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共性: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整合

2022-05-01 14:04:26周刘伟王进
旅游纵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旅游形象

周刘伟 王进

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是指线状或带状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与特定文化资源的组合。随着人们对线性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入和遗产活化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京杭大运河申遗为背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案例地,以提升扬州的旅游品牌形象为最终目的,希望可以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笔者收集网络旅游点评和游记,运用内容分析法提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形象感知高频特征词,探究线性文化遗产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文本分析法;资源特征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X20210908)。

文化遗产是由群体或社会代际传承的实物或无形属性遗存。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如建筑物、纪念碑、景观、书籍、艺术品和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传统、语言和知识)。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线状或带状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与特定文化资源的组合[1]。它是通过重大人类历史活动、历史事件或区域文化连接起来的特定地理区域[2]。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如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3-7]。国外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时间较晚,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形象整合研究较少。

中国有许多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过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具有突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而且在经济发展、旅游休闲、观光美学、生态保护、社会推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基于互联网视角,分析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形象的个性与共性,以期促进京杭大运河及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

(一)研究对象

从古至今,扬州依水而生,大运河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扬州也被称为“世界运河之都”,并且在运河的助力下问鼎辉煌,2014年扬州作为牵头城市进行大运河申遗。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从最北端地处淮河流域的宝应县到最南端地处长江入江口的瓜洲,长约151 km,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众多[8]。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列入首批申遗点段的共有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成为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

为了方便分析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旅游形象的个性与共性,本文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进行具体划分。根据2014年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文件,扬州共有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其中刘堡减水闸、淮扬运河扬州段地处宝应县,盂城驿、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地处高邮市,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和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地处扬州市江都区,剩下7个遗产点和瓜洲运河都地处扬州主城区,扬州古运河和古邗沟故道贯穿整个扬州。此外,京杭大运河宝应段长约40 km,京杭大运河高邮段长约43 km,京杭大运河江都段长约16 km,主城区约50 km。由此可知,如果将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按地区划分,遗产点和河道分布较为均匀,且各地区的河道长度相差不大,适合进行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旅游形象个性与共性的分析研究,本文就将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分为宝应段(北起泾河小涵洞,南至子婴闸)、高邮段(北起界首四里铺,南至车逻镇)、江都段(北起邵伯镇露筋村,南至邵伯镇六闸)、主城区(北起槐泗镇,南至瓜洲)。

目前,学者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研究中,以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主,对大运河的旅游形象整合的研究较少[9]。同时,网络上存在大量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点评、游记,结合其他相关资料,便于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因此本文选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国内外获取研究数据的传统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许多游客愿意通过微博、论坛、旅游网站等平台将他们的旅游前动机、旅游中体验和旅游后评价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这些信息因为发布在网络上,可以被其他游客查阅,无形中也成为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因素。这些网络信息相较于问卷数据更加自由、开放、真实,可以作为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数据来源,并且具有获取方式简单、所需成本较低等特点。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客观、系统、定量地分析有意义内容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使用的工具是ROST Content Mining,可以免费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探究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形象,进而得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旅游形象的个性与共性。

2.网络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在百度、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马蜂窝等官方网站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旅游点评和相关资料作为研究依据。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完整的运河游记篇幅较长,且关于扬州段的部分较少,或者是“图片+文字简介”的形式,若将这些资料纳入搜集的信息中,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另外,一些扬州景点的旅游感受中并未涉及运河的内容。因此,本文剔除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共获得游记和点评:宝应40篇,高邮56篇,江都64篇,扬州115篇。笔者将获取的信息数据整合成4个文档之后,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在获得高频词后,对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分词进行改正,将无关或无意义的词汇加入过滤词表中,把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替换整合,如“船只”和“游船”统一合并为“船”,“安静”“宁静”“静谧”等统一合并为“幽静”,得出最终的高频词及词频统计图,然后通过共现分析得出语义网络图。

3.词频统计结果

笔者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处理网络文本之后,首先剔除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无关的高频词汇,依据词频从高到低的顺序,得到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有关的高频词汇及频次统计图(见图1)。其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中的“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功能进行分析,得出语义网络图(见图2),线條疏密反映频次高低,线条越多,关联越密切。

