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题材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

2022-05-01 13:15柴虹
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党史受众

柴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几代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铸就了党的百年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因而如何利用好视听语言作为党史教科书的承载文本,讲好党史故事,发挥其“影像修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思想宣传作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题材类纪录片所面临的新挑战。

2021年3月30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江苏省广播电视台承制的百集献礼建党100周年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以下简称《百炼成钢》)在多家卫视频道及视听网站同步上线。该微纪录片每集8分钟,以短视频的传播方式,讲述了100个在伟大复兴道路上极具重要意义的党史故事。该片对红色基因的隐性传承、对主旋律的平民化表达及对红色传统故事的生动化讲述等创新叙事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为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百炼成钢》在话语的叙事功能上强调人文本位的回归,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谋而合,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追求所向。为了发挥其作为“文化消费品”的美学价值,在牢固把握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的同时,《百炼成钢》更加关注受众的接受度,以受众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成为党史微纪录片连接主旋律与观众的桥梁。《百炼成钢》将政治育人与精神陶冶纳入更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的互联网传播,消除了受众由于自我认知局限与社会层次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构建了更广泛的“共情”场景。

1.微结构下的传播广度。与大众文化有着较高契合度的新媒体是现下当之无愧的“传媒霸主”,移动终端以其独特优势走出了传统媒介互动性差、参与度低的困境,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带着传统媒体赋予的权威性,以亲民且轻体量的创新方式走进流媒体的传播生态,恰与当下用户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在作為大众文化主体之一的移动终端,构建起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新场域。为适应移动终端短、平、快的传播模式,让红色主旋律更深入人心,《百炼成钢》放弃了鸿篇巨制的宏大模式,以每集8分钟的微结构讲述党史,不仅在传播途径上更亲民便捷,方便用户自发保存与分享,同时快节奏的叙事主题明确,内容因时长缩短而选取更具代表性的叙事角度,设置了更抓眼球的高潮呈现,这些传播方式更加适合短视频这种媒体形式。

2.历史题材下的传播深度。该微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从丰富翔实的档案材料中,挑选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真相为题材,在每一集开头借由一个历史细节作为切入点,巧设悬念,通过层层剥茧,拨开历史迷雾,与观众一同得到答案,顺应了受众探求未知的猎奇心理,满足了受众对未解之谜的求知欲。例如,《改造中国与世界》通过讲述毛泽东等爱国青年在长沙创办新民学会,并于1920年创办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故事,回答了该集开头提出的为何毛泽东入党时间早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年的问题;《从石库门到南湖》为受众揭秘了1921年3月到6月,令国民党当局深感不安的“赤色分子”是谁,他们秘密召开的会议究竟是什么,让观众根据情节的展开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中共一大要在一艘南湖游船上召开的缘由。《百炼成钢》的每一集都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让观众看到历史鲜为人知的一面,感受历史文化的力量。

3.新技术下的审美角度。在5G技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主流党史微纪录片与新技术发生碰撞,产生了一种“新主流”的场域复合现象。大量电脑特效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因素材缺失而导致声画“两张皮”的问题,还使党史微纪录片在美学表现上更贴近大众,满足了受众的体验需求。除此之外,《百炼成钢》用极富怀旧色彩的叙事方式来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如节奏急促而紧张的进行曲,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焦灼感和压迫感;而《十送红军》、《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代表特定年代的怀旧歌曲,正是创作者加注了自我情绪后的情感基调体现,不仅激活了观众的审美意识,而且符合互联网语境下情绪传播的客观规律。

《百炼成钢》将主流文化通俗化表达,产生了一种符合大众文化审美趣味的隐性表达,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该片的主题表达,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求,实现了价值引领。

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式阅读”概念——重新讨论传统的空白才能成为创新的起点。《百炼成钢》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为背景,将单线故事复线化,宏观历史小写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进行人性化讲述,以平民视角弘扬“党史精神”,赋予党史以凝心聚魂的时代新意义。

1.着重细节叙事,彰显人性光辉。党史微纪录片在提升国家形象和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题材的选择必须从大历史入手,关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伟人作为刻画对象,同时还要兼顾叙事的多元化。《百炼成钢》从细节入手,还原大人物的平民身份,以贴近生活的小事为切入点,打破了大人物的刻板印象,对人物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内核塑造。如《南昌城头的枪声中》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在南昌起义行动前无言的分别,《踏上征程》与《舍生忘死保和平》中陆定一得知怀孕妻子牺牲后的脆弱,毛泽东与小儿子毛毛的分别及毛岸英牺牲后的隐忍,无一不从亲情、爱情与革命纪律的冲突处入手,让观众看到伟人光环背后的品格与胸襟。他们平凡的故事为厚重庄严的党史增添了感人的色彩。

