系缺乏合理性,是目前制约贯通项目有效衔接的重要影响因素。近些年,北京市相关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解决了贯通项目不同阶段衔接的状况,但是,各个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仍旧存有“一视同仁”的管理状况。例如,贯通项目中职、高职阶段的教育中,学校的主管部门归属混乱,这就会影响师资的一体化建设、专业建设的一体化以及课程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是不足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有许多。(1)受传统化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与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教育的具体认知存有一定偏见,认为普通的基础教育明显优于职业阶段的教育。受该观念的影响,就会出现严重的“普高热”。(2)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行业是职业教育贯通项目各个阶段衔接的重要纽带,在职业教育当中,人才培养通常与行业的参与指导具有密切关系。但大部分行业机构或者组织参与到办学中的动力不足,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贯通项目中职、高职、本科阶段衔接的学生社团课开展策略
(一)基于“导师制”的教学和实践融合
想要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社团朝着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职业院校可让专业教师融入社团活动开展学生社团,并探究应用导师制。如此,可有效延伸共青团的手臂,经过聘请专业教师,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贯通项目的学生社团课开展,需注重“导师制”的应用,遵循“双性”的原则,开展聘任制,以“双定”的办法,积极开展考核制度;促进“双重”思想,积极落实奖励制度。
1.依据“双性”原则,开展聘任制
首先,社团活动教师应具备专业性,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不仅仅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还要熟悉社团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学科领导者、系主任、教研主任常常是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最佳选择;其次,社团在聘请指导教师的时候,还应坚持多样审核的原则。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聘任教师时,通常有三种途径,即由社团的负责人联系,通过团委审核与批准;各院系依据当前的社团类型,每个学期推荐优秀教师;对于特殊要求,需社团由院团委进行协商解决。
2.依据“双定”的办法,开展考核制
一是定量考核:(1)计划每一个学期内,集中开设10-12次社团活动,每一次活动满分为3-5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如果学校并未统一安排,则不计分;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影响没有开展社团活动,应计0分;如果是因为雨雪天气影响社团活动开展,则计平均分;如果学校开设的社团活动次数小于10,则应以5分/次的标准进行补齐;如果超过10次,各社团则采用较高得分。(2)学校还应每周借助非教学时间开展1次社团内部活动,以20分为满分。通常,少开展1次社团内部活动,就扣4分;同时,还应对社团内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如果没有提前申请而不开展活动则要扣除2分,缺乏活动材料的扣1分,社团活动出现组织不力,或者活動效果比较差,则应扣1分;另外,社团活动中,如果社团成员的参与率低于50%,也要扣除1分;但是每次社团活动扣除的分数总分不应超过4分;二是定性考核,其主要是通过小型座谈会、个别谈话的形式,对社团教师的德才表现以及优缺点进行考核,最后对社团活动中的教师工作进行评价。通常,社团教师应定期对社团活动进行辅导,确保每个月的辅导量在两次以上。并将社团活动的辅导量计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将其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
每个学期末,学校应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采用教师自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考核的结果对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衡量。只有考核合格的教师,才能继续留聘社团工作。具体来说,在对社团活动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主要集中在:社团工作完成状况,组织、参与社团活动的具体次数,教师工作的创新,下个学期的社团工作开展目标及其努力方向等。
3.依据“双重”思想,开展奖励制
一是考核奖励,校内评优。为促进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院校需每个学期开展考核,社团积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基础分值、实践分值、创新分值。根据社团活动开展的具体表现情况,实施奖励和扣分等。具体来说,考核公式为:总分=基础分+实践分×50%+创新分。通常,在第一个学期末对社团活动进行一次考核,在第二个学期再次进行考核,将两个考核的结果作为最后的考核结果,以此作为考核社团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并公布于众。对成绩优异的教师要实施奖励制,引导指导教师组织与参与到学校工作,并在每年年终评比获奖社团,或给予经费奖励,或给予物质奖励,以实现校内评优。二是以赛促建,校外争优。学校要积极组织与参与校外的大赛,如化工实验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建筑模型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呈现出大赛具备的竞争力,而且还展示出专业的建设成果,学校经过大力宣传各个学科在省级及以上大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构成“品牌赛事示范效应”,促使全校都兴起“以赛促建”的热潮。
(二)贯通项目学生社团课多元化发展
1.科技创新类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014年,李克强同志明确提出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要求,提出科技创新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的关注点。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可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利用学校的科技协会,开展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等知识竞赛活动;PC时空计算机社可组织学生开展视觉奇迹设计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等。
2.思想政治类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素养的培养,旨在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正确的行为,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强调了:“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学生社团逐渐成为思想宣传的阵地。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研究,阐述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注重学习、研究以及交流国家大事,并在学生全体中加强宣传,以促使学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对学生研判与分析社会形势的水平与能力进行深化。另外,还可请专家定期进行演讲,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得到切实提高。
3.文化艺术类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与新时期文化融合到一起。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社团的价值,将其作为文化学习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一些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例如,辩论社团可积极开展“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诗词社可积极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书法社团则可积极开展“书法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操陶冶,从而使学生的人格修养得以提高。
4.专业学科类的第二课堂,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灵活借助社团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果将专业理论课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社团专业活动则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基于此,中职高职的学生社团课衔接中,需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在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借助学校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参与中,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对专业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为了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可借助学校的英语社团,开展“21天的晨读挑战”;针对历史专业来说,可借助社团开展“历史知识竞答”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科的专业作为背景,并辅助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实现专业知识修养的深化,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学科的航向,而且还能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中职生、高职生形成专业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贯通项目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通常是职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学科课衔接,因此,对学生社团课的研究,不仅需要置于某个专业,而且还需置于整个职业的教育体系中,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学生社团课的衔接,从而使学生社团课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下实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屈科科,解军艳.高职院校学生的社团活动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J].科技展望,2017,27(16):189.
[2]吴银霞.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明日风尚,2017(17):224.
[3]姜苏桓.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失衡与制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