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信息“失实症”探因及防治策略

2022-04-29 01:56:22郇存瑞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防治

郇存瑞

摘要: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假信息防不胜防,扰乱视听,危害大焉。本文从媒体人、自媒体、受众多个维度探究信息“失实症”的致病机理,并结合信息传播的理论和多年的实践,在信息生产、传播、失实处置的全链条上提出防治策略,以期达到还原信息真实的目的。

关键词:媒体信息;失实;探因;防治

真实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媒体报道的首要原则。真实是信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媒体的信用所在。失去真实,信息就失去生命,媒体就失去受众。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就对真实提出要求:“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捍卫媒体信息真实是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一、信息“失实症”缘何而患

当下社会,信息过载,每天有海量信息生产、发布、传播,信息泛滥不免泥沙俱下,真假混杂。为什么有些媒体报道不想失实却失实了?为什么有些媒体故意说假话、发布失实信息?这就要从信息的生产、传播、受众等多维度、多链条进行考量。

从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看,主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信息失实。第一,媒体的功能定位影响信息真实。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这些人看来,只要能带来轰动效应、换来经济效益就是新闻。这种经济至上的新闻观,追求新闻商业化和娱乐化,图的是利而不是新闻真实性,信息失实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媒体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信息真实。从采访写作的角度看,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媒体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偏见。在美国新闻学教授汤玛斯·伯纳看来,“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代表真相,不是记者对某件事情的客观描述,尽管记者试图要全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虽然信息产生于客观现实,但媒体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如何选材立意、怎么传播,都带有媒体人的个人主观意志、政治倾向、情绪爱好。所以,对于同一个事件的报道,一个记者一个写法,一家媒体有一家媒体的风格和侧重点。记者在报道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意见,流露个人的情感,很容易让“意见”变成新闻事实,让情感控制受众,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客观因素影响了信息真实。受客观条件限制,媒体记者没有能力采访到事实的全部真相,不能对事件作全过程、全细节的报道,只能报道事实的局部或者片段。同时,媒体所处地区的舆论环境、文化氛围、幕后商业操作程度、编辑的知识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权力干预、人情左右等诸多因素,都会让信息真实打折扣。

追名逐利的自媒体的泛滥,更让假信息甚嚣尘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舆论监管部门对自媒体信息失实行为的监控处理很难做到全覆盖、全天候、零容忍。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事实、制造谣言,达到“吸粉”的目的,因为越是夸大的、负面的、失实的信息越能带来点击量、转发量、粉丝量、流量,最后变现成现金量,谣言、假信息比真信息传播力更强,更能快速给不良之人带来实惠。据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显示,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比真信息快6倍,传播力超强,并且假信息被转发的概率要比真信息高70%;假信息的转发量很高,很容易就能达到10万+[1]。

受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水平影响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说:“从来没有天生的大众,只有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大众。”类似的社交媒体也声称“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其实受众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通过制造社会的中心议题引导社会舆论。人们通过媒体获得的信息,在头脑里形成的画面,这种画面由于受众的偏见、不关注和无知,往往是扭曲的、不完整的。在收到失实信息或谣言后,一些受众变成传播者,对失实信息进行再度传播。

二、治“失实症”之疴,当下几服“猛药”

信息失实既与信息生存的舆论环境有关,也与从事信息生产传播的媒体人有关,还与信息的目标受众有关。因此,治理信息失实,要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综合治理,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社会舆论环境的治理,也要立足当下,抓好对媒体和媒体人的治理,在信息生产传播全链条上发力,还舆论环境一片清朗的天空。

(一)媒体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捍卫新闻真实

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加强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媒体要强班子带队伍,既要抓经济,又要讲政治,既要抓思想教育,又要抓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严谨作风,做真实信息的忠诚卫士,绝不当造假的推手、谣言的贩子、谎言的主子、金钱权力的奴隶。要层层夯实责任,筑起防止信息失实的道道防线。

