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贞
“提质减负”是所有实施智慧课堂项目学校的愿望和初衷。为此,挑选优质师资、宣传推广、专家指导、绩效支持、厂家支持等组合拳,成为学校推行智慧课堂的常规动作。然而,付出这些努力之后,大多数实施智慧课堂项目的学校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基本停留在试点状态,能够全学科、常态化开展智慧课堂的学校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参与教师的热情随着时间迅速消退,新鲜感过后缺乏常态化使用的动力。大家普遍感到,智慧课堂并不智慧,没有为师生带来实惠。
一、智慧课堂不智慧的原因探析
智慧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笔者认为,问题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教育者智慧的缺位使智慧课堂内涵先天不足
从数字化教学的范畴来看,国内研究者对智慧课堂内涵的理解分为两类。一是让学习者产生智慧,即通过引入技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让其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1]。二是指学习环境的智能化,即借助智能学习终端、智慧教学系统、大数据技术等创设一个智慧学习环境,为教师的教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支撑,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认知工具、丰富资源及个性化服务。我们称前者为学习者智慧,后者为工具智慧,前者是后者的目标与追求,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基础环境与工具。
上述对智慧课堂内涵的理解缺乏一个举足轻重的智慧主体,那就是教育者智慧。所谓教育者智慧,就是教师在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变革与创新能力。好的智慧课堂应该能够促进教师的教育智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可能性和平台,即教师能够在智慧课堂的实施中增长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专业成长是教师实施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的推手和动力。如果智慧课堂的实施不能增长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不能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无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就会缺乏实施的动力。
(二)对教学系统设计理念的忽视是智慧难以生成的重要因素
智慧课堂教学系统是智慧课堂的主要实现工具,是工具智慧的主要载体。对于智慧课堂的实施,不少专家持有这样的观点: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只是工具手段,使用哪种系统都差不多,系统并非智慧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关键是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采用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智慧课堂才能得以成功实施。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好的系统必然基于先进的理念,只有基于先进理念开发的系统,才能为教育者智慧、学习者智慧的产生提供有力的工具。只让教师学习先进的理念,而没有与其先进理念相匹配的教学工具,也不会产生良好效果。对教师而言,在认同理念到真正付诸实践之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系统。使用优秀的系统,会倒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理念。
要实现通过工具智慧促进教育者智慧,前提是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开发能够很好地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理念陈旧。大多以课堂教学管理为开发依据,主要功能为备课、点名、抢答、实时反馈、交作业等。这些是对传统讲授式课堂功能的强化,而传统讲授式课堂“最好”的搭配是课件和威权式教学,一般不需要系统,即使使用系统,新鲜感过后,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二是缺乏课程意识。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好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应该以课程为教学基本组织单位。但目前很少见到以课程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单位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大部分是以具体课程的节为组织单位,缺乏把节联结成章,把章联结成专题,把专题联结成系统化课程的设计。三是缺乏技术支持认知的设计。开发企业大多以自身擅长的技术为卖点,过分夸大甚至炫耀技术的作用,没有进行利用技术激发教师智慧生成的深度设计,智慧课堂变成了“为技术而技术”的无效教学,造成只见技术不见人、技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局面。
二、学校选择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原则
学习者智慧、教育者智慧、工具智慧是课堂智慧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学习者智慧是最终目标,教育者智慧是动力因素,工具智慧是学习者智慧产生的土壤。那么,如何才能选到一个优秀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在工具智慧的基础上,产生学习者智慧和教育者智慧呢?笔者认为,学校可依据以下原则做出选择。
(一)建构性原则
所谓建构性原则,指的是系统的设计理念必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念进行设计。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2],系统的设计要有利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方便的资源分享途径。对建构性学习来说,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而系统提供的资源分享方式要丰富而且容易使用,对不同格式、不同存储方式的资源要广泛兼容。系统分享资源的工具必须丰富且高效,以便教育者进行专题教学资源的分享。二是友好的交流通道,建构主义倡导协作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而,交流与协作对意义的产生非常重要,智慧系统提供的交流工具必须友好,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者也可以快速方便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二)课程化原则
课程化原则要求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必须是课程管理系统,以课程为教与学的基本单位。设计者必须有课程意识,允许教师自己建立课程,为每个课程分配独立的空间,并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工具与资源推送工具,满足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需要。
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专题,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由各个独立的专题构成,系列的专题组成课程。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每个专题对应着常规课程的节或章。教师利用系统开设自己的课程,每节课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就成了自己课程的一部分。随着课堂的常态化开展,这些基于常规课程校本化的、在实践中自然生长的、凝结师生共同智慧的课,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课程。
这个网络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结晶。它应该是可以重复学习的,即学生利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二次学习及深度学习。它也是可分享的,经所创建教师的授权,其他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使用,教师还可以将其修改后供下一届学生学习相同内容时使用。它还是可生长的,教师可以随时更新课程中的内容,并便利地把网络上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有选择性地引入课程中。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应通过网络课程将备课和上课有机整合,备课和上课是同一个学习场景,而不是备课一个界面,上课是另一个界面,人为地将教与学分离。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系统允许教师有一定的自由度。具体而言,它意味着教师用系统进行备课和上课的流程不是固化封闭的,而是自由开放的;教师所用的认知工具不是系统指定的,而是教师自己选择的。如果系统的使用流程和工具缺乏灵活性,系统会封闭和固化。封闭系统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教师容易上手,带来的弊端却很大,因为它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当教师想依照自己的理念自主设计教与学的流程,自主选择符合要求的认知工具时,系统无法配合,也就无法给教师提供创新、创造的空间,无法为教育者智慧的产生提供舞台。
