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昶 雷鸣
2017年11月,王成龙。摄影/褚祥
王成龙,汉族,山东临沂人,1995年4月出生,2013年9月入伍,2015年6月入党,武警工程大学毕业学员,生前为武警山东总队济南支队机动大队特战中队第一小队小队长,中尉警衔。
2018年9月12日,王成龙随队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时,面对失控冲来的大货车,生死瞬间,他舍身救战友,被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3岁。2018年11月,被武警山东总队追记一等功;2019年1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为“齐鲁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7月,被武警部队追授为“中国武警忠诚卫士”。
草长莺飞清明时,芳菲始盛四月天。这是王成龙缺席的第4个春天,每到这时,我们总会更加思念这个在行军路上为挽救战友生命,自己却永远停留在23岁的英雄。
但在我们的精神血脉里,王成龙从未缺席。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参观的版块叫‘桃李芬芳。这里展示的是我校部分优秀毕业学员的事迹。这位是王成龙……”武警工程大学校史馆内,解说员李婕菲向来学校参加培训的干部介绍概况。
当她准备讲述王成龙的事迹时,一个声音打断了她的解说——“王成龙是我的同学。”说话的人叫刘凡。看到王成龙的黑白照片,他作为老同学心里一阵痛,这句话脱口而出。
这句话也引发了参观者的关注,所有人都凑了上来。“他是我们的兄弟……”刘凡伸出手来,摸了摸展墙上王成龙的那张黑白照片,动情地开始讲述。
“在新疆参加岗前培训时,冬天下雪,积雪能有半人高,扫雪成了我们的日常任务。王成龙有5点起床跑步的习惯,每次遇到下雪,王成龙就起得更早,4点多就出门,提前出去查看积雪情况,提早谋划分工。就这样,每次扫雪,我们中队都是第一个完成任务……
“在吐鲁番拉练期间,昼夜温差大,晚上大家睡气垫,王成龙总是挑气不饱满的睡,把好的气垫让给战友。在山地追逃和沙漠越野科目训练中,有的战友没有经验,带的水不够,王成龙就把自己的水分给战友。
“学习教学法,需要记忆和领会的内容特别多。那时候正赶上新疆的冬天,刺骨的冷,大家都窝在被子和大衣里背书,成龙却只穿着秋衣秋裤在楼道里和水房中来回踱步,用寒冷驱散困意,反复揣摩练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自律自强的年轻军人,却在刚毕业不久便离我们远去……
王成龙出生在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后王庄村,家乡属于沂蒙革命老区。他的伯祖父是解放四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受沂蒙精神和家庭革命教育的影响,王成龙自小便萌生了强烈的英雄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英雄的崇拜渐渐演变成对军人职业的向往。
2013年,王成龙以625分的高考成绩如愿被武警工程大学录取,正式开启了期盼已久的军旅生涯。
2018年5月,王成龙(右)和战友。摄影 / 陈文星
“当兵就要当精兵。”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实现“精兵梦”,他总是给自己“加餐”——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多跑一趟5公里,加时训练、负重训练、大强度耐力训练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一次,王成龙拉着同学田宇航一起训练。跑步时,为了训练臂力,他一手拿着一个1.25公斤重的哑铃片。
跑完5公里后,田宇航说:“差不多了,休息会儿吧。”王成龙却说:“你在楼前歇着,我再冲一圈。”说完又冲了出去,速度丝毫不减。
王成龙一边严格训练,一边埋头苦读,这不仅强壮了他的筋骨,也强大了他的精神。新训结束后,他当上了副班长,半学期后,成为模拟连排长,大三时,当上了模拟连连长。在校期间,王成龙两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他学习刻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英语顺利通过六级,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
2017年毕业之际,王成龙获得学员旅综合评定第一名、全校综合排名第六名的好成绩,因在校期间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1次。
2018年9月12日凌晨4点,武警山东总队开始进行“魔鬼周”极限训练中的25公里徒步行军。当官兵行至邹城市大束镇水河村时,一辆失控的违规大货车向昼夜行军的队伍疾驰而来。生死瞬间,已任排长的王成龙义无反顾地推开战友,自己却被撞击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3岁。
优秀毕业学员王成龙牺牲的消息传来,武警工程大学师生举行了各种形式的追思和悼念活动。经校党委研究,学校下发了《关于在学员士兵中开展向王成龙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校上下掀起了向王成龙学习的热潮,英雄的名字嵌入了每一个师生的心里。
2019年4月26日,武警工程大学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事先,校方电话联系了王成龙的母亲管修梅,询问她是否愿意参加此次活动。管修梅对儿子的母校也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因而来到了活动现场——这也是她第二次坐上学校的观礼台。
第一次来这里,是一年前王成龙毕业时,他作为旅优秀学员代表学员上台领奖,他的父母受邀参加活动。管修梅记得,当时儿子自信从容地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荣誉证书,与校长合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管修梅拿出手机,努力调整身体,想尽量将儿子和主席台上的一切都囊括进镜头里,把光荣的一刻记录下来。
此时,吹上脸颊的风和之前一样和煦,掌声也如一年前那么热烈,可坐在观礼台上的她,却在满眼的年轻面庞中找不到那张笑脸了。
管修梅还记得,王成龙毕业选岗时对她说:“妈,我想去特战队,我想离战场更近一些。”
听了儿子的话,她把话到嘴边的担忧压了又压,只说了一句:“行,妈听你的。”其实,哪个母亲不希望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呢?可是她知道,那是儿子的梦想,她不能拦着。于是,她安慰自己:“济南离家也不是太远,想成龙了就去看他。”
得知王成龙牺牲的消息,管修梅不知哭昏了多少次,她不相信一个月前还和自己有说有笑的儿子就这样离去了,但她相信——“救人这事我那个‘傻儿子能做得出来!我的儿子,我知道。”
与儿子告别的那天,管修梅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成龙啊!妈想你啊……”她的儿子成了英雄,她成了英雄的母亲。生要穿军装,死要盖国旗,这是作为军人的信念。但是,对一个母亲来说,“英雄的母亲”这个称呼,光荣里有着悲壮。儿子是她一生最大的骄傲,却也成为她最大的痛!
