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句话,因为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冬奥会记者会上的讲述而被口口相传,家喻户晓,而这句话的出处却鲜为人知。付金琪是国网冀北工程管理公司的二级职员,全程参与柔直工程建设,更是参与和见证了这一金句的创作过程。柔直工程建设的两年多来,付金琪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许多有温度的故事,在长达28个月的建设周期里积攒了几大本厚厚的日记和上万张图片,留住了建设者感人、精彩的瞬间。本文是付金琪根据建设现场真实情况倾情撰写,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深情,让读者感动之余,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受篇幅所限,本文分两期刊发。
这是真正的中国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2022年1月17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讲的这个中国故事火了,他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将历史性地首次实现100%绿色电能。我们建立了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把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并入冀北电网,再输向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这些电力不仅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这个故事叫‘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随即,这个中国故事传遍了全世界,在国家电网系统内更是瞬间刷屏。而这个故事的创造者——国网冀北工程管理公司张北柔直工程业主项目部的同志们更是激动万分。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是由工程管理公司建管负责张北、康保两座换流站以及张北—北京、张北—康保—丰宁、丰宁—北京三个区段共计666千米新建线路。每年可输送14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北京市用电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节约标准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北京冬奥金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被赵立坚叫响并推向全世界之前,第一次公之于众是在2019年1月30日工程管理公司迎春节年会上。在这次年会上,参与张北柔直工程的业主项目部的同志们创作并演出的小品《张北的风》首次喊出了“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当时演出的原文是这样的,“相对于冷,我更赞同‘风字。别忘了我们有一句口号叫(全体演员一起):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我觉得对我们来说,还得加一句:‘让张北的风吹旺我们心中的火。”
记得当时为在年会上充分展示项目管理一部所建管的张北柔直工程的艰苦与伟大,作为分管领导的我高度重视,想拿出一个反映现场艰苦工作的高质量小品,为此我特意请来了一个专业人员——我的好友、时任《唐山晚报》老年周刊部主任的吴润国。我对润国提出的要求是:笑而不俗,正面形象,鼓舞士气!润国受邀后立马来到项目上,并拒绝在给他准备的宾馆住宿,而是坚持住在项目上。白天与项目经理一起在工地熟悉工作,晚上在项目上简单吃口饭就进行创作。
经过一周的工程熟悉和采访,润国被我们电力建设者的奋斗与奉献所深深感动,根据张北柔直工程建设者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小品初步成型。当大家听润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讲剧情时,不由地沉浸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接下来大家在项目部会议室围在一起对小品的细节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已近凌晨,屋外的温度已到了零下三十度以下,但大家的热情依然火热。
最后大家对小品的一句台词争论不休,因张北的风大,风期长,前半句“张北的风”在窗外不绝于耳的风声中已达成共识,用张北的风点亮什么是大家争论的集中点,有人提议“用张北的风点亮奥运场馆”,有人提议“用张北的风点亮中国梦”,有人提议“用张北的风点亮万家灯火”。
窗外的风依然猛烈,大家还在寻求最佳答案。不知谁说了一句,柔直建成后每年向北京输送的电能将达到全北京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受这句话启发,大家一直认为,“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就是小品的最佳金句并被最终确定下来。窗外的风还在刮,最终点亮北京的灯,还需要艰辛的努力。当大家回到住所躺在床上,听着早已习惯如催眠曲的张北的寒风进入梦乡时,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今晚共同创造出了三年后的百度热搜金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2019年元月30日下午,反映张北柔直工程现场员工在艰苦环境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勇于奉献的小品《张北的风》在工程管理公司迎新春的联欢会上上演了。参与建设的年轻的项目经理们本色出演,获得空前成功。在不断的欢笑中,观众又被现场年轻人的无私、奉献、坚守、乐观的精神感动得落泪。当然让大家记住的必然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年后复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将“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制作成红色醒目标语放到了张北换流站进站的醒目位置,在历次迎接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讲解词中也加上了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这句金句从此成了记者们报道张北柔直工程的必选标题,直到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将此句“封神”。