(四)兼容性原则
兼容性原则指的是学习终端必须具有高度的硬件兼容性,可以支持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不能仅支持软件厂家指定的硬件产品。高兼容性才有广泛的使用场景适应性。兼容台式电脑,意味着学校可以用电脑室进行智慧课堂的实践,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这可以大大降低费用和使用门槛。兼容平板电脑和手机,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家中自有设备品牌和配置情况自带设备来上课。建议教学系统提供两种终端的登录方式:一是浏览器方式登录,通过常用的浏览器就可以登录系统,实现最大可能的兼容;二是App方式,提供App终端可以满足移动设备快速登录学习的要求。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 App是目前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必备工具。
(五)认知工具化原则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3]。认知工具是学生用于学习的辅助工具,是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认知工具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化。有些系统只提供点名、发帖、抢答、交作业几个功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的需要。认知工具是否丰富和科学,决定了软件系统的可用程度。认知工具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要求,一般来说,需要有教学资源工具、教学活动工具、网络课程管理工具。一个优秀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必须提供的认知工具见表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认知工具的智能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满足自动批改、资源智能推送的认知工具更便于学生学习。
可见,一个好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能引导智慧课堂成功实施,建构性、 课程化、开放性、兼容性、认知工具化是选择一个优秀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依据。充分体现这五大原则的系统,不仅能够成功地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实施,还能激发学习者智慧、教育者智慧、工具智慧协同产生。
三、智慧课堂智慧生成的模型与路径
综上,建构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为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开发提供基本理念,课程化原则、兼容性原则、认知工具化原则为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开发提供软件系统的表现形式。这五个原则共同形成了工具智慧的内核,是工具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深度实践的基础上,工具智慧凭借自身的理念及服从于理念的软件形式,助力教育者智慧的产生,为其提供先进的理念及实践理念的平台,最终产生了学习者智慧。工具智慧是这一切的起点,它为教育者智慧和学习者智慧的产生提供了支持性的、决定性的环境。
(一)智慧课堂智慧生成的模型
基于三种智慧的协同作用及智慧产生的关键因素分析,笔者建构了智慧课堂智慧生成的模型(如图1)。建构性是智慧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主动性及建构性是智慧课堂的核心,决定了学习者智慧产出的质量;建构性又决定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才能促使意义的形成,而系统的开放性,又使教师创新的教育思维能够实施,系统开放自由的程度决定了教育者智慧的发挥程度;课程化、认知工具化、兼容性是根植于建构性与开放性理念之上的软件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工具智慧的内涵及外在。
(二)智慧课堂智慧生成的设计与实践路径
工具智慧是智慧课堂的基础,设计出一个优秀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要从建构性出发,系统要体现开放性,能激发学习者智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动力,生成教育者智慧,外化为课程化、认知工具化、兼容性。在图1的模型中,智慧课堂教学系统设计遵循由内而外的设计路径。从模型看,确立正确的理念是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开发的关键。理念必须符合当代教学的潮流,而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以建构主义作为基础理念。为此,开发者要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认识到学习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而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意义是学生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知识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观还特别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课前做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在开发目的上,要满足教师构建学习环境的需要,是学习环境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助手;在教与学方式上,要满足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需要,而不仅满足于听讲;在工具功能上,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帮助教师管理和控制学生,不能变成传统讲授式课堂的搬家;在学习行为管理上,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促进者,而不简单是学生学习状态的统计员和批评者。具有智慧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带来的是教与学方式的彻底变革。
学校的实践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却是由外到内的,首先要确保选择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符合建构性、课程化、开放性、兼容性、认知工具化这五个原则,即具有工具智慧。其次,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对工具智慧逐渐加深认识,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引导教育者智慧、学习者智慧的产生。
综上,智慧课堂智慧的生成需要三种智慧协同作用,缺一不可。三者之间有清晰的生成路径,工具智慧促发了教育者智慧,教育者智慧与学习者智慧协同作用,实现了师生实践共同体的联结与成长。因而,第一,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要遵循五大原则,在五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智慧课堂智慧产生模型,由内向外地开发出具有工具智慧的系统。第二,鉴于工具智慧的基础作用,学校在选择系统的时候,要了解系统的设计理念,如果是传统的以控制学生、实现大量知识传递为目的的平台,是不符合智慧课堂的要求的,应该不予选用。第三,实践共同体的实施路径。智慧的产生需要实践的参与者,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发挥彼此特别是教师的智慧。实施初期,教师会出现对教学系统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建构主义教学跟传统客观主义教学的差异造成的,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会从不适应向适应转变。一旦转变发生,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策略、工具就会根植于教师脑海里,教师将与系统的智慧达成统一。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3]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