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排
“一家人相聚开心就好,一家人团圆笑着就好,一家人过年热热闹闹就好。”这是婆婆的口头禅。
每到新春佳节,亲友相聚,总有浓浓的喜庆味。一过年,一大波欢乐的春晚节目涌来,但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我家举办了十二届的家庭春晚。
时钟倒拨到1995年,大侄女八九岁,小侄女六七岁,儿子两岁多了。因公公去世早,每到春节,回桃江马迹塘婆家陪婆婆几天,是我们子女辈铁定不变的安排。
那年,婆婆突然提出,以后视孙子们家庭春晚的演出情况发奖励,奖励就是压岁钱。此话一出,小的们便作古正经准备。大年三十的下午,大人们忙着准备年饭,张灯结彩贴对联,小孩子们由大侄女牵头,一起讨论。还没上幼儿园的儿子也跟着屁颠屁颠地准备自己的节目。节目安排在中央台的春晚开始之前,从六点半开始,到七点半左右结束。
节目内容由孩子们自定,没有限制,只要有想法就可以上,除了一二三等奖,只要上场表演了也有奖。面对奶奶的重金奖励,小家伙们争先恐后,一个个轮番上场。大侄女声情并茂的朗诵和小侄女自编自唱的歌舞表演都得了奶奶的重奖,猴急的儿子不甘示弱,铿锵有力地唱着“猴哥,猴哥”(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一边双手舞着“金箍棒”——用奶奶的吹火筒做的。他人还没有吹火筒高,却使得有模有样,不过吹火筒几次脱手,差点把电视机都打烂了。一家人都笑翻了,而他还一本正经地坚持唱了下去,一点也不怯场。
这样热热闹闹地进行了两三年,小鬼们提出,大人也要参加,还说,电视里的春晚节目也是大人小孩都表演的。大人们正要推脱之时,婆婆发话了:“我同意,从今年起,以家庭为单位人人都要表演节目。”
于是,小家伙们演完了,又拖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唱歌。儿子在他大姐姐的怂恿下,加上有奶奶的宠爱加持,于是提出来:“奶奶也应该参加。”这可是“将”奶奶的“军”了。
婆婆搂着最爱的孙子慢悠悠地推辞着:“奶奶人老了,喉咙干了唱不出了,不比当年了哟。”
“当年怎么了?当年是不是会唱《刘海砍樵》?”大侄女一下子接上话,“姑姑说过,爷爷奶奶年轻时就是一曲‘刘海牵的线,一台戏做的月老。”
“欢迎奶奶来一个!欢迎奶奶来一个!”几个小家伙又是拍手,又是欢呼。
“好吧,奶奶也不例外,唱一个让大家开开心。”
孩子们居然把奶奶请出了山。我也很好奇,第一次听说婆婆会唱戏。
大侄女报幕:“最后一个压轴节目,有请奶奶表演花鼓戏《刘海砍樵》经典片段。请姑姑配合男声。”
婆婆把满头银发抿了抿,又把衣襟扯了扯,“哼、哼”地清了两下嗓子,不急不慢地站了起来。“好有范,好有型!”两个小姑娘称赞着奶奶。
婆婆和小姑唱起《刘海砍樵》,儿子和他姑父竟然一起配合地扭起了秧歌。婆婆唱得干净利索,字正腔圆,一曲下来,气不喘,声不颤,一点也听不出是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唱的。
儿子一个劲地喊:“奶奶唱得好不好?”“好!”“奶奶唱得妙不妙?”“妙!”“奶奶再唱一个,要不要?”“要!要!要!”大家热烈地鼓掌,儿子的手掌都拍红了。
拗不过小孙子,婆婆又唱了一曲花鼓戏经典唱段《刘大娘我笑呵呵》。虽是清唱,也唱出了韵味,唱出了气氛,唱得全家都好开心,连邻居们也在窗外看热闹,还鼓掌叫好。
后来几年,在春节前几天,左邻右舍的老街坊们就向婆婆打听:“满翁妈,你家的孙子孙女们几时回来过年?我家孙子回来过年时也到你家来参加节目。”
于是,家庭春晚扩大到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之间,节目水平一届高过一届。从儿子读一年级起还开始了小作文比赛,让孩子们朗诵自己写的春节活动作文。直到儿子读高中时外出培训,我家才停止了家庭春晚的活动。
如今,又看着第四代在牙牙学语地长大,大侄女的小孩都是小学生了。一家人坐在婆婆身边,姐弟三人聊到当年的表演对自己成长的益处,笑哈哈地互揭当年的憨态和可爱。
简单的表演,却饱含了亲情、幸福和喜庆,能将这些滋味调和得融融洽洽、和和美美,便是一家子的乐事。
插图/陈自罡 编辑/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