(一)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共性形象

第一,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自身就是资源集合体,资源组合模式是自身固有的存在方式。从图1中的高频词汇(历史、古运河等)可知,千百年来,百姓依水而生,汤汤运河水,保存着细碎平凡的河埠生活。所有的遗址古迹都与大运河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如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盐宗庙,原本是画家顾坚之在泰州的别墅,后来被当时的两淮盐运使乔松年买下并改建为盐宗庙。2 500年前,吴王派人修建邗城,挖掘邗沟。邗沟的挖掘不仅改变了扬州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交通格局。正是由于邗沟和后来的大运河,才使得扬州进入社会发展的快速通道,成为中国古代交通的枢纽,使盐商得以发展。

第二,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源自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依附于自然景观的人类活动形态[10]。其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能够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征。它由具有基本背景属性和物质基础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在动态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过程中创造的人文景观构成。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囊括自然与人文景观遗产,既包括优美的湖泊湿地(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白马湖、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等),也包括博大的遗址遗迹(汪鲁门宅、卢氏盐商住宅、盐宗庙等)、淳朴的民居村落(安宜老街、沿湖村等)、生动的民俗风情(沿湖村捕鱼节、邵伯龙虾节、宝应荷藕节、中国高邮双黄鸭蛋节等)、非凡的建筑设施(文昌阁、鉴真纪念堂、宋夹城等)、历史悠久的古朴石桥(五亭桥、二十四桥、大虹桥等);涵盖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既包括民居,也包括精致的民居建筑技艺和传统的选址规划方法,还包括在载体和形式之外的技巧(剪纸、玉雕、漆器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它可以容纳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如森林泉水和沟壑,奇异的洞穴和石头,神话和传说,以及名人轶事和民间故事;它涉及历史和当代各种社會遗存,不仅包括从“2 500年前吴王夫差建邗城”到明清时期的古老社会遗存,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文化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各种创作模式。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是一处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统一。

第三,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依托运河丰富的水域旅游资源和水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自明代以来,邵伯菱角、高邮双黄蛋、宝应荷藕就被称为“运河三宝”,且都在大运河扬州段境内。此外,扬州在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从古至今,大运河扬州段都拥有丰富的水产品和美食资源。

大运河丰沛的水资源给沿岸城市带来了优美的水域景观和丰富的水产品,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当地居民不再以打鱼、采菱、挖藕为生,但是这些水上活动、宗教文化、民俗活动和各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带给游客动态的旅游体验。同时,这些水上活动也能为乡村旅游举办文化演出、民俗体验活动提供素材和创意。

(二)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个性形象

1.大运河宝应段:荷藕文化传千年

宝应地理优势造就了当地物产丰饶,河网密布为荷藕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获得“中国荷藕之乡”美誉。

宝应随处可见香蒲、芦苇与荷花的身影。每逢盛夏,河面上的荷叶从四面八方铺陈开来,直至远方与天地相接,形成颇为壮观的“百里荷花香”场景。宝应莲藕颜色洁白、出粉率高,莲藕粉有“鹅毛雪片”的美誉,明清时期被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荷藕也融入宝应当地的风俗人情中,小孩吃藕寓意聪明;大人吃藕寓意路路通;中秋节用带有分枝的子孙藕作为供品,寓意是阖家团圆,多子多福。宝应荷藕文化不仅源于悠久的运河荷藕种植历史,更源于宝应人民对家乡、荷藕、生活的热爱。

2.大运河高邮段:邮驿文化遗明珠,运河佛城迎八方

公元前221年,为了强化中央政权和地方之间的联系,秦始皇计划建立邮驿系统,秦朝的政令传递、军情汇报等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来完成。高邮名称的由来是秦始皇“筑高台,置邮亭”,并且全国范围内与邮驿相关的城市名称只有高邮。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于高邮亭位置的重要性和区域的繁盛,兼有行政和邮驿双重职能的高邮亭升格为高邮县。由此可见,一部高邮史也是一部邮驿发展史,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名,因邮而盛。

