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当战地记者的日子

2022-04-29 00:44任志伊
老年人 2022年4期
关键词:边防战士战地记者边防

任志伊

每当我翻开珍藏的剪报本,总要深情地看看60年前写的第一篇报道《无畏的战士》。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剪报已经发黄,字迹也变得模糊,但我却特别珍爱它。因为它是我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起点,凝聚着我的心血,浓缩着我的向往和追求。

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潮中,16岁的我从长沙市长郡中学报名参军,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学校学习。从军校结业后,我一直在学校和机关工作。当了六七年兵,却不曾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

1958年初,我满怀激情,响应党中央“干部下放锻炼”的号召,下放到甘肃南部某部8连当战士。8连是一个英雄的连队,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华北和西北,战功卓著,多次受到上级嘉奖。我心想,我这个过去长期蹲在机关的“三门”(出家门进学校门,出学校门进机关门)干部,今天能来到战斗最前线,经受严峻的考验,真是无比光荣。刚到连队不久,部队即出发执行任务。我和战友们一起,在辽阔的草原和戈壁滩上行军作战,饿了就吃几口炒面,渴了就喝几口生水,晚上露宿野外,蓝天当被,草地作床。如果遇上一场大雨,我们常常淋得像落汤鸡一般。即使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部队还要经常和狡诈凶残的敌人作战。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中,战友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时,部队首长看到我曾在机关工作,又当过文化教员,常常叫我整理战友的立功材料。记得有一次战斗,副班长年国文在战斗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身处险境的他孤胆作战,只身消灭了7个敌人,缴获了短枪7支。他的事迹十分感人。恰在这时,一位报社记者闻讯赶来,对我说:“你在整理立功材料的同时,写篇稿子吧!”写稿,对于我来说,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然而,记者的盛情难却,我只好硬着头皮,在整理立功资料的同时,写了一篇稿件,投寄报社。到底能否发表,我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令人欣喜的是,半个月后,报纸竟然刊登了这篇通讯,标题为《无畏的战士》。

第一篇稿子见报,给了我很大鼓舞,也可以说是我日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起点。

下放结束后,我调到某部队政治部工作。因为接触面广,了解的新鲜事更多了。我便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所见所闻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再利用行军战斗间隙,伏在膝盖上,整理成稿件,没有稿纸,就写在废纸烟盒上。写的多了,见报次数也多了,报社就聘请我为特约战地记者。这以后,我不管走到哪里,大伙儿都戏称我为“战地记者”,我也欣然答应。

战友们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在报纸上刊登出来,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斗志更昂扬。他们激动地说:“我们在穷山沟里剿匪的事儿也登上了报,党和人民知道我们了,可要更加努力杀敌啊!”部队政委魏光中同志也热情鼓励我:“你写的稿子对部队鼓舞很大,也应该记功!”我觉得作为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当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在实际斗争中产生了作用,这就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荣誉,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不久,西藏达赖反动集团为了分裂祖国,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我所在部队又奉命开赴雪域高原执行平叛作战任务。1962年10月,印度扩张主义者觊觎我国领土,不断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我部又奉命开赴前线作战。指战员们在高原缺氧、气候严寒、补给困难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与敌人英勇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我在与战友共同作战的同时,注意了解收集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并利用战斗间隙,整理成稿件,投寄报社。此后,我陆续采写了《赶队途中》《在烈火中磨炼》《一片丹心献人民》《英雄机智的警卫员》等数十篇稿件,先后在报上发表。战斗结束后,部队领导机关给我记了功,我出席了上级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不久,上级把我调到大军区报社工作。从此,我在家当编辑,出外就是记者。

1964年,部队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活动。军区指示报社也要发现和宣传这样的先进典型。当时军区听说查果拉边防队是西藏“高原中的高原,雪山中的雪山”,环境极为艰苦,但查果拉边防队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于是派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去采访。查果拉矗立在喜马拉雅山的冰峰雪岭之中,海拔5300米,据说比三个泰山还要高出一个山头。这里天寒地冻,不长一棵树,不生一根草,冬天最低温度在-20℃以下,一年四季得穿棉衣;空气稀薄,人们高山反应厉害,头痛脚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山上没水,要从几公里外背水,因气压低,沸点仅60℃,煮出的饭不是生就是糊,烧一锅开水,也要三个多小时。再加上没有房屋住,只能住在帐篷里,风雪直往里边灌,被子上常积满了雪……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面前,边防战士没有退缩,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雪山上扎下了根。

我们在查果拉边防队住了近一个月,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掌握的素材越多,受到的教育也越深。我们怀着对边防战士的崇高敬意,忍受着严重的高山反应,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撰写出了反映查果拉边防队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的通讯《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一人吃苦,万人幸福》。这篇通讯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20多种报纸刊登。不久该边防队被国防部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么多年过去了,查果拉边防队一直保持和发扬了光荣传统,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至今,我仍然珍藏着这份报纸。

一甲子的时光倏忽而过,每当我看到在雪域高原所写的一篇篇闪烁着青春光彩的文章时,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战斗力的峥嵘岁月,那边防战士的光辉形象,仍历历在目,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插图/陈自罡

编辑/贺程

猜你喜欢
边防战士战地记者边防
致敬钢铁边防战士
边防战士剪影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走边防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
战地记者:没有枪的战士
歌颂老边防
伊拉克战争中的中国战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