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界中变革

2022-04-29 00:44唐霖勇张铭倩陈中根梁叶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索桥安澜跨学科

唐霖勇 张铭倩 陈中根 梁叶

智能互联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不同类型的海量信息,这既需要学生在文字、表格、图像、公式、符号、视频、网页、PPT等不同信息载体之间自如穿梭,又要求他们能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去伪存真。这是跨学科学习的时代需求,也为数字化时代的跨学科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性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手段,对复杂信息进行筛选、取舍、整合与运用,才能在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中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一、技术+语言学习,在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化之美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其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跨学科学习被列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跨学科学习是语言文字学习综合性实践的高阶层级,也是当今社会学科细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因为学习是一个整体而综合的概念,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单学科视野,而应调动不同学科、多维视角和全景立场进行整体观察和关联思考。语文学科的跨界学习,可以从本学科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他学科内容和手段,设置情境化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

“‘趣说汉字微信公众号推文制作”这一跨学科活动课,就是借力数字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以实现学科思维的跨越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化审美趣味,又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动手能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文献和相关网络信息,合作探究,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六书等文化知识,提高查阅、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一些典型汉字的演变过程;查阅在线象形字典、北师大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等相关网站,查找自己姓名对应的甲骨文,运用绘图软件画出自己的甲骨文姓名。

3.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视频,学习微信公众号推文制作流程和方法,制作并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本组“趣说汉字”微信推文,进行评比。

在活动流程设计上,围绕以上目标,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一)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播放《汉字五千年》视频,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整体感知汉字文化,激发兴趣。

技术支持:多媒体视频展示。

(二)汉字文化知识积累

教师活动:简要讲解汉字起源(仓颉造字说、起一成文说、伏羲画卦说、结绳记事说、契刻说……)、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汉字文化理论知识。

学生活动:听讲解,独立在平板电脑的学习卡上标记重点;小组合作,通过平板电脑查阅相关网络资源,在学习卡上补充汉字起源的其他说法、汉字演变的文物图片、六书中的典型汉字,为制作推文储备知识,并上传展示。

技术支持:PPT讲解展示;平板电脑上的笔记勾画;查阅网络资料,在学习卡上补充知识,在平板电脑的交互平台上展示。

(三)“以我之名”描摹甲骨文

教师活动:PPT展示及Flash动图播放一些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讲解“人、从、众、大、夫、天、家、孝、老、族、圣”等汉字。

学生活动:搜索象形字典等相关网站,查找到自己名字的甲骨文,运用Procreate绘图软件,画出自己名字的甲骨文并上传展示;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古汉字,为制作推文做准备。

技术支持:PPT及Flash动图;象形字典、北师大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等网络资源;Procreate绘图软件。

(四)推文制作知识学习

教师活动:PPT及视频讲解微信公众号推文制作流程及方法;展示相关汉字公众号推文范例,如汉字中有趣的人等,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引导小组学生画出制作推文步骤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必须包括自己学习的汉字文化知识及描摹的甲骨文,其他内容自选。

学生活动:听教师讲解,观看公众号推文制作的视频,学习制作流程和方法;小组讨论范例推文的优缺点,借鉴其优点;小组合作,运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Line,明确本小组推文制作的步骤及内容。

技术支持:PPT及视频展示微信公众号制作流程;思维导图软件MindLine制作思维导图。

(五)推文制作小组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推文,运用微信推文编辑器美化排版,要求插入相关视频、汉字演变动图、图片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推文,展示本节课所学汉字文化知识,如汉字起源、演变、六书等,如自己所画名字的甲骨文,并运用微信推文编辑器美化排版。

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推文;微信推文编辑器美化排版;在微信推文中插入视频、动图、图片。

(六)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趣说汉字”推文,进行阅览;教师点评,引导小组互评,指导学生完成评价表格(见表1)。

学生活动:各小组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趣说汉字”推文,积极转发、评论、点赞;完成评价表格。

