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尽责性的中介作用

2022-04-29 02:08黄丽娇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2年10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黄丽娇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尽责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尽责性维度、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广西某高中420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被试父亲 情感温暖(t =2.95,p <0.01)、母亲情感温暖(t =2.69,p <0.01)、母亲过度保护(t =2.26,p <0.05)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2)网络利他行为(t =-2.11,p <0.05)存

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尽责性在父母亲拒绝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 用;尽责性在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尽责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和网络利他行为 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尽责性;网络利他行为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32 亿,较 2020 年 12 月新增网民 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增高[1]。网络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群体的行为也在塑造着网络环境,网络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对良好网络环境的塑造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研究网络利他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1       问题提出

危敏认为网络利他行为是符合社会基本期许,在网络情境中发生并且有利于社会、群体或他人的行为[2]。王小璐和风笑天认为网络利他行为是施助者自愿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网络情境下实施,不 会带有个人自私动机,会导致自身物质受损,但又对他人有益[3]。彭庆红和樊富珉认为网络利他行为 是助人者在虚拟世界中实施的、会对他人有利的、而助人者本身不带任何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由网络媒介、助人目的、无自私动机、自愿四种要素构成[4]。郑显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网络利他行为 是指个体在网络情境中表现出指导、支持、分享、提醒等不期望得到回报却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自愿行为[5]。可见,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在网络情境中,施助者没有自私动机(并不排除实施利他行为后产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他人和社会有益但自身却存在某方面损失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包括情境因素、求助者因素、助人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包括气温、噪音、旁观者效应、情境的隐晦性、楷模、代价成本等方面[6]。求助者因素主 要包括性别因素、同质性因素、主题因素、语言因素和符号因素等[3]。相比于其他因素,施助者因素 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6]。施助者因素包括能力、情绪、性别、年龄、人格特征等。本研究主要 探讨助人者的人格特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尽责性是大五人格中的一种特质,尽责性得分较高者做事井然有序、有计划、意志力强;得分较低者则马虎粗心、意志力较弱。因为这些特点总是在成就或者工作情景中体现出来,有些学者将尽责性称为“工作维度”或“成就意志”[7]。已有研究表明,尽责 性能够推动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例如,郑显亮、顾海根[8]和刘金林[9]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尽责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又如,张爱芹和张之浩的研究结果表明尽责性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0]。综上所述,尽责性可以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即尽责性越高的个体,越容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

既然尽责性可以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那尽责性又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众所周知,个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各种教养行为特点的归纳,是父母教育、养育子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11]。邓昭财的研究结果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 预测责任性,而忽视型和溺爱型两种教养方式会抑制责任性[12]。马澜毓、罗震雷[13]和胡春鲜[14]的研 究结果都得出父母情感温暖能够正向预测尽责性,而父母拒绝对尽责性起抑制作用,胡春鲜的研究还得出父亲过度保护能够负向预测尽责性。另外,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利他行为也存在紧密关系。张鑫萌、李义安[15]和李桥桥[16]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温暖型教养方式对网络利他行为起促进作用,并 且各自通过自尊、特质移情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邵雪芹[17]探究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正世界信 念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李思琪[18]同样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这三个变量的关系,但研究对象为初中生。两者都认为父母采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孩子更容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不仅通过尽责性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即假设尽责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广西某高中向高一在校生发放问卷 420 份,回收 411 份问卷,问卷回收率 97.9%。剔除无效问卷 54 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 357 份,有效率为 86.9%,被试的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本研究选用蒋奖、鲁峥嵘[19]等人 2010 年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该问卷可以分别测量父亲

和母亲的拒绝、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三种教养方式。该问卷有 42 个项目,采用 4 点计分法,其中 15 题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有可能采用某教养方式。本次研究中六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数如下, 父亲拒绝 0.67、父亲过度保护 0.72、父亲情感温暖 0.82、母亲拒绝 0.70、母亲过度保护 0.76、母亲情感温暖 0.84。

2.2.2         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本文选用郑显亮[5]2010 年编制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该量表由26 个题目组成,量表采用4 点计分法, 即“1 从不”“2 偶尔”“3 通常”“4 总是”,分成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四个维度, 被试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网络利他行为的水平越高。本研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四个维度的克隆巴赫 α 系数分别为 0.85、0.73、0.65、0.72。

