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评估当年全球约有104万新发胃癌病例,其中约80万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2020 年全球约有 78万人因为胃癌死亡,中国的胃癌死亡人数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约50万)。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会掀起这些轩然大波呢?这可能需要從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故事开始讲起。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被发现的?
1984年的某天清晨,年轻的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将含有数以亿计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一饮而尽。数天后,他出现了胃痛、呕吐、口臭等症状,之后的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他成功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
尽管胃受伤不浅,但马歇尔却异常亢奋。
同年,他向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投搞,首次报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此后十余年,全球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
2005年,马歇尔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曾经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没错,你我所了解的“幽门螺杆菌”,正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传播的?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证实,人与人之间会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配偶和子女被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未感染者。
口—口途径是否传染幽门螺杆菌还有待证实。口腔内本身没有幽门螺杆菌,虽然牙菌斑内曾发现过细菌,但传播意义很有限。更需要重视的是家庭成员的手卫生,便后及时洗手,吃东西或者喂孩子吃饭前先洗手。
粪—口传播也可能是传播途径之一,多见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幽门螺杆菌可以在江河、溪流中存活数日,也可在未烹煮的蔬菜表面短期存活,甚至宠物也可能携带细菌。但幽门螺杆菌是否真的能通过水、食物、宠物感染人类,目前仍不完全明确。
现有的证据表明,多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在儿童早期;成年人并不是易感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共餐(不使用公筷)、亲密接触(接吻),可能会传播幽门螺杆菌,但并非一定会。
幽门螺杆菌需要常规筛查吗?
(1)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目前预防胃癌发生的最重要措施[4,5]。
因此,幽门螺杆菌筛查非常重要。
在发展中国家,成人的感染率在50岁之前达峰(超过80%)。
因而近年来,媒体对幽门螺杆菌的宣传非常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这个细菌,并且非常重视。
很多无症状的人群主动到消化内科门诊检测幽门螺杆菌,大多数的体检机构也将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这些措施提高了无症状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以下二类疾病的最主要病因,以下人群尽早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根除细菌将显著获益:
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
对于以下情形,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样能获益: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
早期胃癌已行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手术切除的人群;
所有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人群。
(2)一人感染全家都要筛查吗?
鉴于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可能更容易传播的特点,建议感染者的其他家庭成员(18-70岁)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且根除治疗不利因素较多(抗生素选择余地小、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
综上所述,对14岁以下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
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群体,虽然不需要行常规检测,但是何时需要检测呢?
患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通常有报警信号,例如:体重减轻或呕吐,或夜间疼痛醒来,或大便隐血阳性。这些信号与功能性腹痛的表现并不一样。
因此,对于有典型报警信号的慢性腹痛患儿,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为什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没有症状也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数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有一些特征性的内镜表现,有经验的内镜医师通过这些特征能较准确地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胃炎(准确诊断率高达80%)。
不管有没有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黏膜都存在病理性变化(活动性炎症),这种病理变化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
约15%—20%的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是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和大约2/3的胃溃疡的病因。据估计,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个人一生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达到15-20%。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了消化性溃疡且幽门螺杆菌为阳性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消化性溃疡,且防止溃疡在以后复发;
5%-10%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饱胀、打嗝等)。对于这部分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约1/3感染者的症状消失。
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
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少数情况下,萎缩的胃黏膜又可发展为无症状的早期胃癌,甚至进展期胃癌。
2021年12月,知名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国成人胃癌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约78.5%的非贲门胃癌及62.1%的贲门胃癌病例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众多,每年胃癌发生人数占据了全世界胃癌总数的约50%,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为阳性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阻止胃黏膜萎缩的进展与加重,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彻底阻断胃癌的发生,因此仍需要定期行胃镜检查。
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也明确建议:只要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建议进行根除。换句话说,即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推荐进行除菌治疗。感染者在胃黏膜发生不利的组织学变化之前(萎缩、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这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儿童和老年感染者要治疗吗?
经过上文的总结相信大家对成年人是否需要除菌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儿童和老人呢?
(1)对于儿童
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群体,但绝大多数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没有症状。儿童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风险非常低,也没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儿童功能性腹痛。
虽然前文提到,没有症状的儿童感染者不需要治疗,但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呢?
总的来说:
推荐对消化性溃疡儿童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
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儿童(上腹胀、打嗝、食欲下降等),在行内镜检查的同时,也建议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对于没有症状的儿童,即便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也不推荐进行治疗。
(2)对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为多存在基础疾病,加上健康状态的影响,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应该对老年群体进行详细的“获益-风险综合评估”,之后给予个体化处理。
目前国内以70岁为除菌的“分水岭”,原则上70岁以上的感染者不推荐治疗,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70岁以上的感染者,若身体条件良好,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且有明确的除菌指征,也是可以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的。
70岁以下的感染者,若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脏疾病,即便有除菌指征,也要非常谨慎。
总而言之,老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应该更加谨慎。
为什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没有症状也要治疗?答案可能是你们的健康——都更值得被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