(二)受众不迷信、不盲从

相比于真相,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力更强,所以有“战争尚未开始,真相已经阵亡”“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上路”。作为受众,如果随大溜,就会落下“矮子看戏何曾,只是随人道短长”的笑料。怎么应对呢?不迷信,不盲从,即使我们面对所谓的权威发布的信息,也要保持大学者陈寅恪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众声喧哗中,不人云亦云,不跟风起哄。要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练就“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本领。原北大校长胡适也曾告诫大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科学的态度,只是一句话,拿证据来”。开动我们的大脑,看看媒体能否“用事实说话”,能否拿出过硬的证据,这是衡量真伪的“试金石”。看新闻应当像看历史一样,隔得时间越远,真相反而越清,这就是传播学上的“后真相”原理。身处迷局,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困。所以,对于有些信息,拿不准时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在舆情真假莫辨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静等尘埃落定。要知道谁在祼泳,那就等大潮退去。

(三)媒体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真相是本分

传播学有一个公式,谣言的传播力=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批判能力[2]。影响传播力的因素有三个:重要性、模糊度与批判能力。一个事件,越是大事要事,你越想知道,我越不让你知道,越是捂着盖着不让人看或故意让你看不清,你就越想看,越是模糊越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滋生假信息或谣言。

批判能力是影响传播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曝光性报道、谣言经过网络大V传播之后,传播得既快又远。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如何避免或应对这类现象呢?传播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尽早、全面、权威、准确地公开真相是消除谣言的最好选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天下午都要直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响应受众关切,最大限度地降低模糊度,提高透明度。没有疑惑,也就没有谣言。

三、媒体人要增强本领,在信息采编刊发各环节当好真实的“把关人”

根治信息“失实症”,媒体人责无旁贷。媒体人要加强自我教育,注重制度建设,规范信息采写、制作、刊发的每个链条,并在每个链条上落实责任、明确奖罚,构建起一套不能失实、不想失实、不敢失实的体制机制。每个媒体人都要增强职业的责任感、正义感,打好根底、提升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每个媒体人要从以下五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坚持唯真、唯实

当下,部分媒体人在工作中存在“跟风”与“跟钱”两大不良倾向。舆论风口一起,媒体人一哄而上,争相炒作、各显神通。“跟风”的毛病在于同质化竞争,鲜有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作品,大都是乏善可陈的平平之作。“跟钱”就是吃了企业的宴请,领了新闻发布会上的“红包”,写稿拍电视做广告时就按人家定的调子“吹喇叭、抬轿子”,为了一点蝇头微利把媒体人良知卖了,也把媒体的形象毁了。

媒体人在曝光性的报道中,可能还会受到权力的干预、人情的围猎。一名有职业操守的优秀媒体人,就应该坚持真理,不唯上、不唯钱、只唯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才能写出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优秀作品来。记者在报道时,要使用真实准确的事实而不是伪事实,不要轻易添加记者个人意见。要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写历史时用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春秋之中,多用事实说话,不要作者直接跳出来下结论。以色列作家奥兹说:“我的小说不下判断,当我要评论或者判断时,我就去写散文或杂文。”连小说家都不选边站队,作为公正客观的记录者更应保持公允,多采用不同的可靠信源,在报道中发出多种声音,这样更真实。

(二)要杜绝合理想象、推测、推论

媒体报道不是文学创作,不允许夸张,不允许合理想象、虚构情节、添枝加叶。我市有一名通讯员,在写一位女教师典型时,说女教师怀孕4个月,挺着大肚子参加学校搬迁工作。一般说来,身孕4个月,还不至于挺起大肚子,让外人一眼就看出来。为什么犯了这个常识性错误呢?因为记者与女教师的丈夫是同事,而只是听了同事的介绍而没直接接触采访对象,并且成稿之后也没让采访对象审阅一下。

写见义勇为时,有些媒体人总要加上点英雄当时的心理描写,写出“这一刹那,他的脑海中闪过……”之类的词语。脑海中的东西,别人看不见,只有本人说出来,那才有点真实的成份。危急时刻,人命关天,岂容人们多想?对此,我们必须慎之又慎,看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有一名记者写一名工人在研究电火花机床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晚上画了100多张机械制图。这个写法引来业内人士打电话质疑。

