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荣博50岁左右的年纪,身形魁梧,浓眉大眼,脸上的胡子都沾上了雪,尽管连日劳累焦虑,他脸上却不见愁容。跟宁博士介绍这几日的救灾工作后,他将他们带去位于几十公里外的达孜区,那里是气候机械工作组的地面控制中心。
一路上,益西荣博骄傲地跟同行的年轻人说,在气候共产之后,青藏高原的变化令世界瞩目,这堪称天工般的奇迹是技术革新后的伟大成果。现在,每家每户都懂得这个系统的运行原理,也知道如何操作各类机器用于农耕业生产。
与他轻松的状态不同,宁博士心情沉重的样子,手握一块晶屏,目光追随不断跳出的数据思索着。益西荣博拧开酒壶喝了一口,再递给大家,看到他们因寒冷而蜷缩着的模样笑了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道:“不用担心嘛,会好起来的,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只知道没什么困难过不去!”
到了目的地,这里海拔四千米左右,土地和公路都被封冻住,积雪快要没过脚踝,寒风割面,所有人都裹得紧实。视线里有一座高塔,他们齐齐向上望去,眼神如凝望神明。它负责接收来自“大脑中枢”——卫星链的信号,然后将“任务”分配给高原地区所有的机械组程序。
接着,他们前往位于地下的控制中心,中央是一方大屏幕,显示着气象地图上各个工作组件的运行状态,旁边是复杂的数据和图形,越多越多的图形已经变成蓝色,看上去越显寒冷。
益西荣博的儿子益西多杰正在操作台前忙碌着。这位20出头的青壮小伙,还未褪去青春稚嫩的气质,但他已经担任“青藏号”地面工作组的工程师,眼下正和十多位科研人员一起,为解决方案焦急讨论着。见到父亲一行人来了,他匆匆上前,“阿爸,情况不太好……”转而又向宁博士致意,双手合十,“宁博士,扎西德勒,这边就要多辛苦您了。”
益西多杰接着汇报地面气候工作组情况,他指向大屏幕,说道:“信号断掉之后,我们的无人机阵列、纳米机械组等都已停止正常工作,就算没有气候系统的干预,青藏地区7、8月的平均气温也会在5-10度左右,早晚温差大却不会引发寒潮,而现在气温低至零下10度,且伴有风暴。虽然没有数据证明,但应该是‘青藏号的故障,导致在断开信号前,将错误的反向‘任务输入进了地面气候工作组的程序中,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试着在地面总控系统插入修改指令,普通的机械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逐步恢复正常,但是,纳米机械组却接收不到这样的指令。时间不多了,如果寒潮持续下去,恐怕会蔓延到我国中部地区,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谁都预料不到……而且,没有‘青藏号卫星链,我们即使跟别国置换气候资源,也很难在短时间完成气候调节。”
一向稳重的宁博士有些慌了,声音微微颤抖,“明白,我联系下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