武警工程大学的学员为了纪念英雄学长,自发编演了一部王成龙成长的情景剧——《英雄无悔》。看着学员们在舞台上演绎,管修梅红了眼眶,仿佛那个懂事、独立的孩子又站在了自己面前……此时,千余名学员的目光同时投向她,高喊“妈妈”,英雄的母亲强忍着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管修梅颤颤巍巍地走到操场中间,哽咽地说:“成龙是我最大的骄傲……我感谢党,感谢部队,感谢武警工程大学,将成龙培养成才。请大家保重身体,好好学习,当好兵、站好岗,有你们在,老百姓安心!成龙没做完的事,就靠大家了!”
操场上,掌声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管修梅指着台下的小儿子说:“成龙的弟弟今年6岁了,我让他也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
管修梅没有豪言壮语,但这个爱党爱国爱军、无私奉献的英雄母亲让“沂蒙红嫂”精神跨越了时空。
在武警工程大学,王成龙的故事无处不在。课堂上,老师口中的王成龙迎难而上、舍己救人;强军故事会上,学员口中的王成龙勤学苦练、奋勇争先;政治教育中,干部口中的王成龙自律自强、敢于担当。他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王成龙生前写下的近4万字的日记,成了武警工程大学所有学员成长的教科书,学员们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书籍和故事中那些英雄典型,其实就发生在身边,时刻能给予我们力量。
当你想家的时候,王成龙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丝乡愁,家乡的山水都散发着令我向往、使我不舍的气息。很显然为了自己的前程,我们不得不到别处打拼,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好了,我来了!”
当高强度的训练累得你筋疲力尽的时候,王成龙会说:“厚积薄发的含义就是在平时积累光芒,待需要的时候大放异彩。回头看来,或许真正精彩和难得,就是这枯燥无比的坚持。”
当你被单调重复的生活磨得迷茫困惑的时候,王成龙会说:“或许每天看不到一些进步,仿佛是在原地折腾,但我明白,只要尽心尽力了,努力过就好……用自己持之以恒的信念充实生活。”
…………
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沿着英雄的路继续前进。2019年,全校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学员刘宝卓,站在毕业志愿宣读台上,大声喊出王成龙生前所在部队番号,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2020年,全校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学员赵海俊,主动申请赴云南高原服役;2021年,研究生毕业学员周昊楠,递交了志愿赴西藏工作申请书……
前面是一面旗帜,后面有万千脚步。近3年来,武警工程大学500余名优秀毕业学员志愿赴边,他们做出了和王成龙一样的选择——奔赴离战场最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在2021年武警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全校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学员刘太鑫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誓言:“边关有我,强军有我。请母校放心,请党放心,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2019年4月26日,王成龙母亲管修梅(左二)参加武警工程大学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摄影 / 王玥
跟王成龙一样,刘太鑫的家乡在有“红色摇篮”之称的江西革命老区。入校之初,刘太鑫曾因为体能较差而晕倒住院,也曾因内务标准不高而拖班级后腿,但他没有逃避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最终顺利通过联考。临近毕业,学校围绕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开展学习活动,英雄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名官兵的心。刘太鑫如愿赴边,而他所在队共有29名学员递交志愿赴边申请书。
在王成龙牺牲后的近4年里,武警工程大学每年都会举行缅怀活动,通过缅怀英雄,引导一批又一批学员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把王成龙这种忠诚奉献的英雄精神传承下去,让他们带着这种英雄情结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强军兴军的壮丽征程。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
编辑/鲁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