2.2.3         大五人格量表第二版

本研究选用张博和黎坚等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第二版[20](Big Five Inventory-2,BFI-2)中文版 中的“尽责性”维度作为测量工具,该维度问卷共有 12 个题目,其中第 1、2、5、6、10、12 题反向计分。问卷采用 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尽责性程度越高。本研究尽责性克隆巴赫α 系数为 0.85。

2.3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采用 SPSS 27.0 软件、Amos 24.0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在人口学差异研究

3.1.1         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如表2 所示。具体而言,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尽责性不存在性别差异。

3.1.2         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

由表3 可知,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家庭来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情感温暖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母亲拒绝维度在家庭来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在家庭来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3         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的在民族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教养方式、尽责性和网络利他行为在民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详细结果如表4 所示。研究发现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不存在民族上的显著性差异。

3.2   尽责性在父亲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表5为父亲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间的相关系数。以父亲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尽责性为中介变量、网络利他行为为因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 Amos 24.0 为工具整体验证中介模型,结果如图1 和表6 所示。

根据图1 和表6 可以看出,父亲拒绝主要通过尽责性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具体而言,父亲拒绝通过降低尽责性分数从而降低网络利他行为分数。父亲情感温暖一方面通过尽责性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其也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间接作用上父亲情感温暖通过提高尽责性提高网络利他行为,直接作用上父亲情感温暖可以促进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父亲过度保护对网络利他行为只有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也是促进的。总结起来,尽责性在父亲拒绝和网络利他行为间为完全中介作用,在父亲情感温暖和网络利他行为间为部分完全中介作用,在父亲过度保护和网络利他行为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3.3   尽责性在母亲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表7为母亲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间的相关系数,以母亲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尽责性为中介变量、网络利他行为为因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 Amos 24.0 为工具整体验证中介模型,结果如图2 和表7 所示。

根据图2 和表8 可知,母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方式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有相同的模式,具体而言, 母亲拒绝主要通过尽责性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即母亲拒绝通过降低尽责性分数从而降低网络利他行为分数。母亲情感温暖一方面通过尽责性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另一方面其也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间接作用上母亲情感温暖通过提高尽责性提高网络利他行为,直接作用上母亲情感温暖可以促进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母亲过度保护对网络利他行为只有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也是促进的。总结起来,尽责性在母亲拒绝和网络利他行为间为完全中介作用,在母亲情感温暖和网络利他行为间为部分中介作用, 在母亲过度保护和网络利他行为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首先,本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和尽责性都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随着时代进步,“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弱化,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共识,父母“望子成龙”也“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投入和教育方式的差距已经不大了,因此在某些个性的区别上可能也就不大了。网络利他行为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与郑显亮等[2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男生比女生更可能做出网络利他行为。本文认为,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喜欢通过网络来联络人际关系、寻求网络最新消息,女生心思比男生更加细腻,也更富有同情心,能够及时察觉到网友需要求助的信号并对网友给予关心和鼓励等支援行为,在他人寻求帮助时,能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及时共享给网友。

其次,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上不存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城镇的被试体会到父母情感温暖比农村的被试多,据了解该地区农村家庭的父母很多常年外出务工,除了重大节日能够放假回家,其余时间漂泊在外,亲子团聚的时光较少,孩子感受到的情感温暖也较少。相对而言,城镇的父母在经济上较为宽裕,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更有可能关注和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母亲过度保护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城镇环境比农村更为复杂,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都要多一些,而母亲比较敏感,因此更容易对孩子做出保护性的举措。家庭教养方式尽管存在城乡区别,但是尽责性却没有差异,这说明尽责性的个性除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外,可能还受到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城镇和农村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研究结果与蒋怀滨、郑婉丽等人[22]的研究结论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变小,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并不是什么稀有物品,人人几乎都能配备一台。这就意味着网络对城乡学生的影响相差不大, 他们在网络上表现的行为差距可能也不会太大。

