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剧《万世巨星》将古老的故事放在现代的时空背景中,用摇滚乐和现代舞、街舞、爵士舞来演绎。作 者通过高超的文字驾驭技巧在宏大叙事中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作品对经典的创造性改写体现了现代 人急功好利的生活形态,偏见盲从的群体意识等,充分而生动地展现了神性与人性,追随与背叛,救赎 与毁灭的对立和统一。
关键词|音乐剧;《万世巨星》;经典改写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无论你是否是音乐剧的剧粉,你大概都听说过音乐剧的“四大名著”——《歌剧魅影》《悲惨世界》
《猫》和《西贡小姐》,而我心目中的 TOP 1 是《万世巨星》。这部剧是音乐剧圈的黄金搭档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与蒂姆·赖斯(Tim Rice)在 1969—1970 年创作的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在这部剧之前,1968 年两人成功创作了《约瑟夫的七彩神衣》;在这部剧之后,1976 年问世的《EVITA/ 艾薇塔》也是大获成功。然而这部叙事宏大的《万世巨星》发展过程却不顺利。
1969 年,当时只有二十五岁的蒂姆和二十一岁的安德鲁想做一部摇滚音乐剧来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可是这个超前的创意在伦敦西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所有制作人都认为,这个沉重严肃的宗教题材的剧既不会被年轻观众接受,而且由于剧中某些描述不完全符合圣经,也不会受到传统保守的中老年观众接受,明显不具有商业利益。不得已两人把音乐剧的计划暂时搁置,1970 年先出了概念唱片专辑。出人意料的是唱片专辑在美国音乐市场引起轰动,受到乐迷的热烈追捧。制作人立刻开始全美音乐会巡演,当时开在体育场一万多人的演唱会也是一票难求。1971 年夏天,唱片专辑冲上全美音乐排行榜榜首。接下来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筹划音乐剧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1971 年 10 月 12 日, 该音乐剧在百老汇首演,市场反应出现两个极端。一边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另一边也受到宗 教团体的激烈批评,甚至在剧院外举牌抗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宽容。这部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接受。从 1971 年到2021 年,该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每年要演一百多场,成为演出时间最长的几个剧目之一,而且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版本。在这半个世纪中,该剧持续受到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喜爱,得到宗教人士或非宗教人士,以及不同族裔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专业人士的赞赏,并且多次荣获包括 Tony Award, Laurence Olivier Award 等多项戏剧音乐大奖。
这部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蒂姆·赖斯的少年时期。当时 15 岁的蒂姆寄宿在伦敦的一所教会学校。研读圣经的时候,犹大,这个背叛和出卖耶稣的人物引起他的强烈兴趣。圣经新约中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一直追随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什么要为了 30 个银币而出卖耶稣,也没有说明他为什么又在拿到钱以后,上吊自杀。犹大的背叛动机是什么?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蒂姆想,有朝一日,他要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圣经故事。后来,蒂姆在他遇到天才音乐家安德鲁以后,这个想法得以实施。在俩人的试水作品《约瑟夫的七彩神衣》得到观众不错的反应以后, 他们继续联手创作了这部《万世巨星》。
这是一部神奇的摇滚音乐剧,从犹大的视角, 向观众展示了耶稣上十字架受难前,他作为“人” 在世上最后一周的故事。最令人叫绝的是,该剧把2000 年前的耶稣受难故事放在现代的时空背景中, 用摇滚乐和现代舞、街舞、爵士舞来演绎。整体结构设计精巧讲究,故事跌宕起伏,节奏紧凑,人物性格鲜明,音乐好听抓耳、荡气回肠,加上出色的舞美灯光,毋容置疑令其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剧情,一波接一波,没有停息。即使熟读圣经,也看过该剧的各种版本的观众,还是每一次都会被震撼。
该剧的巧妙设定给了导演充分的创作空间。每个导演以不同时间和空间作为背景,把发生的社会大事件,散落融合贯穿全剧。该剧概括性地表现了现代人对耶稣肤浅的认识,急功好利的生活形态, 偏见盲从的群体意识等。充分而生动地展现了神性与人性,追随与背叛,救赎与毁灭的对立和统一。作者为什么要把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圣经故事和人物放在现代的时空背景下,他想给观众什么暗示? 笔者认为该剧试图比较圣经里描述的古人和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有什么不同,如果耶稣今天降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他的认知和态度与古人相比,会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没有”,圣经里描述的古人所有的坏毛病我们现代人都有,也许更糟糕。正如圣经所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同,从而塑造出带着不同人物特质的耶稣。笔者看过三个版本的演出。2000 年版的耶稣(Glenn Carter 扮演)穿着传统的白布袍, 犹大(Tony Vincent 扮演)身穿黑色皮夹克,视觉上极为冲击,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比。Glenn 留着长卷发,他塑造的耶稣带有和平主义非暴力倡导圣人甘地的影子。他逼真地演出了耶稣身上人性和神性兼备的样子,更接近观众心目中的耶稣形象。2012 年的版本中,Ben Forster 把耶稣塑造的像是一位街头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古巴革命领袖齐格瓦拉有几分相似。2019 年 50 周年北美巡演版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风格。耶稣(Arron LaVigne 扮演)梳着丸子头,穿着牛仔裤,背着吉他传道,像极了一个擅长音乐的街头摇滚青年。