电火花机床作为一部机器,有很多部件,机械制图科学又严谨,不是随意挥洒的大写意,其实是很难画也画不快的,更何况对于还在研制中的创新设备,有些关键部件要试验好多次。这里,记者失实的原因一是懒,不知还不问;二是粗,采访不扎实;三是夸饰而虚构。

(三)要培养保持敏锐的质疑精神和核对数据的习惯

不管当记者、当编辑还是当值班的总编,经过长期的职业锻炼要养成一种本领:拿过材料、稿件或报纸小样来眼一扫就能发现错字。发现有些新词、专业词及一些不懂的词语,一定要“三查”“三问”,即查词典、查专业书、查百度,问采访对象、问专业人事、问身边人,做到弄不明白不放过。不能不经调查就想当然地乱改,有编辑把“围产期”改成“待产期”,把“内生动力”改成“内在动力”,把“假期综合征”改成“假期综合症”,不去查证就轻率修改是大忌。

当然,有些材料,即使是领导讲话或典型材料也可能有误,拿不准就不要用,这是对领导负责,也是对媒体负责。要做到细节的真实,新闻要素要正确、数字计算要准确。

记者在写经济类稿子时,多习惯用“万”或“亿”为单位,但拿到的可能是统计月报类的材料,我们经常犯的错误不是换算有误,就是计量单位不对,或者把同比增长、降低的百分数给算错了。比如,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一个县级市的GDP可以是600亿元,如果稿件上写600万元或者是600元,那明显就是错了,漏落了“亿”这个量词。

有一篇卫生与健康类的稿件,说春天是痢疾的高发期,刊发后有医生打电话给我们提醒:夏秋两季更易患痢疾。似是而非拿不准的就要停下来问一问,不能因为小事小节的失实,使一篇好信息平添硬伤,让媒体和记者蒙羞。

(四)要注意在多条信源中找真实

在采访过程中,媒体人要弄清谁是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谁又是传播者。采访对象可能把自己的猜测、推论当成事实;可能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只说对己有利的事,隐瞒部分情节;可能只是道听途说,添油加醋,以讹传讹等。媒体人不可偏听偏信、全听全信,既要听证言,又要看证物,既要听这个人的,也要听其他人的。法律上有个说法叫“孤证不成立”,对媒体人采访而言,不能只靠单一信源,不要采用无消息源的新闻,不盲目相信权威媒体,不能满足于把主流媒体作为唯一的消息源,而应追踪原始信息源,对新闻事实进行再采访、再确认。在网上复制、粘贴、聚合既有的并不确定的材料时,要有质疑意识,直接向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国家机关、商业机构或相关人士核实,避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要通过多方采访、全面了解,力争把新闻写成找不出瑕疵的“铁案”。

(五)执行好稿件的层层把关和送审制度

正规的主流媒体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层层把关的审稿制度。比如,有的媒体“三审三校”,有的执行更为严格的“五审五校”,还有的单位坚持送审制度,把成稿交给采访对象或者上级部门进行审阅,这既是对采访对象或者上级领导的尊重,又多一层把关,大幅降低了失实的概率,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媒体信息真实,事关文风与品行、事关媒体公信力、事关舆论导向。这既是政治问题,也是新闻纪律问题,既是道德操守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人,真实性原则不容变通,任何媒体的说谎造假行为都必须禁止,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

四、结语

捍卫媒体信息真实,需要遵循传播规律,从信息生产传播反馈的全链条、媒体人、媒体、受众的多维度入手,实施标本兼治,既要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又要抓好主流媒体作用发挥,既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又要全面提升受众的信息素养,多管齐下、共建共治,才能共享一个清朗有序、真实可信的舆论生态。

参考文献:

[1] 岳泉.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及其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07(5):666-670.

[2] 赵亚静.传播学教学体系建设的多维度审视[J].传播力研究,2019,3(27):202.

猜你喜欢
防治
浅谈哈密瓜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浅谈芒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住宅饰面砖外墙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
古丈县马尾松毛虫发生与防治初探
浅析高校官员的腐败问题
牛有机磷中毒的诊疗与防治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论述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受热面磨损及防治技术
无公害农药在防治蔬菜粉虱中的应用
苹果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