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和他的《西厢记》

2022-04-29 00:44
东方娱乐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厢轶事建德

2018年8月,作为《西厢记》文化学者的雷建德,受邀赴马来西亚参加2018国际儒商论坛,并且作了题为《<西厢记>轶闻趣事——儒商的成功与否与其后院文化息息相关》的专题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1月27日,正值中法建交53周年之际,由《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学者雷建德营造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中的6件珍品,在入选《法国邮票印象中国殿堂级艺术家篇章》之后,首次呈现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据悉,这是中国古典爱情名著又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人民的视野。

痴迷、倾情于《西厢记》48年的文化学者雷建德,继陆续编著出版了《西厢轶事》(民间传说)、《西厢记》    (电视文学剧本)、《白话西厢记》(章回小说)、《普救寺与西厢记》(电视风光专题片)、《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白话西厢后记》(电视文学剧本)、《西厢轶事》(连环画)、《〈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论文)、《普救寺小记》(游记)、《雷建德西厢记研究成果集锦》等书籍文章之后,又从推进中国的西学研究、传播经典爱情故事、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由其工作室与北京相关公司共同精心营造,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网站“www. leixixiang.com ”成功上线,不但填补了海内外《西厢记》爱情主题文化展示的空白,而且开启了人们随时随地随心随意读西厢、观西厢、藏西厢、研究西厢、传播西厢的新时代。雷建德先生由此成为《西厢记》古典文化研究、普及和再创作的重要学者之一。

65年前,雷建德出生在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风陵渡。由于父母行医问药的缘故,合辙押韵的中草药方《汤头歌》的韵律便成了他日后舞文弄墨的“启蒙”老师。

48年前,高中毕业的雷建德正赶上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永济县蒲州村成了他的插队点。由于经常途经普救寺,听不完的故事让他陶醉,看不完的剪纸让他痴情,他年轻的心灵便产生了一个梦想:尽心尽力尽情尽责地搜集、研究、传播、再创作《西厢记》。于是,中条山下黄河岸畔的乡村里便多了一个酷爱钻旧纸堆的“青年老学究”,对于《西厢记》杂剧中的名言警句雷建德也能够倒背如流。插队点不远处的产生西厢记故事的普救寺院,不仅是他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更是他创作灵感的发祥地。

插队劳动结束后,雷建德被分配到离普救寺不远的一个偏远的变电站当电气运行工,这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与《西厢记》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工作之余,雷建德常听当地的老百姓讲普救寺的传说故事。说那古塔下的沙子又白又细,叫“莺莺沙”,是崔莺莺失恋死后变成的;说那咯哇咯哇叫的金蛤蟆,是老夫人允婚赖婚发出的后悔声音;还听说当地有一种红嘴鹳雀鸟儿与红娘有关。细白的莺莺沙雷建德见过,金蛤蟆的叫声他也听过,神奇的传说与瑰丽的现实让普救寺、莺莺塔以及记载这些故事的经典《西厢记》,加上父亲时常吟唱几句的蒲州梆子,在青少年时代的雷建德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怀着探究普救寺那一段神秘往事的激情,雷建德死缠硬磨,从在县文化馆当馆长的姑父那里借到一本旧版本的王实甫的《西厢记》,三天三夜抄写完毕,便闭门悄悄地读了起来。20世纪70年代,《西厢记》还属于禁书,雷建德从这本禁书中读到了精美的唱词,读到了感人的故事,读到了迷人的风景,读到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情怀。

每天工作的8小时之外,雷建德常常是伴着昏黄的煤油灯,在认真地抄写着《西厢记》中精彩的唱词,反复咀嚼、品味,陶醉其中,并且拿起笔,开始将自己搜集到的传说故事进行梳理,二度创作,再次传播。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雷建德在工作之余都会或捧着《西厢记》如痴如醉地拜读,或游走于乡间村落搜集与《西厢记》有关的故事。一年夏天,为了寻找创作灵感,雷建德搬进了普救寺里的三大士佛洞内写作。当时,普救寺景区尚未复建,只剩下一座塔、两个铁人和三大士佛洞。白天,雷建德在洞中闭目养神,晚上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身旁放着一盆凉水,两条湿漉漉的毛巾,一条毛巾顶在头上,一条毛巾披在背后。待感到闷热和乏困时,他将毛巾在水盆里过一下水再顶上、披上……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灵感乍来的兴奋和下笔无言的苦恼后,一本补充、丰富《西厢记》故事的《西厢轶事》书稿便在煤油灯下写就。