2.讲述平民故事,塑造鲜活人物形象。除了对典型人物的细节刻画以外,《百炼成钢》还选取各个历史时期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以小见大呈现小人物的英雄色彩,讲述革命故事。这种手段超越了对大历史主体的单一化呈现,用多元的小历史来丰富大历史的原貌。例如,《命悬一线》中,广州红花岗刑场中共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在慷慨就义前高呼“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与两个月前踏着共产党人鲜血举办婚礼的蒋介石与宋美龄形成鲜明的对比。《井冈星火》中,一位连长给妻子的信写到:“我们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心。”他对革命的认可也代表了无数战士的心声。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一改历史冷冰冰的面貌,揭开了无数的“历史暗角”,带领受众以开放、平等的视角触摸历史的温度。

3.注重群像刻画,传扬红色精神。纪录片以纪实为宗旨,在本质上带有政治性劝服的隐性目的。在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及“工匠精神”等中国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百炼成钢》用群像式的刻画手法,对无数“舍弃小我、完成大我”的平凡人进行生动描述,对他们在不同时期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予以高度赞扬。个体需要由社会集体来唤醒民族记忆,从而构架从“小我”到“大我”的主体框架。正因为此,该微纪录片传扬的“红色精神”强调关于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让受众更好地汲取精神养分,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奋勇向前。

党史微纪录片为事实添加血肉,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的逻辑为有形的经验。《百炼成钢》的创作团队为百年党史这一抽象的历史进程添加了可见、可感的故事性,用贴近大众的“叙事声音”来解析一个个碎片化的小记忆,使得百年党史既具有恢宏的气韵,又兼具平易近人的风格。

1.口述历史:历史记忆的真情讲述。保罗·康纳顿认为,集体记忆是社会仪式和身体实践两种传播方式下的操演和表达。作为一种仪式性的集体互动,该微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家属、后代的口述,将宏大历史长河中隐藏的碎片化故事进行真实再现。这些讲述者记忆中的历史填补了档案材料的不足,成了时代背景下观众的集体记忆。例如,在《浴血奋战》一集中,86岁的老人讲述了母亲与陈毅的故事,让受众看到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一集通过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的讲述,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舍身救人的救灾精神。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在从后现代社会进入后情绪社会,在网络传播中情绪越激烈,用户分享的诉求就越高。《百炼成钢》中口述历史的情绪化叙事方式促使用户在共情中自发地对党史微纪录片进行二次传播。该系列微纪录片将这些历史故事以第一视角进行整合,消解了历史的话语霸权,解决了宣教难以深入人心的难题,让时代精神通过情感传播的方式融入大众。

2.真实再现:历史记忆的再度还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要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因此,如何填补影像空白,以合理的想象链接历史,成为党史微纪录片面临的新挑战。《百炼成钢》运用饱含东方气韵的版画、沙画及动画元素,辅以3D扫描等数字模拟技术让文献资料上的文字动起来;同时精心布置还原场景,通过将画面处理成黑白或泛黄的怀旧色,加以晃动或模糊的镜头,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现实无法触达的历史场景,在历史真实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最大化地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诸如此类的情景再现手法,不仅让纪录片更具观赏性,还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当中,通过美学观赏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深层解读。这种真实再现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场景的简单还原,而更多的是通过意向性的表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营造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和历史心境。

虽然口述历史与情景还原作为一种有史可循的视听修辞手法,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与历史影像、文献资料、解说及蒙太奇手法相结合,才能提高黨史微纪录片的视听传播效果。

新的模式并非一定是历史呈现的更好方式。在党史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上,只有找到合适的叙事手法,才能更好地呈现主旨要义。《百炼成钢》并不一味求新,而是将创新叙事策略与传统叙事策略相结合,形成了既符合当前媒体环境下党史微纪录片的审美诉求,又保证了党史纪录片的纪实坚守。

当今时代,猎奇式的历史解读很容易在大量的野史材料中迷失;过多的修辞叙事也只会让历史的真相让位于短暂的娱乐享受;过分强调怀旧会导致“美学”取代“史学”,历史的厚重也不复存在。《百炼成钢》以尊重历史为第一要义,以宣传党史主流文化为己任,在取其精要、融会贯通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及大众文化动态融合,从宏大的大历史叙事及平民的小历史视角,对党史进行双重书写;将口述历史、真实再现与传统的影像资料、解说等相结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力下,从微结构、微视角、微传播切入,为受众谱写了一幅兼具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蕴的党史画卷。

作者系诺丁汉大学电影、电视与荧屏产业硕士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党史受众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