最后,父母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和尽责性都不存在民族效应。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都来自同一区域,该区域民族融合度高,各民族在同一区域生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教育环境等方面趋于一致, 所以在父母教养方式、网络利他行为、尽责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2   尽责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首先,本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还可以通过影响尽责性来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即尽责性在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李桥桥[16]、邵雪芹[17]、谢小丹[23]的研究认为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型 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热情待人、与人为善、会换位思考等优秀品质。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子女会对父母进行模仿学习,将这些优秀品质内化。当然,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温暖与尊重,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充满温暖的。那么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更有可能帮助他人,更容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种温暖。谢小丹[23]研究提出如果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子女积极的人格特质有积极作用。父母采用 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就越好,越有利于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建立高水平的尽责性。尽责性通常包含勤奋、专注、持之以恒、责任感、有主见等特质表现。尽责性得分越高的个体会把在网络世界中的利他行为与实际环境中的利他行为同等对待,对待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正因如此,高尽责性的个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大[24]。

其次,本研究还发现尽责性在父母拒绝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过多使用拒绝的教养方式,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让他们怀疑自我,甚至会让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导致自我不协调,缺乏责任感,这样的人实施网络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小。

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父母拒绝的作用机制不同,本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不会通过尽责性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它对网络利他行为只有直接作用,即父母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子女越容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这与邵雪芹[17]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她认为当母亲越采用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高中生越不可能 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因为当母亲采取过度保护时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不会与他人好好相处和分享, 自然做出网络利他行为的可能性降低。但本研究与李桥桥[16]的研究结论一致,李桥桥认为当父母采取 过度干涉 / 保护教养方式时,子女越容易做出网络利他行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 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不良因素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上升,这种关注导致父母做出过度保护的举动, 但是这种举动也包含了自己对子女的爱。子女在年幼时不理解父母的做法,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 他们能渐渐体会到父母的这种不得已,这种无私的付出也将影响着他们的利他行为。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性别上,尽责性和父母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在家庭来源上,尽责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维度在家庭来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父母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被试得分显著低于城镇的;(3)不同民族在父母教养方式、尽责性和网络利他行为上不存在差异;(4)尽责性在父母亲拒绝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3-18)

[2022-03-21].https://www.1848.cn/doc/43802.html.

[2]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16-19.

[4]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12): 49-51.

[5]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丁迈,陈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31,35- 37.

[7]徐学俊.人格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8.

[8]郑显亮,顾海根.人格特质与网络利他行为: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2):69- 75.

[9]刘金林.人口学变量、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10]张爱芹,张之浩.人格特质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J].考试周刊,2017(89):187-188,190.

[11]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3-47,54.

[12]邓昭财.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J].现代交际,2020(11):143-144.

[13]马澜毓,罗震雷.男性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人格的遮掩作用[J].内江师范学 院学报,2021,36(10):31-35,41.

[14]胡春鲜.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高教论坛,2018(1): 90-95.

[15]张鑫萌,李义安.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特质移情的中介作用[J].国际公  关,2020(4):19-21,26.

[16]李桥桥.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17]邵雪芹.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正世界信念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18]李思琪.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2020.

[19]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26(1):94-99.

[20]Zhang B,Li Y M,Li J,et al.The Big Five Inventory-2 in China:A Comprehensive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in Four Diverse Samples[J].Assessment,2021(9):1-23.

[21]郑显亮,张婷,袁浅香.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通情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20(4):550-551,555.

[22]蒋怀滨,郑婉丽,马松,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共情、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3):132-138.

[23]谢小丹.大学生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自尊和感戴的中介作用[D].福 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24]Darley J M,Batson C D.“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A study of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in helping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3,27(1):1-1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arenting Style and Online Altruistic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

Huang Lijiao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online altruistic behavior. Using the Parent Parenting Style Scal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Scale Conscientiousness Dimension, and the Network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420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high school in 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origin in the family origin of the participants fathers (t=2.95, p<0.01), maternal emotional warmth (t=2.69, p<0.01), and maternal overprotection (t=2.26, p<0.05), and the scores of urban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rural students;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online altruistic behavior (t=-2.11, p<0.05), and girls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3) Conscientiousness acts a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between parental refusal and online altruism; Conscientiousness plays a part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online altruistic behavior; Conscientiousness does not mediate between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and online altruism.

Key words: Parenting style; Conscientiousness; Online altruism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
大学生自卑感在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潜在剖面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初中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国内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展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