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德育”淬炼出优才良匠

2022-04-29 00:44:03名校简介
中学生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志愿法治德育

名校简介

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1年,是广东顺德最早的职业学校。学校现址由旅港顺德籍企业家、慈善家李伟强先生于1995年捐资倡建,校园占地126余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李伟强先生于2002年起设立“李强慈善基金”奖励李职师生,20年来奖额近1000万元。

学校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职业技术技能鉴定单位、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新教育成果于2018年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志愿服务教育获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2021年,毕业人数总计3331人,其中2593人考入大学,占比近八成;83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品牌解读

何谓强人?

内心坚定、品行高尚、技能高超、勇毅果敢,这样的人当算强人。

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简称“李职”),就以培养这样的强人为己任,坚持“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形成了“两翼护航,崇善乐创”强人德育品牌,以“强内心、强意识、强品行、强思维、强技能”为育人目标,开展生命教育强内心,法治教育强意识,志愿服务教育强品行,创新创业教育强思维、强技能。通过这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五强”来增强李职学子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成就学生出彩人生,增厚学生生命价值。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李职采访,试图解密其“强人德育”品牌。

强内心

生命教育,同伴互助共成长

“为什么‘强人德育首先要强内心?在‘新职教法出来之前,传统观念认为读职校是没办法才读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一群倍受打击的孩子,普遍自信心不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强内心出发,让每一个李职人打开内心的窗口,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内心,不是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依托多元智能理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李职副校长黄超告诉记者。

在李职校园,“同伴教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餐201班的杨心雨同学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搭档兼好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这种感觉很好!”原来,学校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四个匹配”——学生与职业进行匹配,班级同学强带弱的“强—弱”匹配,特殊学生和帮扶教师的匹配,随班就读学生与教师的匹配。这样匹配有什么好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职业方向获得更加专业的培训和帮助,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生命的厚度,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专业心理教师颜静表示,由于学习和家庭等原因,习得性无助是职校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些孩子甚至产生过度敏感、病态抑郁等问题。学校以“同伴教育”为主轴,通过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等方法对学生开展系列课程。通过实践,形成了“素质拓展”“融合教育”“心理健康课程”三套完整的课程资源,以此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其情操、完善人格、激发潜能、熔炼团队。

学校的生命教育有赖于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基地和特殊资源课室这两个平台的支撑。在素质拓展基地,信任背摔、孤岛求生、一路同行等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对团队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特殊资源教室则主要面向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行为规范、职业规范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

李职校长叶旭飞总结道,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以“同伴教育”为主题,以校心理健康拓展基地和特殊资源教室为平台,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从专题教育、团体辅导、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多方向探索学生的优势智能及其职业匹配,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拥有强大内心,为其成长奠定基础。其中已结题的《学生心理素质与生命教育的研究》的成果对其他学校具有参考价值,可促进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向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减少生命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

强意识

法治教育,面向生涯求发展

从李职大门进入后往左走,有一个法治文化广场。德育处主任钟向进一边带领参观一边介绍说:“我们的学生有近四成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关注、不被肯定的他们有时候会通过干坏事来引起关注,因此强内心之后还得强意识。”

加强法治教育是中职学校的迫切任务,但传统中职法治教育往往存在明显缺陷:第一,缺乏整体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是教育资源匮乏,大多闭门造车,与社会资源明显割裂、与时代要求脱节,缺乏法治专业师资储备,也缺乏开展校外活动体验和实践教学的资源和渠道,教育效率低效果;第二,内容方法单一、单调,传统中职法治教育内容以预防犯罪行为为主,如吸毒、盗窃、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抢夺等,这些内容从小学开始就不断重复,不能满足学生成长中日益增长的对“法”的需要,且以生硬背记为主的方式不符合学习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李职针对性地提出中职法治教育要“面向生涯发展”的理念,即以助力学生生涯发展、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预防犯罪外,应涵盖生活基础和事业发展的多方面法治基本知识。在教育模式上应突出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

钟向进还介绍,学校自2015年12月起就积极联结以检察院、司法所、律所为主的多方法律机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强化合作关系,构建中职法治教育课程建设的社会协同机制,通过发挥各单位人力智力、资源聚集、普法教育渠道等优势,为中职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李职与区检察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成立关爱领航基地,接收走在法律边缘的青少年到校学习,目前已经有多名学生顺利毕业。此外,学校法制展厅为广东省青少年法制基地,每年均接待区内青少年(含中小学生)参观,成为顺德区法制“网红打卡地”。

基于社会协同机制,学校相关课题组开始探索贯彻“面向生涯发展”理念的中职法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建设,早在2016年10月完成了法治校本课程标准的编制,接着历时3个月完成法治教育校本教材编写,突破传统“预防犯罪”教育,内容涵盖生活基础和事业发展的多方面法治基本知识,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法治知识基础。

此外,为了突破以往的说教模式,李职课题组还探索了中职法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构建了“课堂知识教学—活动体验强化—社会实践应用”的“知—体—用”三阶教学模式,突出强调活动体验式教学和实践应用教育,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法治综合素质基础。新模式运行六年多来,师生反馈都很好,事实证明可行有效。

