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善”文化的建设策略

2022-04-29 00:44伍珍涌
新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文化建设文化

伍珍涌

【摘要】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根基,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文化建设更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打造“善”文化,可以从情感培育与认知发展两个角度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的“善”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特殊儿童主体生命的建构,用“超越缺陷,体验生命价值”的理念去引导“善”文化建设,用特殊儿童主体的生命发展去呼应“善”文化建设。

【关键词】特殊教育;文化建设;“善”文化

可以说一所好的学校,其首先就好在学校文化上。这种学校文化既与学校的地域环境、所处地方的风土人情有关,又与这所学校的特质有关。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学校文化有着属于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有着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支撑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之下,将投入的资金转化为能够体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物质;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所制定的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具体举措上;精神文化虽然相对抽象,但也至关重要,因为精神文化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学校文化是坚持校内生长还是引进移植、是选择一元观念还是多元选择等,都值得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思考。要想化解这些困境并不困难,只要站在特殊儿童的角度上去判断并选择即可。基于这一选择,笔者以为坚持从“善”出发,去打造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善”文化非常重要。

一、特殊教育视域中“善”文化的内涵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德育的不竭之源。对“善”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打造“善”文化,可以从情感培育与认知发展两个角度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应当说特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情感缺失的情形,无论是社会上极少数的歧视、大多数的无视,又或者是少数的特别关心,都会在特殊儿童心中强化自己异于常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在情感上对特殊儿童造成负面影响。消除这一影响,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文化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撑。如果能够让学生沐浴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中,就能够慢慢消解这一认识,从而让学生悦纳自己。这个时候,“善”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校师生形成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情感完善的语言与行为。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特殊儿童所要获得的认知发展,更多地指向基本的认知,即对事物的注意、感知,以及基本的问题解决等。特殊儿童有着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种障碍,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这个时候要发展特殊儿童的认知,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结合特殊儿童的具体实际,让他们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和认知发展环境。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于具体的情境当中,情境的适切性决定了其实施效果。情境并不只是物质的,还是有文化要素的,用“善”文化来引导情境的创设,可以让特殊儿童处于更和谐、更温暖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基于这两点分析,可以概括出特殊教育学校中“善”文化的内涵:能够满足特殊儿童情感需要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具有特殊教育基本特征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无论是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非常强调“善”的作用。对于特殊教育而言,这样的文化渗透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总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化解这些挑战,仅凭言语上的空洞教育是没有效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体验与“善”文化相关的要素,去让学生感受到善文化的存在,从而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特殊教育的“善”文化理解实践

在具体践行“善”文化的时候,要认识到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有着明显的不同,特殊教育学校的“善”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特殊教育的基础,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特殊儿童生命个体的成长,进而以“善”文化影响校园内所有生命的成长。

就像面对特殊儿童时,成人总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说一些“谎言”。比如当听障儿童带有助听器的时候,会告诉他这是给他配的“一双小耳朵”,而当面对“为什么要配小耳朵”这样的问题时,又会用其他的谎言来弥补……其他特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谎言是为了防止儿童的心灵受到伤害,但是实际上这些善意的谎言有时候也会对特殊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将这种小善变成大善,“善”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的做法是,当特殊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之后,可通过类似的生活情境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同”就是“善”文化打造的基础,因为“我们”(指特殊儿童)与众不同,所以有自己的生活与追求……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儿童在面对自己与常人的不同时,所产生的不是自卑感,而是一种探究感、好奇感。一旦特殊儿童产生这样的感觉时,就意味着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是有效的。要知道,很多时候特殊儿童之所以感觉自己异于常人,正是由于在经验视角下进行的常规比较的原因。常规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世俗的眼光,所以学生得出的结论最终难免让自己自卑。反之,如果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殊之处,感觉到好奇且愿意探究时,教师就有了充足的引导空间。

教师的做法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引导作用,所引导的是学生的认识,实际上也就是认知层面的转变。听障儿童的“小耳朵”是与众不同的,如何让听障儿童接受这种不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考验也很大。当然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方法,比如上文提及的“谎言”,在一定时间内确实能够对听障儿童起到舒缓作用,但是并不能根治听障儿童的认知不足。而将“谎言”转化为“不同”,看起来只是一个概念的变化,实际上却是教育思路的变化。让特殊儿童认识到自己与常人的不同,并且在认识的基础上接受这一不同,就是将“善”文化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体现。教育实践也表明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能够促进特殊儿童认知发展。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改变时,其情感体验也一定会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经验的教师通常都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当特殊儿童接受了教师的观点之后,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让特殊儿童处于身心放松、健康成长的状态。

所以综合来看,对于特殊教育而言,采用“善”文化来夯实特殊儿童成长的土壤,这些儿童就能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用“善”文化引领特殊教育的发展

事实证明,当学生接纳了自己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成长目标之后,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坦然与理性,他们眼神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足以说明这种“善”文化是有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的。

对于特殊教育行业的每一个教师来说,在“善”文化的熏陶之下,心中秉持善良之念,行善良之举,引导这些带有残缺的天使更好地生活在人间,原本就是每一个特教人的根本任务。当每一个特教人心中所持的善念汇集起来,成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善”文化的时候,这所学校所呈现出来的就是非常良好的教育样态。

这种样态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是理想的,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是可贵的,当学校拥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那么特殊儿童自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很显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状态并不容易出现。说到底,不容易出现的原因,还是因为学校缺少一种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善”文化,可以发现“善”文化确实能够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无论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善”文化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而无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是不是“善”文化的具体表征,其实质都应当是相通的。

如同文章开头所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是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和教师思想、行为融合形成的、已获得社会认可的包含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特殊教育学校内在本质和存在方式的集中表现。某种程度上讲,“善”文化就应当成为特殊学校异于一般学校的特征,只有将“善”放在首位,让其成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最真实的精神,那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时候,才能对他们开展更合适的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文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