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楠
摘要:“融合发展新时代,电视新闻新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基层电视新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对电视新闻编辑进行提升和创新,是新时代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基层电视新闻;电视编辑;技术艺术
电视新闻是电视业态的主要类型和信息传播形式,在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大背景下,基层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编辑手法也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应从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转型和创新,才能制作出符合融媒体环境背景的电视新闻。本文尝试从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意义、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创新、基层电视新闻编辑艺术探究三个方面,对当前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技巧的运用和艺术性的提升提出粗浅见解。
一、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技巧的意义
(一)宏观层面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从宏观层面而言,是电视新闻“本身”的重要支持、技术保障和主要环节。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和技巧,不仅能够丰富电视新闻内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更能够强化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从而为电视新闻业整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微观层面
电视新闻,无论从自身的特点而言,还是大众的认知来看,都具有正式、严谨、客观等特点和意味。当“严肃性”等“感觉”多一些的时候,必然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可看性、趣味性或许会少一分。因此,要更加注重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大胆认真从主题、颜色、构图、画外音、新媒体手段、大数据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编排,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和吸引力。[1]
(三)融媒体背景下的意义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电视新闻在此环境背景下若想求得较好的生存发展之路,就要高度重视电视编辑技术技巧的重要性。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创新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手段,以及如何将这些“融”起来,提升基层电视新闻的质量,是探讨此话题的深刻意义。
二、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创新
(一)深化新闻主题,精心选取镜头
众所周知,新闻的本质特征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灵魂是新闻主题,而新闻事实就是新闻主题的源泉,它是在对新闻事实分析、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按照逻辑关系,新闻事实在先,然后在其中提炼出新闻主题。纵观现如今基层电视新闻,大部分新闻主题会在新闻素材中直接体现出来,此类新闻事实,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比较容易找到和进行深化主题,然而部分新闻主题并不明显,它隐含在新闻事实和素材之中,此时就需要配合画外音等方式来烘托、渲染和深化,此种情况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从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中去寻找、判断、提炼和运用。作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新闻主题的重要性,更要对新闻事实、新闻题材具备一定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可以准确把握新闻主题,并熟练运用画面素材来展现主题和深化主题。电视新闻是通过一组组新闻素材来编排的,如何利用新闻素材,深化新闻主题,是电视新闻编辑技术技巧的关键性问题。这就涉及“内核”因素:镜头画面。可以说,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整体造型的核心要素,是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在选取镜头画面的时候,要遵循受众规律,仔细选取清晰度高、画面构图好、不同景别的全景、远景、近景、特写、摇镜头、推镜头、同期声等镜头画面来进行编排。传统的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受记者思维、拍摄手法、机器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限制,镜头语言景别大多为中景与特写,也就是使用“直白”的镜头语言来呈现新闻内容,多了一些“写实和刻板”,少了一些“艺术和动感”。