高邮邮驿文化遗留的一颗明珠——盂城驿,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驿站分水驿、陆驿和水陆兼顾3种,盂城驿属于第三种。高邮因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驿站,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大运河就不会有盂城驿,因此盂城驿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大运河高邮段申遗的重要节点。

四面都被运河环绕的镇国寺是京杭大运河全线唯一的一座位于河心岛之上的庙宇,地理位置极佳:东面是古驿站,南面是风光长廊,西面是高邮湖,北面是运河桥。在网络文本收集过程中,“值得一去”和“免费”是关于运河佛城——镇国寺词频较高的两个关键词。不少游客都对镇国寺免门票非常赞赏,原因不仅在于免费,更在于镇国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方便游客欣赏运河以及沿岸美景。

3.扬州主城区:运河景点众多,网红博物馆还原古运河风貌,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扬州主城区内纳入申遗点的景区和故道众多,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由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投资建成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2021年向大众开放。

新晋的网红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了营造园中有馆、馆中见园的交融感,选择建造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内,与周边的公园文体空间、运河水利建设、自然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参观者登上博物馆旁建造的大运塔不仅可以把古运河水工智慧——“三湾抵一坝”尽收眼底,还可以观赏到大运塔与位于南面与北面的高旻寺天中塔、文峰塔遥相呼应形成的“三塔映三湾”独特景观。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文化的阐释上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在遗产的展示手段上兼顾观众的多样性,致力于尽量满足所有观众的不同需求。例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览采用静态展示(如展品、展柜)和动态展示(如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从音乐戏曲、传统手工艺和民风民俗3个层面,重点展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地方级非遗项目,如扬州木偶戏、扬州剪纸等。

其中,最受欢迎的展览当属“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复原了运河沿线典型城镇村落的街巷建筑,把实体经营和活态展演作为特色,为参观者提供可以进行参观、体验、餐饮、购物等活动的综合场馆。展厅通过技术手段模拟昼夜更替以及晴雨变化,为参观者打造穿越式的情景体验和趣味参观,营造沉浸式氛围。参观者可以在街巷中自由穿梭游览,无论是建筑形式、装饰元素、互动体验,还是售卖的商品,都蕴含着古典元素和时代特征。

4.大运河江都段:千年古镇还原明清运河风貌

江都运河相关景点主要集中于邵伯古镇。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邵伯古镇拥有鲜明的“河-堤-河-街”布局,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邵伯古镇随着运河发展的变化过程。同时,古镇现存的建筑类型丰富,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空间与格局。其中,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以中大街、南大街主街作为两条空间轴线,形成邵伯古镇独特的水陆双轴的空间格局[11]。

邵伯古镇少经战乱,城镇发展具有较为完整的连续性,因为开发程度不高,商业化不重,保留了古镇古朴幽静的氛围,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產(如历史街区、文保单位、船闸、古堤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活动等),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是人们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线性文化遗产是由许多点遗产和其他文化、非文化元素构成的一个狭长的遗产区。其保护不仅可以采用点状遗产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还要注重整体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本文从线性遗产的角度审视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有利于形成系统、整体的保护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开发水平和保护效果。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旅游形象整合,找到构建大运河扬州段旅游形象的方向和方法,助推大运河扬州段融合发展,助力其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

[1]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7.

[2] 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线形遗产区域保护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3):101-105.

[3] 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J].人文地理,2011(5):43-48.

[4]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展,2010(8):975-986.

[5] 杜忠潮,柳银华.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520-525.

[6] 王立国,陶犁,张丽娟,等.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J].人文地理,2012(6):36-42.

[7]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J].南方文物,2006(3):2-5.

[8] 姜师立,张益,吴益群.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Z].2015.

[9] 陈新春.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的建设与提升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7):198-199.

[10]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11] 耿捷.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运河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5.

猜你喜欢
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感知影响的探讨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
张家界旅游形象传播的网络游记分析
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沈阳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及推广研究
对外经贸(2017年6期)2017-08-24 06:45:54
基于市民感知的十堰市旅游形象调查
厦门旅游形象广告语解析
采写编(2016年5期)2017-02-16 18:50:18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3:07:33
试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中国孙子兵法城VI设计—以滨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