因为从小喜欢读古典文学,雷建德写作的《西厢轶事》文白结合,既有民间故事,又有神话传说,还有《西厢记》中精彩的唱段,成为一种全新的文本,拿到运城后,受到了文友们的好评。其后,《西厢轶事》先在《山西妇女报》《运城报》等报纸连载,后又被《山西民间文学》《山西旅游》杂志选载。

作品发表后,文友们建议雷建德结集成书。20世纪80年代,书籍的出版还非常规范和严谨,雷建德用复写纸一式三份抄写了自己的书稿,背着几个火烧饼子,横渡黄河来到西安市,找到了时任陕西省旅游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李群宝先生。看过书稿后,李群宝先生很感兴趣,他请风尘仆仆的雷建德在老孙家吃羊肉泡饭。期间,李群宝先生建议雷建德请西学研究会的专家鉴定一下书的内容,另外,考虑到书图文并茂,提议配一些插图。

因自幼生活在黄河边,雷建德对家乡的剪纸印象深刻,执意用剪纸创作插图,既能丰富版面,又有文化内涵。雷建德买了5毛钱的茶叶、2块钱的水果糖和7分钱一包的羊群烟,开始走乡串户,搜集剪纸。他讲完书中的故事后,常常请老太太们根据故事内容现场创作。有一次,雷建德坐着朋友张文政的摩托车在中条山下寻找剪纸,路上拐弯时遭遇一辆四轮车,善良的四轮车驾驶员将车开进了路旁的杨树壕里,避开了他们直冲过来的摩托车,让雷建德和朋友躲过一劫。

历经艰辛搜集的45幅剪纸最后选用了12幅,为《西厢记》主题文化展示的剪纸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紧接着,雷建德找到时任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京剧史》及《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西厢记》专家马少波。马老看过书稿后认为,该书把旅游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相结合,填补了西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很有价值。在该书的贺词中,马老欣然写道:“离愁千缕从何剪,全凭着情真意坚。有情人都成美眷,早些也月儿圆,迟些儿也月儿圆。”人民艺术家、西厢记研究会会长寒声在《西厢轶事》的序中曾有这样的评价:“把有关《西厢记》优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加以研究整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番再创造的工作……是作者对西厢民间传说的第一次整理。”好一个“第一次”!

1988年7月,《西厢轶事》一书正式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并且以汉、英、日三种译本同时出版发行。当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均编发了对《西厢轶事》的评价文章。文艺评论家刘晓声在报纸副刊撰文对该书称赞:“把旅游和民间文学、神话故事相结合,是该书的一个亮点;力求传说故事质朴新颖、雅俗共赏,是另一个亮点。‘张生酬韵借西轩‘莺莺考琴结良缘‘红娘遇难变成鸟等民间传说,篇篇可独立成章,连起来看又紧紧围绕故事主线,如金线串珠一般。”

如今,在《西厢记》研究、普及、再创作行业里,在爱情故事圣地普救寺旅游点周边,提起雷建德,可谓人人尽知、家喻户晓。正如京城记者张文睿在报刊里写的那样:“雷西厢头上罩着瞩目光环,却能在他的‘淡然书斋里潜心研读偏袒了大半生的《西厢记》,既不为名所累,又不为利所困。雷建德置身于竹雨松风琴韵、茶酒梧月书声之中,悠哉乐哉。”

猜你喜欢
西厢轶事建德
回西厢
宿建德江
建德五星
西厢故事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老师轶事
旧邻轶事(下)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