金句创造者之一,当时的张北换流站项目经理郭良,现在已成为工程管理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者。他在此工程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工程管理公司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冀北公司十大感动人物,并光荣当选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就娓娓道来地给记者讲了他作为“零碳奥运”参与者的故事。他回忆说,2017年底,顶着张北的风,伴随着现场挖掘机的轰鸣声,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张北换流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刚开始条件异常艰苦,他和团队成员白天热火朝天工作,晚上住在临时搭建的项目部住所。室外零下30度,两个电暖器在四处漏风的寝室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一个月不敢洗澡,不敢脱衣服,甚至晚上不敢多喝水(厕所在外面),盖着两床厚棉被,早晨艰难地钻出被窝……
郭良说,张北换流站占地159亩,偌大工地一天下来他至少走三万步,为此他的朋友圈运动健康封面经常被他霸占。他说:“奥运工程是良心工程,现场隐蔽作业点多,我的工作地点就是工地,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了早日开始施工,工程建设者面对白天零下28度、晚上零下34度的气温和地面冻土深度达到2.6米的施工条件,现场工程桩打不进去,就人工凿孔,固定住桩头,硬是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张北换流站3520根工程桩的施工;同时,根据张北站的施工特点,制定了安全、质量管控措施,保证了张北换流站的安全有序开工。
金句创造者之二,乔平,他在小品中的台词原句是:“2018年7月,我的父亲去世了。送走父亲,我切实感受到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我在家庭角色上的转换。张北柔直工程是我毕业后参加的第一个工程,而且是这么重要的工程,工地火热的生活不但使我从失去父亲的悲伤中走了出来,而且使我认识到,一个学生,并不是穿上工装就是建设者了,电网人这个称号,是由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加班、一回回的不能休假与家人团圆而铸就的,这种奉献是看得见、摸得着、平平常常、日积月累的。这一年,我由学生到电网人的转换开始起步。所以我说,我会和这个工程一起成长。”
两年过去了,乔平在参与建设中的每一天都见证着张北柔直工程这个“大国重器”的成长建成。他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项目经理,2021年作为项目经理独立管理了奥运配套工程万全变电站扩建项目,2022年伴随着绿色奥运成功的喜悦他又将奔赴绿色能源送出项目:坝上白土窑500千伏变电站的工地。
金句创造者之三,黄珣,一名斯文、老成、干练的专家型工程管理者,在他的张北柔直工程建设的回忆中,“时间”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词。2018年9月底的一天,坝上的康保县迎来了一场大雪,大地一片银装,分外妖娆。黄珣却在项目部低着头一支支吸着闷烟,眉头紧锁,他深知这场雪要是下在北京一定会成全很多浪漫的故事,但下在他的工地上却成了“堵心”的雪。康保换流站地处坝上高原地区,冬季漫长,有效施工时间不足6个月,这场雪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黄珣的“盖房”计划,他惦记的“房”就是换流站的核心阀厅。
建房先搭架,换流站阀厅网架长170米、宽96米,由8600余根杆件、2219个球体编制而成。工人们冒雪将光滑的800多吨钢铁架构提升到25米的高空完成拼接,工作量和施工风险极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黄珣果断下令停止一切施工,确保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停工时间里抓紧时间优化施工方案,将现场整体拼装提升优化为高空散拼的方案。雪还在下,黄珣带领团队冒雪在地面按新方案模拟施工,通过可视化BIM模型对网架吊装流程进行专项交底,让参与施工的人员在地面熟悉掌握网架吊装的步骤及安全质量控制点,并将高空中的施工难点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反复演练,逐条排查解决。
坝上雪没完没了地整整下了一天半,雪一停施工便开始,在熟练如行云流水般的施工中,一个钢铁庞然大物——“阀厅”搭建完成了。这个世界最贵的房子(价值10亿元),从搭建到完成仅仅用了57天(期间陆续下了多次雪,刮了记不清几场6级以上大风,项目团队如法炮制,停工优化施工方案,地面演练高空流程),比原计划节约了6天时间。一个半月没有睡过整觉的黄珣戴着安全帽在项目部的长条椅上睡着了,嘴角还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这场与暴风雪与工期时间的较量中,他赢了。
金句创造者之四:九零后年轻党员徐康泰,2019年底2020年初,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刚开始,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性尚不清晰,人人对病毒谈虎色变,而这时两个换流站正处于系统调试高峰阶段,设计调试和设备厂家近60余家,参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防疫难度极大。
面对困难考验,2020年2月11日,徐康泰作为冀北基建系统第一个出京返回现场的业主工作人员逆流而上,当天返回康保换流站现场。当时康保县已有14名确诊病例,根据当地防疫政策,他只能吃住在施工现场的板房内,取暖、洗澡一度非常困难。现场艰苦条件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白天跑县防疫办,了解防疫政策,和政府人员不厌其烦地说明复工的紧迫性。他通过大数据行程卡、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手段科学判断复工人员的健康状态,合理缩短隔离时间,以七个“第一时间”(第一时间采购防疫物资、第一时间到岗到位、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第一时间到达工程现场、第一时间实现复工复产、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检查指导、第一时间制定进出京审批流程)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在徐康泰的多方努力下,康保换流站如期复工,并进入正常调试阶段,为如期带电投产抢出了近半个月有效时间,而他在重压工作中累得又瘦又黑。当他离开所住的板房时,已是65天以后的事了。
2020年2月29日,张北换流站复工,是在国网系统特高压现场第一个复工的变电站;3月3日康保站复工,3月29日至4月12日三条线路也提前复工。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建设,张北柔直各个工地在疫情中向着最终的送电目标挺进……在柔直工程复工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0余名参建者、上百个参建单位,齐聚北方的坝上张北、康保、沽源……在这场与疫情和工期的博弈中,年轻的建管单位工程管理公司经受住了挑战,年轻的项目经理经受住了考验,消杀、闭环、口罩、核酸、线上会议、行程码成为当时现场最常用的词句。“隔离”这种对大多数人是一种近似恐怖的行为,在现场已成为了年轻项目经理的家常便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