在新媒体、融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视角更具开阔性、机器设备更加数字化、剪辑软件和应用模板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就要充分灵活运用长镜头、航拍、大数据模板等多种方式进行编辑画面,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制作疫情防控相关新闻的时候,电视编辑可以利用远景、全景、展现疫情防控卡口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对过往车辆严格扫码、测温、检查等场景;利用航拍展现整体场景、过往排队车辆之多,所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利用“睫毛挂霜”“跺脚搓手”等特写来展现工作人员的艰辛和辛苦;利用大数据模板展现参加疫情防控战“疫”人数、完成疫苗接种任务等情况。如果尝试以此种模式,也就是多种手段融合的方式制作一条新闻,或许会大大提升新闻的质量、关注度与可看性。在此,笔者想多赘述几句关于画外音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电视播音员的形象与配音质量依然是整个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根据新闻的类型和内容,恰如其分地选择“男播”还是“女播”,播音员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稿件,选择不同的出镜服装、播音方式、不同的播音技巧,以此来达到“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新闻形式
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及“快餐文化”的兴起,电视新闻的画面质感,也就是“吸引力”程度高低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基层电视新闻来说,如果依然按照传统手段编辑制作新闻,那么新闻“可看性”程度会大幅降低,受众会感觉到画面质感、表现形式不够吸引眼球,冲击力较弱,与时代脱轨。新闻编辑“华丽转身”立即就到新媒体平台去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航拍、大数据动态模板、画面特效等新媒体手段丰富电视新闻内容、提升新闻吸引力、活化电视新闻形式,做出来的新闻才会好看、有温度、有感觉,自然就会吸引更多受众“前来观看”。例如,黑龙江某县融媒体中心采集制作备耕春耕新闻《清雪扣棚早行动 催芽车间忙检修》时,除了利用传统的固定镜头、特写、同期声之外,还充分利用航拍、大数据模板等新媒体手段展现农民如何依据实际抢前抓早、开始热火朝天的春耕生产准备工作的场面,做出来的新闻让人觉得真实、动感、好看。事实充分证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融合手段,最终呈现出来的新闻成片的真实性、可看性、吸引度都比较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电视新闻信息内容。全媒体时代,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机,但是如果让一个人离开手机一天时间,恐怕就要坐立难安了。基层电视新闻若想在此种情况下“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就要深刻认识时代形势,才能更好谋划生存发展路径。基层电视新闻不仅要在传统的电视端发布传播,更要及时上传手机APP客户端、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此来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浏览量和点击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时,可以上传一期完整新闻,这是一种基本的业态形式;如果要将其中部分新闻单独上传,那么就要根据新媒体平台:短、快、小、精等特点重新有效剪辑编排新闻素材,制作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再上传,如果按照电视端新闻的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发布,那么“效果曲线”大概会朝下方向走了,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受众的“耐心”是有限的,一定要认清这个现实情况,掌握创作规律进行制作播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收视收看效果。
(三)开设相关专栏,创新角标形式
电视新闻专栏是归集主要新闻信息、让新闻成系统化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栏目按表现内容可分为新闻信息专栏、社会教育类栏目(社会政治类、文化教育类、经济类、科技类)、娱乐类栏目(也称文艺类,包括欣赏性、综合性、竞赛性栏目)。客观而言,在基层,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电视栏目的种类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很丰富,所以电视新闻的专栏就成为丰富基层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在基层,如何创办优质的电视新闻专栏,落实到具体事实操作,就是要根据不同时间节点、重点报道事件、重大主题、区域范围内重点工作开设相关专栏。例如,汤原县融媒体中心在近两年内,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在电视端《汤原新闻》中相继开设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开启新发展阶段汤原新局面》《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老党员讲故事》《强化教育整顿 打造政法铁军》《疫情防控 汤原在行动》《烛光颂》《以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圆梦小康》《历史不会忘记》《巾帼风采》《“创建文明城市”在行动》等电视新闻专栏,并将相关内容放置在这些专栏进行播发,不仅丰富了专栏内容,更进一步将新闻内容系统化,提升了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视新闻专栏角标的设计,是专栏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笔。传统媒体下的电视新闻专栏角标,大多为静态,不能用好坏来评判,只能说这是特定时代,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果。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若想让基层新闻专栏“有层次、上档次”,一定要把握全媒体时代特点、受众收视规律及对画面质感美感的要求、设备机器不断优化等,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制作专栏角标,要体现动态、简洁、美观,便于受众观看。