技术支持:运用微信公众号展示各小组推文;运用平板电脑上传评价表格。

(七)活动反思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反思表格,并点评各小组微信公众号推文。

学生活动:完成反思表格,如在本次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分工中自己担任什么角色,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微信推文制作过程进行简要小结。

技术支持:运用平板电脑上传反思表格。

在汉字视频、网站资源、Procreate绘图软件、MindLine思维导图软件的帮助下,学生动手动脑,呈现出高效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微信推文编辑器的使用,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传统的语文课在与古文字学、历史学、信息技术学的跨学科互动中,丰富了课堂内容与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数字平台的助力下,学生用现代手段学习古典文化,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这种跨学科学习带来的,不只是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真正激发和对学习思维的深度触动。这样的实践,都是对新课标要求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进行的勇敢而有益的尝试。

二、文理科的跨界学习,在活动中拓宽综合运用之路

在全域视野下,语文学科作为母语系基础性学科,所承担之要务就是教给学生有效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用以指导各学科以及学科跨界状态下的学习。所以,语文日常学习获得的方法和能力本身就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必然支撑。

以学校“都江堰行走课堂”系列课程中“安澜索桥研究”的项目学习为例,我们引导学生尝试围绕一个研究对象从文理科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借助平板电脑中的MindMaster或类似软件,边讨论边形成学习方案的思维导图,在主要活动环节体现学科跨界,积极探索文理科的跨界与融合路径。

(一)安澜索桥历史考

在行前课上,学生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安澜索桥的历史资料,了解安澜索桥的含义、别称、传说及历史变迁。通过对该桥众多名称的比较分析,发现取名可有不同角度:寓意角度(安澜桥:安渡狂澜)、地理位置(珠浦桥:与宝瓶口、玉垒山等配合)、建筑材料(笮桥、绳桥、竹桥、竹藤桥等)、传说故事(夫妻桥、何公何母桥)。

有学生通过查阅《四川通志》《灌县志》等史书,了解了该桥的历史:“编竹绳以跨江,横阔一丈,离水面五丈……”“桥在县西二里……旧有索桥,即珠浦桥也,久废……嘉庆八年,仿旧置建立……”还有学生查阅资料发现,它是与赵州桥、卢沟桥等齐名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自豪感和好奇心更加强烈。

(二)安澜索桥诗文赏

学生或登录都江堰数字图书馆,或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行云长歌——名人眼里的都江堰》《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古城遗韵:灌县古城的如烟往事》等图书,了解自古以来文章大家和本地作家书写安澜索桥的篇章或文字,进而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在安澜索桥畔开展以“日落苍龙见水中”为主题的诗文现场赏读活动。

从杜甫的《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到独孤及的《笮桥赞》,从苏轼的《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到范成大的《吴船录》和《戏题索桥》,学生的赏读让安澜索桥随着唐宋诗文的韵律一起荡漾。也有学生诵读了现代名家写的安澜索桥的文章,有老舍的《青蓉略记》、巴金的《索桥的故事》、余秋雨的《都江堰》。

(三)安澜索桥我测量

测量安澜索桥长度是各小组最感兴趣的活动。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步测法。先测出自己一步的距离,然后在桥上边走边数自己走的步数。每个小组至少收集三个数据,取平均数。

方案二:木板宽度法。用卷尺测出桥上一个木板的宽度和木板的间隔距离,再加以计算。通过数次测量取平均数,提高测算准确性,将方差控制在10以下。

方案三:相似三角形法。学生先测出自己的身高(齐眉处),再测出眉毛顶部与对面桥头的夹角,画一个同样角度的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测量出桥长。考虑到桥身有一定的幅度,为减少误差,后借助河中的两个桥墩将桥身分为三段测量,最后相加。