强品行

志愿服务,公益善行传美名

行走在李职,“崇善”元素随处可见,无论是校名,还是面向校门的教学楼上的“公益之心”四个大字,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这所以李伟强先生名讳命名的中职,致力于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善心善行。

校长叶旭飞表示:“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德技双修,因此德育还得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单讲德育恐是无源之水。”而这正是李伟强职校志愿服务品牌的最大特色——将公益之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将志愿服务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记者在该校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的一间工作室看到,学生们正在淘宝平台线上直播带货,商品主要是一些手工艺品,属于和当地残联合作的公益助残项目。通过一个个诸如此类的项目,学生们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来行善,既锻炼了专业技能水平,又践行了志愿精神,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得到了极大提高。

“做公益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挺开心的!”来自康复201班的钟俊杰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曾去启智学校担任过特奥会志愿者,参加过区人大选举志愿服务,去养老院给老人包过粽子,还有日常的卫生巡查、核酸检测、学校周边的自行车摆放等等。

学校团委书记徐锋介绍道,早在2014年,李伟强职校就承担了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与品牌研究”,2016年提出了“基于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德技并重人才”的理念,构建了“志愿100”德育特色课程,设置了4个目标:全员参与100%、用心服务100%、服务满意100%、服务时数达100小时。

每个学生一入校都要参与“志愿者宣誓仪式”,并通过“广东省i志愿平台”成为正式的注册志愿者。“志愿100”德育特色课程以“通识—专业—实践”三轮动形式推进:每周1学时的志愿服务通识课,由班主任渗透志愿服务内涵,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每周2学时的志愿服务专业课,由专业教师、基地负责人及社工组织专家利用社团课、工作室及专家讲堂等形式授课,以提升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每周至少1次的志愿服务实践课,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为了确保“志愿100”课程建设的专业、系统、规范,学校搭建了“班—部—校—社”四级架构,成立班级、专业部、学校三级志愿服务队,同时链接社会资源,在“专业志愿工作室”“校社共建联盟”“社工融合”等项目中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此外,形成了“实施、保障、评价、激励”四维机制:四表二证(通知表、记录表、反馈表、心得体会表,登记证、服务证)的实施机制;组织架构、师资提升、资源融合的保障机制;“生师校社”评价机制;星级认定、嘉许表彰的激励机制,解决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松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确保志愿服务课程常态、高效、系统化推进。

记者还了解到,“志愿100”德育特色课程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顺德区特色德育品牌”,在全省影响深远,省、市两级的相关荣誉不在少数。公益服务创品牌,媒体争相报道,同行纷纷取经,学校声誉持续向好。但令李职校领导和老师最开心和自豪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学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受志愿服务课程影响下的3300名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仍持续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毕业生周健忠、梁文彬两位同学考入大学后始终坚持“有时间做志愿”的原则,成为所在大学的志愿服务带头人;毕业生陈美灵在校期间曾是家电维修专业志愿者工作室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成为她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的基石,助她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强思维、强技能

双创育人,终身发展可持续

“如果说强内心、强意识、强品行属于立德,强思维、强技能就属于树人了。”叶旭飞表示,学校注重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自主开发了“双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两翼护航、崇善乐创的“强人德育”品牌,助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德育专干臧敏老师介绍,学校所在地广东顺德是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让美的、碧桂园等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企业,更让8万多家中小微企业充满创新活力。如何传承顺德人“创新创业”特质,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职业价值取向,跑出他们的人生“加速度”,为企业输出创新型技术人才,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经过两三代李职人的潜心研究,学校提出了“以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理念,依托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构建了以“劳动实践”为基石,以学生“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获取“知识产权”为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开发“承—匠—引—升”四类递进式课程、搭建“孵—展—转”三个平台、形成“常态、内驱、融合、保障”四维机制,构建了“1434”中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双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原动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高效运转。

臧敏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学校开发的“承—匠—引—升”四门递进式创新教育课程,内容从顺德典型创新案例、发明故事,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到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创新基本技能训练,创意设计制作,最后到创作发明创新作品,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循序递进。配合使用《发明就在身边》《知识财富》《快乐发明》《创意制作》《科普苑》等校本教材,丰富了创新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形成了完善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全方位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成”,培育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实践,李职独特的“1434”中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双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近年,师生在包含国家级在内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039项,学生完成创新创意作品15162项,申请专利465项,获专利授权119项,罗汉文、苏铭恩等83位毕业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企业;梁嘉慧、陈伟壕等学生创新成果有42项已成功实施转化,部分学生专利产品畅销到全国各地。学校获得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首批25所示范校中唯一一所中职学校);学校创新教育团队获得佛山市首批创新教育示范团队,并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学校创新教育成果也于2018年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广东省本届唯一一个获一等奖的中职学校)。

2019年教师节,创新团队带头人之一臧敏老师,代表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还多次在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会及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上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国际研讨会(2019年11月6日)、WIPO圆桌会(2021年10月19日)等国际舞台展示我国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工作成果。

(记者  翁利丹)

猜你喜欢
志愿法治德育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我志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