《万世巨星》的故事脉络基本和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在人世最后 7 天发生的主要事件吻合,两位作者对此进行了戏剧化的概括、提炼和诠释。开场耶稣带领 12 位门徒及其他信徒来到耶路撒冷,宣扬天国的福音。他施展神迹救人,豁免人。然后被犹大出卖,被大祭司该亚法抓捕。他经过大祭司该亚法、公会、巡抚彼拉多、希律王等多次公审堂讯,却没有人可以证明他是有罪的。巡抚彼拉多拒绝判耶稣的罪,然而在大祭司该亚法和长老的挑唆下,犹太人群情激愤一定要判耶稣死罪。迫于众人的巨大压力,巡抚彼拉多终于“顺从民意”判了耶稣死罪。耶稣被兵丁鞭打,被民众戏弄,最后被钉上十字架殉难,结尾没有表现耶稣的复活。
该剧引起巨大争议的 3 个方面是关于耶稣、犹大两个人物的诠释,以及耶稣和犹大的关系。犹大刚开始是衷心地崇拜耶稣,追随他去各地宣扬天国福音。可是当追随耶稣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激进,他也越发地焦虑担忧。他认为民众对耶稣的狂热,会引发统治者罗马人的恐惧,以为犹太人会在耶稣的强大号召力下起来造反,推翻罗马人的统治。而这样统治者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动用国家力量镇压犹太人。他劝说耶稣阻止这些危险发生,平息民众的狂热,然而耶稣没有理睬他的建议。犹大认为这个他曾经欣赏追随的人,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有着人的弱点,他会把以色列带入毁灭性灾难。犹大觉得不能任由危险发生,自己应该改变这一切。经过内心的激烈挣扎,最终犹大把耶稣出卖给大祭司,他以为此方法可以保全以色列百姓。
犹大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复杂,作者把现代人的普遍性弱点融合在了犹大的身上,非常有代表性。他对耶稣如何引导门徒及会众的方式失望,他对事件逐渐失控而担忧,对耶稣不听他的劝告而痛心, 对是否要出卖耶稣而犹豫,对自己向彼拉多告密而悔恨,对耶稣被抓接受酷刑而愧疚,对牺牲耶稣能否保全犹太人而自我怀疑,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多面。他从开始对耶稣的追随,继而对耶稣的失望, 然后出卖背叛,最后自杀毁灭,这一条人生轨迹给了观众两个不同面的结论,即是:犹大的死是上帝计划中的,也就是说是“必然”的?还是因为他选择了背叛,不能担负沉重的内疚感而选择自杀毁灭, 也就是说是“自我选择”的?这也引发两大宗教流派多年的绵绵不绝的争论。
另外对耶稣的诠释也是传统宗教团体激烈抨击的方面。该剧没有强调突出耶稣“无所不能”的神性,比较多地展现了耶稣人性一面:当他疲惫不堪时,需要别人的安慰;他怒不可遏时也会砸东西; 他会渴、会沮丧也会开心;对待自己的繁重任务时, 会抱怨;对待死亡即将临到自己的头上,也会不接受而质问上帝。该剧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神性:他施神迹救人,让麻风病人洁净,让死人复活,让盲人复明,让瘸子走路,也赦免妓女玛丽亚的罪。其实剧中并没有明说耶稣是“神”或是“人”,观众根据自己的观剧感受来做出判断。笔者认为犹大代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的普遍观念:对耶稣半信半疑, 他到底是人还是神?
剧中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代表了我们中的某一类。门徒西蒙代表了我们当中的激进分子,鼓噪耶稣利用民众想要复兴耶路撒冷的激烈情绪,借机造反, 推翻罗马统治。可是耶稣没有答应,没有人可以懂耶稣,因为没有人知道神的计划。妓女玛丽亚代表了我们人类中的罪,耶稣说“如果你没有罪,你可以拿石头打她”,结果没有一个人有资格打她。正如圣经所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义人,我们都是罪人。”耶稣赦免了玛丽亚,即代表他赦免了我们所有人。
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在音乐剧界的成就无人能比,他的《万世巨星》《艾薇塔》《歌剧魅影》《猫》等作品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他作的曲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风格,既朗朗上口又具有声乐技巧的挑战性,把小众的艺术性和大众的商业性平衡得很好。剧中有多首动听感人的歌曲 Superstar、Gethsemane、Everthing s Alright、I Don t Know How to Love Him,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也是各大音乐会的常驻曲目。
在歌词方面,蒂姆表现了他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能。他的词不仅叙事宏大,而且表现了复杂的人物性格。他创造的角色有各种各样充沛的情感,简单几句歌词就能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样优美的语言充满了戏剧张力,令人佩服不已。非常特别的是全剧没有对话,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发展, 都是由 24 首歌曲推动的,而且歌词高度吻合圣经,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歌曲Whats the Buzz 源于马太福音 6:25-34:(不要忧虑)和马太福音 24:36-37:(那日子那时辰无人知道)这首歌一开始把“what the buzz,tell me whats happening”重复了 9 遍,表现众使徒不停地问耶稣,也象征了我们人类对未来恐惧担忧时会反复不停地追问明天会发生什么。耶稣的回答是:
Why should you want to know? Dont you mind about the future? Dont you try to think ahead?