【注:以上活动均遴选自学生创意,方案一、二由部分小组分工参与,方案三由该项目所有小组参与。】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既受到了诗文的熏陶,又深入了解了本土历史文化,更将数学、统计学知识加以实际运用。总结得失经验,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提前统筹安排、整体协调的重要性,在反思中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活动总结会上,学生还借助爱剪辑、剪映、iMovie等工具,编辑活动过程记录,在学校数字公示栏上循环播放。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文理科交叉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更加突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工具性应用价值,进一步拓宽了学科应用领域,而且更有效地跨越了学科鸿沟,让文化探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在跨界中实现变革和超越。

三、劳动实践的跨界学习,在活动中历练基本生活技能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但在现实中,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往往滞后。所以,劳动课程可尝试与语文活动整合,通过跨学科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练技能、长本领。借助数字平台,还可把单纯的劳动技能训练拓展成互动性、综合性、宣传性兼备的跨学科活动,这也符合新课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要求。

以一节学生居家学厨艺做美食的劳动课为例。教师借力数字平台,依托在线学情统计结果(如图1),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制作分享图文作品,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劳动课与语文课的跨界学习。

研究目的:学习一道家常菜制作技能,了解川菜文化常识;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结合近期传统节日,增强对亲情、成长或文化的感悟。

准备工作:观摩学习家长烹饪过程;准备食材及用具。

注意事项:气、电、刀具使用安全;避免热锅溅油风险。

活动方案见表2。

在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中,劳动素养训练是主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其学习、拓展的基础和支撑,因为这样的劳动课不只是简单的技能传授和手艺训练,更是家庭情感的沟通平台、成长历练的实践平台和传统文化的推广平台,学生的收获远超厨艺本身。

四、跨学科学习再思考,在审视中探寻跨界的真正价值

在跨学科学习初始探索中,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数字平台和日常生活情境,教师能够较好地解决选题研究、情境营造、资料检索、活动分工、过程反馈等问题。上述活动的开展难免会有些仓促,但所引发的思考将有助于该学习任务群后续的探索和完善,也利于让跨学科学习真正成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策略。

(一)保持鲜明学科特色,避免一锅粥乱炖

跨学科学习追求的是学科综合,是各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代表不要学科,所以要在活动中依然保持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劳动等学科特色,切忌一厢情愿凭感觉设计,有时想当然的一些活动可能演变和退回到单纯的学科活动。笔者在实践学校“都江堰行走课堂”系列课程的个别项目学习中,就出现过看似跨学科学习,实则仍是数学学习的情况,整个活动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测量古城楼的高度。在活动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特色体现不明,其本质上是数学的实践活动。

(二)注重学科关联,围绕“跨”字做好文章

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此到彼,从语文任务跨到数学任务,从历史活动跨到生活实践,它是在统一活动目的的统领下进行整体的活动架构与学习设计。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有具体的学习目的和实现路径,而不是简单的拼凑与组合。所以,跨学科学习的构思和设计,尤其要注重不同学科在知识板块、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上的内在联系,着重围绕“跨”字思考,对“跨”的方向、策略、侧重点等都有明确意识和清晰思路,真正做到为“需”而“跨”,在“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思维的培养,不为追求形式,不为“跨”而“跨”。

(三)从知识出发,用方法落脚,以思维为目的

跨学科学习的重点是方法的探寻和实践,是基于问题的解决,是策略方案的探求与研究。这既有教师基于自身认知而提供的指导,还有现代信息技术给予的支持,更有学生从自身思考出发获得的创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鼓励学生脑洞大开、追求创新。创新,除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外,更需要有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

其实,跨学科学习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次使用“跨学科”这一术语:阐释课程理念时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阐释已从概念提出发展到实施策略,成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各学段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也为教师的一线教学实践提出更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数字平台的引入,起到了跨学科学习的桥梁作用,让跨越变得更简单,让变革更具实操性和可行性。

注:本文系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化教育援助的实践研究”(2021JDR03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唐霖勇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铭倩系成都市棕北中学教师;陈中根系成都七中数学教研组长;梁叶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索桥安澜跨学科
我想去海滩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家乡的九峰索桥
某人行玻璃索桥静动载试验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鼓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