三、基层电视新闻编辑艺术探究
(一)遵循排版规律 交错有序编排
“电视艺术”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它是电视这种技术载体、传播方式、表现形式派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既然将“电视”和“艺术”两个词语搭配在一起,那就证明电视节目的存在,不只是技术层面,更有艺术内涵。电视新闻,虽然更具有“硬性”的味道,但是也有其“艺术感”的存在。融媒体时代,基层电视新闻在艺术方面若要有所突破,先要创新排版形式,但是在“创新”之前,要遵循必要的制作规律,这是高楼大厦最重要的“地基”。要根据新闻内容,按照规律有序进行长短交错编排,好比音律一样,高低起伏并非代表没有规律,恰恰是“高山流水、平地洼渠”互相配合,才是“规律中的规律”,有序合理地编排画面,正如美妙的音乐一样,让人听起来、看起来是舒服的。从时间上看,同一条新闻中,要避免长镜头、短镜头过于集中编排;从整体上来看,一期完整新闻,要避免长篇新闻和短篇新闻过于集中编排;从内容上来讲,要避免有矛盾和冲突的新闻信息“前后挨着”编排;时政、民生、访谈等不同内容的新闻,要按照先时政、后民生、再访谈的顺序进行编排。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如何创新,这些常规的“必要动作”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创新”二字也是我们应当永远追求的境界。在电视新闻编排艺术创新方面,创新方式有二:一方面,在新闻前后的“小片”和字幕上进行创新,“小片”可以做得更“新媒体”,字幕可以做得“更动态”;另一方面,在电视新闻画面的选择上,可以更“艺术”一些。例如,如今央视许多会议类新闻,尤其中景镜头,不再是原来的“卡”到位,而是前面略有几人当作前景,以此来突出后面的主题人物,如此处理出来的画面艺术美感很好。
(二)创新新闻语言 优化细节处理
一方面,要提高新闻标题的撰写水平。快餐文化时代,许多受众都为“标题党”,因此电视新闻的标题要高度凝练、吸引眼球。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具备“传统新闻”的语言功底、“新媒体新闻”的语言素质、综合起来进行新闻标题的撰写。比较成功的案例:湖南卫视某一期《晚间新闻》中,制作了一组如下标题:“锄禾日当午,军民鱼水情”以及“姐姐离不开妹妹,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上述标题不仅满足电视新闻标题的撰写要求,还应用了趣味性语言,可以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2];另一方面,“细节决定成败”。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名言:“我费尽千辛万苦,为自己的项链选择珍珠。”此言,意在说明细节的重要意义。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时效性、真实性,更加追求观赏性、艺术性和参与性,换句话说,就是“眼光和品位更高了”。对于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要积极优化细节的艺术处理,打造精品和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以达到受众的满意。要明确新闻整体节奏脉络的艺术性细节,对新闻内容要有整体把握,节奏要有序、和谐、张弛有度,对于每一个画面都要经过仔细筛选,方可使用。同时,要重视特写细节镜头的运用,特写镜头是最能体现细节的镜头景别,要通过准确、无误利用特写镜头来展现新闻细节。但是,要避免“特写即细节”的误区,要根据整体的现场环境,来决定如何使用特写镜头展现新闻细节,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中的特写与专题片的特写不同,专题片中的眼神、手等特写是展现细节最好的载体,电视新闻中的特写不可如此,要掌握尺度将机位“卡”到适合电视新闻的特写位置,这样的特写画面镜头是符合新闻体裁的,才能与新闻中其他画面“搭调”而不突兀。
(三)强化后期制作 运用特效手段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深入探讨的是,融媒体时代,基层后期制作要达到何种境界,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具备团队意识,有言道:积合力以制造胜,汇众智而成功。将团队意识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参与前期策划等工作,与策划人员和采访记者等工作人员沟通到位,互相交流思想和想法;其次,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在开展编辑工作时,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规范性及标准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讲政治”,严禁使用违规的图像、声音、图片等内容;最后,基层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要从思维、理念、心理上大力突破固有模式,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还要努力融合传统媒体手段和新媒体手段,如此才能制作出更有视觉冲击力的基层电视新闻作品。
四、结语
融媒时代新变革,电视新闻新格局。面对激烈的竞争,基层电视新闻亟待创新发展,才能在新媒体大潮中勇立潮头。团队精神、新媒加入、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发力,才会打造出主题鲜明、内容深刻、表现力强,符合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为传统电视新闻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振杰.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79-80.
[2] 白木仁.电视新闻的语言及编辑艺术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