Save tomorrow for tomorrow; Think about today instead.
这一段歌词吻合马太福音 6:25 和 6:34 中所记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耶稣回答了以后,民众再一次唱出“whats the buzz,tell me whats a-happening”并且也重复9 遍, 形象地表现了我们人类的愚蠢,即使上帝给了我们答案,我们也还是不明白,或是不相信。在圣经里, 神早已告知人类的起源,命运的发展和最终的结局, 但是我们这些小信的人啊,还是不全信,还是要一遍又一遍的追问同样的问题。相比较 2000 年前的愚民,现代人除了科技进步以外,在灵性上并没有什么提升。
歌曲 Hosanna 源于马太福音 21:9(光荣进圣城) “和撒那”(Hosanna)是赞美神的意思。Tim 把这个词拆解重组,反复出现在这首歌里,表现出众人对耶稣的崇拜。然而这同一批人在后面的剧情里变得完全不可理瑜。上半场的民众狂热地呼喊耶稣为“超级巨星”,下半场他们在堂审耶稣时却疯狂地叫喊,要巡抚彼拉多杀死耶稣,这个情节印证了法国社会心理学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名著《乌合之众》的观点之一:“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歌曲 Temple 源于马太福音 21:12-13(耶稣在圣殿中)神殿被商业化市场玷污,耶稣怒砸场子。这段戏给了导演自由发挥的机会。2000 年版的场景设定是超市加赌场,赌徒们忙着下赌注,边上美艳的女郎跳着性感的舞蹈。2012 年版本则把场景放在了夜总会,人们戴着面具狂喝放浪,一旁舞男舞女跳着妖艳的钢管舞。
歌曲 Last Supper 源于马太福音 26:20-35(主的晚餐)耶稣和 12 门徒一起享用最后的晚餐, 他预告彼得三次不认主,预告被犹大出卖,也预告了自己的死。这段是戏剧冲突最强的一场戏, 把犹大和耶稣之间的爱恨交加表现得丝丝入扣。歌曲 Gethsemane 源于马太福音 26:36-43( 客西马尼)这是一首在全剧中最震撼,也是难度很高的歌曲。这首男高音咏叹调表现的是耶稣在被抓的前夜向上帝祈祷。他知道自己会被抓,被定罪处死。他伤心疲惫,委屈不甘。他痛苦不解,不愿意死,他质问上帝为什么死要落在他的身上? 这句问话非常有深意,这是通过耶稣代表人类对上帝发出终极拷问“为什么是我死?”耶稣在门徒都睡去的深夜,他孤独地来到客西马尼花园, 他望天祈祷:
我只想说,
如果可以,拿走我的这杯苦酒吧!
我不想品尝这杯中的毒药、感觉它将我燃烧。我已经改变了,不再像当初的模样。
昔日我备受鼓舞,如今我伤心又疲倦。我相信自己早已超越了你的期望,
我努力了三年,感觉上像是过了三十年。换成另外一个人,你能够要求更多吗?
但假如我为了完成你的计划而死,
他们恨我、打我、伤害我,把我钉到耻辱柱上, 我想要知道,我的上帝,我必须要知道,
为什么我非死不可?
如果我死了,我是否会受到比过去更多的关注? 我所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否变得更有意义? 我必须知道,我必须明了,我的上帝,
如果我死了,什么是我的奖赏? 为什么我非死不可?
你能不能肯定让我不会白白地牺牲? 你能不能让我明白一点点你的思想? 让我知道你要我死的原因。
你太讲究地点和方式,却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好吧,我就去死!
你就看着我死吧! 看我怎样死吧!
我曾经备受鼓舞,如今我伤心又疲倦, 我已经努力了三年,感觉像是九十年。
为什么我现在如此的害怕去完成我的初心? 是你开始的,并不是我自愿的。
上帝啊,你的旨意太艰难, 但是你掌控一切。
我会喝下你的这杯毒酒, 把我钉到你的十字架上, 让我流血,让我受伤, 你现在就杀了我,
趁着我还没有改变主意!
为什么人的生命会结束?为什么人类的命运有终结?为什么上帝要耶稣必须死?这是该剧让人深思的地方。
在这长达半个世纪里,时间证明了这部剧的不凡价值,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音乐剧行业的顶峰。而不同导演的设计,不同演员的演绎,赋予这部已经流传了 50 年的经典,处处有新意,时时有惊喜,因而被人们长久地喜欢、赞赏,甚至被封为历久弥新且经久不衰的“神作”。
朋友,疫情过后,我们约着去看一场音乐剧吧。这种集唱、跳、演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值得你走入剧场,我们剧场见!
[王雪虹 美国电影和音乐剧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