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周 余秀才
“Practical Map” and “Theoretical Pedigre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omment on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by Prof. ZhangKun
Wang Jizhou Yu Xiucai
Abstract: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hange, media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bounda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reshap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rethink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Professor Zhang Kuns new book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s very timely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book constructs the “practical map” and “theoretical pedigre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n theori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uch as essence theory, mission theory, subject theory, object theory, reform theory and culture theory. In addition, the books highlights and features are high standing, far-reaching, double connection and personal thinking. The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it has a sense of massiness and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Need of the times; Significant; Personal thoughts
作者简介:王继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余秀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文章引用:王继周,余秀才.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地图”与“理论谱系”——评张昆教授新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J].中国新闻评论, 2022,3(2):82-86.
https://doi.org/10.35534/cnr.0302008
摘 要:百余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迭代的加剧,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涵与边界不断被重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思新闻传播教育尤为迫切。如是语境下,张昆教授新 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十分及时,且意义重大。该书通过新闻传播教育之本质论、使命论、 主体论、对象论、改革论、文化论等“十论”,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地图”与“理论谱系”。此外,站位高立意远、双重勾连、切身之思是该书的亮点与特色,建基于此的《新闻传播教育 导论》多了一份厚重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时代之需;站位高、立意远;切身之思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呼应大变革时代之需
在 2021 年 9 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 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b 历史性地看,从 1918 年 10 月至今,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逾百年历程,彼时,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徐宝璜、黄远生等先贤办报之余,纷纷走向讲台,亲授采、写、编、评等新闻实务技能和理论知识。百 余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媒体转型的加剧,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介技术的风起云涌,新 闻传播教育的内涵与边界不断被重塑。新闻传播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培养人?如何培 养人?等成为一道亟须探索的时代课题。
张昆教授新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全书近 40 万言,体例完备、论述精当、思想深刻,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有力探索。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在该书序言(P3-4)中称:《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是基于新闻传播教育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思考,其内在的知识逻辑十分严谨,研究思路清晰,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专著,填补了国内高等教育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空白。进而言之,《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立足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实际,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地图”与“理论谱系”。如是语境下,张昆教授新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不仅十分及时,而且意义重大。
二、“十论”新闻传播教育
通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该书既论析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使命等基础理论话题,又系统关照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现实状况、面临困境以及可能出路的深层社会逻辑。同时,巧妙勾连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之维。该书通过“十论”新闻传播教育系统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地图”与“理论谱系”。
1. 新闻传播教育之本质论。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是关于新闻传播教育本质规定性的言说与描述,是关乎新闻传播教育认识与实践的基础性问题。该书开篇便直面该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新闻传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交往实践。这一观点不是就新闻传播教育谈新闻传播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高度洞察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当下,新闻传播教育不断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介技术形塑,技术悄无声息地成为思考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热门路径。然而,该书在这般“技术热” 之外理性思考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这对于重新理解和定位新闻传播教育至关重要。
2. 新闻传播教育之使命论。正如该书所论,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决定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在论析新闻传播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具有三重使命:“继续致力于职业 新闻人的培养”“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致力于提升普通公民的媒介素养”(P15)。该书还从专业融合、产学结合等六个具体层面提出履行新闻传播教育使命的切实路径。
3. 新闻传播教育之主体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是谁?厘清该问题对于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显然,教师不唯独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单一主体。依据该书观点,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复数有机体,因此,作者将新闻教育家、院长(主任)、教师看作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
具体而言,新闻教育家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宏观主体——“新闻教育家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主持者、组织者,也是赋予新闻传播教育灵魂的人物。一个好的新闻传播院系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新闻传播教育家在支撑。”(P34)。院长(主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中观主体——“现代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运作,关键在于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P38)。师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微观主体——“要办好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P67)。
4. 新闻传播教育之对象论。教育与学生天然地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学生事务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对象。该书认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在建构学生合理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前提下,应重视学生灵魂的熔铸和精神引领,因此,为新闻传播院系的莘莘学子熔铸专业之魂,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乃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如果说新闻传播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强调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面向,而该书如是观点则丰富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形而上意涵。
5. 新闻传播教育之依托论。新闻传播教育依托什么而展开?在实践层面,课程、教材、技术手段等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依托。可以说,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课程和教材是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根本依托。该书在梳理中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教材源流与认识误区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性与专业性”“管与放”“统与分”“编与创”“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是教材建设中要处理的五对关系。
6. 新闻传播教育之改革论。社会处于不断变革中,行业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当下,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深入以及 5G、云计算、智能媒体的深度演进,如何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是关乎新闻传播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那么,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指向何处呢?该书明确提出:原有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及院系组织结构都面临改革的压力,同时,要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这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
7. 新闻传播教育之管理论。从微观层面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生在院系单元内,作为一个集体,如何对之实施有效管理至关重要。该书认为,管理者的目标导向、管理原则、管理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传播院系的运行状态及绩效,决定新闻传播院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基于此,该书提出了院系管理中的“五大原则”和“十大关系”。
8. 新闻传播教育之文化论。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还具有熏陶人、感染人的社会功能。该书认为,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相较于校园文化,院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更加直接,是专业人才养成的“培养基”。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尤其是院系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9. 新闻传播教育之实践论。新闻传播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性也构成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专业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有力支点。该书通过考察实践教育的内涵、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大实践”观。按照该书的观点,所谓“大实践”观就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为目的,统合理论概念、哲思批判与技术技能的实践教育观念。
10. 新闻传播教育之研究论。该书指出,“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P169)”作者认为,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教育者研究、学生事务研究、教学组织研究、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等七个维度构成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空间。
三、从“双重勾连”到“切身之思”:《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亮点
掩卷而思,《新闻传播教育导论》还呈现出这样的特色与亮点。
第一,站位 、立意远。该书不仅仅是就新闻传播教育谈新闻传播教育,还以《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为依据,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的高度系统阐述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地图”和“理论谱系”。该书建构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问题域,同时,为推动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提供了智慧支持。
第二,双重勾连。双重勾连是《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一大亮点,所谓双重勾连,就是在论述中该书注重“中外勾连”和“古今勾连”。该书在阐明实践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地位时, 在考察欧美新闻传播教育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状况后得出“实践性、应用性是新闻传播专业与生俱来的特质”。是谓“中外勾连”。“古今勾连”不仅注重从世界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历史的维度洞察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而且还注重调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资源。譬如,作者在论述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战略思维时,以毛泽东对诸葛亮《隆中对》的评点为论据,进而指出“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在院系这个层面,其立足全局与长远的战略思考,也应该学习毛泽东的大局观”(P53)。这大大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
第三,切身之思。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与变迁中,张昆教授具有多重身份与角色,正如他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后记中自述:1984 年 7 月,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参与新闻系筹建,迄今有 37 年。其间,经历了从普通教师到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岗位的变化; 从珞珈山到喻家山,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到华中科技大学,在教学及院系管理岗位上工作了 30 多年。此外,他还扮演国务院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与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等一系列社会角色。因此,张昆教授不仅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更是推动者与改变者。建基于此的《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多了一份厚重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