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捷 韦炜
摘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把握好其中的立场、方法和途径。习近平在福建扶贫实践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表明,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坚持人民性根本立场,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要运用系统方法,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科技兴农作为基本政策;要把创新作为关键路径,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进理念和模式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福建
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是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想清楚“为了谁”“怎么做”“靠什么”这三个问题。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期间,始终致力于扶贫实践,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在福建重大扶贫实践所蕴含的人民性、系统性、创新性,为把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立场、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人民性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和出发点。习近平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强调扶贫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要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要始终把扶贫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一)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和使命。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就始终强调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在百年奋斗中始终牢记宗旨,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除了承担市政府给他的分工外,还主动要求分管农业.这缘于习近平知青岁月对农民和农村的深厚感情,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深深扎入了习近平的内心。在厦门,习近平说到:“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我的家庭,来源于我在陕北艰苦地方上山下乡,来源于劳苦大众,所以我就选择走从政为民的道路,不会走别的道路。”为了做好访贫问苦工作,习近平来到厦门的第三天,就到同安最困难的地方调研,之后更是跑遍了厦门的每个角落。他在厦门登大嶝、小嶝、角屿“英雄三岛”访民忧,走访军营村的动人故事至今依然鼓舞着厦门人民。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在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一脉相承。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情怀,体现在为人民谋民生福祉上。
(二)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曾形象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因此,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就是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988年6月,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宁德除了宁德(现宁德市蕉城区)、霞浦、古田3个县以外,其他6个县都是全国连片贫困区,整个地区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在此期间,习近平对宁德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四下基层”的要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通过“四下基层”,习近平带领全体宁德地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对整个宁德地区的贫困状况有了深刻认识,提出了扶贫要先扶志,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使宁德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大为扭转。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扶贫实践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用好“四下基层”等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精准把握当下农村、农业、农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宁德期间,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干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他反复强调,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因此,扶贫要摆脱“人穷志短”“干部干,群众看”等落后思想,树立起“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意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加精准的政策,凝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只有多措并举,同心同向,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动力、活力与潜力,才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战胜困难,顺利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二、系统性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方法
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强调要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推进具体实践。在福建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实践的系统性,反复强调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科技兴农作为脱贫致富的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就是要善于使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出发,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重要法宝。因此,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强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农村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顺应群众的共同意愿,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习近平指出,“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感受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因此,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通过“知、举、用、待、育”念好人才经。同时,他强调为官要抓住“本,理、德、义”四个要点,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四忌,即“急于求成”“自以为是”“朝令夕改”“眼高手低”。党的力量来源各级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同时,必须选优配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更加注重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在扶贫实践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针对宁德贫穷落后的局面,习近平深刻指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他在宁德大力推广“绿色工程”,强调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并作出批示。在治理长汀水土流失过程中,习近平将生态治理和农业发展相互融合,形成了生态扶贫的“长汀经验”,引领长汀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以良好生态为支撑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培育乡村生态文化,持续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三)把科技兴农作为基本政策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于减贫脱困的意义。在宁德期间,面对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习近平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他提出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在习近平看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充实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加强科研工作,建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才能引导人民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同样,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科技引领,突破“三农”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创新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做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创新性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路径
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始终强调扶贫工作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实践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扶贫实践新模式,有力推动了福建落后地区扶贫事业的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解决“靠什么”的问题,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应用创新思维,在创新中找答案、找方法。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反复强调扶贫工作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习近平不仅善于发现在脱贫致富中富有创造力的群众,而且非常尊重他们,并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1989年2月23日,习近平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形势报告会,他邀请八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代表,向地直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做报告,讲述脱贫致富的好经验。为此,《福建日报》还专门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山鸡飞上凤凰台》的报道。在习近平看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因此,乡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强化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赋予乡村振兴更加强劲的动能。
(二)不断推进理念创新
20世纪80年代,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为缓解地区贫困问题,政府层面主要采取“急救”“输血”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济贫救困的作用,但也确实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习近平对当地形成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他发现扶贫理念的落后成为闽东地区摆脱贫困思想上的桎梏。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等一系列的扶贫新理念,为扶贫实践指明了工作方向。习近平认为“扶贫先扶志”,宁德地区虽然被定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但一定要弱化“贫困县意识”,不仅要看到自身的短处,更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意识,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价值导向,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扶贫必扶智”,要避免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的“马太效应”,防止形成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把教育放在“建国之大本”“为政之先务”的战略地位,为贫困地区培养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亟需的人才。此外,“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县、乡、村级经济实体,增强实体的造血功能。同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有效拓展农业农村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盘活农村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理念创新成为破解乡村振兴诸多难题的金钥匙。
(三)持续开展模式创新
扶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脱贫攻坚过程难度很大,巩固与发展脱贫攻坚的成果难度更大。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对扶贫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创建“宁德模式”。在精神层面,习近平提出闽东地区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扶贫先扶志”等理论。在经济层面,习近平提出要用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现代大农业,替代单一的、平面的传统小农业;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念好“山海经”;各部门要讲协调、讲配合,发挥整体功能效益,奏响“经济大合唱”。在文化层面,要发扬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闽东之光”。“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成为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二是创建“闽宁模式”。到福建工作后,习近平担任了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福建对宁夏的对口帮扶。在扶贫协作过程中,福建与宁夏形成了联席共议的科学决策机制,并通过市、县等层级的结对的方式,将福建省人才、资金、对外开放窗口等资源,同宁夏能源、劳务等资源互通互融,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现代扶贫协作新模式,不仅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深刻把握当地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综合应用各种优势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路。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刻总结习近平在福建扶贫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领悟其中的人民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对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3.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厦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8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1 (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8]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3.
[9]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 70626 (1).
[1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73.
[11]新华网.习近平的洱海情[EB/OL]_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21-10/11
[1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1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1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8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E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4.
[17]新华网.“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