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术课堂教学走在了数字化教育改革的前沿。数字资源与美术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1]。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仿真性、交互性等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实现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入脑入心、学生学习的入情入境。
一、以信息技术驱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在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进入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为了体现情感对教学的驱动作用,往往是依据教材图片等非文本信息,采用讲述为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但效果一般。如教学“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时,教师常常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椅子”,直观感受没有椅子之前人们坐在何处,这导致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投入其中。
然而,构建活跃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是每位美术教师的追求。同样是教学“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教师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地欣赏椅子发明前后的故事,如身临其境地感受椅子从无到有的演变史,则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效地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可实现学科知识学习和兴趣爱好培养的协同推进。
在创作椅子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Smart播放音频的功能,有效缩短演示时间,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以解决传统演示方式教室后排学生因距离远无法看清教师演示过程的问题。
可见,将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教师不断加强情感教育与实践训练的联系,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提升。
二、以信息技术带动情感因素,触发创作动机
在美术教学的设计板块,创作设计和评价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把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巧妙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好美术的情感因素,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例如,教学“园林·探幽”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用“慧眼”寻找园林中的美景,用巧手创作“花窗”,透过“花窗”呈现别样意趣。教学前,笔者实地参观苏州园林,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园内的建筑小品,再将建筑小品辅以灵秀的周边建筑,营造出幽雅的风景韵味,之后剪辑制作成视频,再配上解说词。课堂上,笔者化身为导游,带着作为“游客”的学生一起线上“逛”苏州园林,使得学生入情入境,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真的是移步换景、变幻无穷,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在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小品中体会到丰富的文化意蕴。
欣赏园林的陈设时,如家具、古玩、字画、匾额、楹联和文房四宝等,教师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获取大量的专业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园林的主要陈设布置不仅是为了满足园林主人的生活需要,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的真实反映。
再如,教学沧浪亭中的108面花窗时,教材给出的图片寥寥无几,无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花窗形式的多样性。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边走边看,视线随景变化,体会以琴、棋、书、画作为花窗装饰的雅趣(如图1),感悟它们与苏州园林的其他元素共同构筑了一首首“凝固的诗”(如图2)。
可见,信息技术不仅能让美术课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触发学生积极创作的动机,驰骋艺海,还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师生在艺术的长廊上徜徉。
三、以信息技术引领情感因素,永葆学习热情
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情感丰富,但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初中美术课上,借由学习和创作活动,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尤其是一些来自生活的美术创作作品,集聚着艺术家的智慧,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和积累生活经验的化身。学生如果能从中汲取灵感,对于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更好的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永葆美术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最亲近的家具”一课中,进行到展示椅子作业的环节时,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灵感源于一次观看美术馆展览雕塑的椅子,借助Photoshop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图3)。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探究学生的个性情绪和心理特质,研究他们在美术课上的情感形成机制和个性需求,找准他们的创作方向。可以借由多媒体循环播放轻柔的音乐;也可连接到知名摄影网站,借由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建筑照片,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欣赏建筑内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之后,将学生作业放置在某个建筑区域的前方,利用立体效果,使其视觉形成更加完美,发挥学生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
同样,创作椅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投屏功能,在线共享学生的创作过程。教师事先将班级学生分好组,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边创作,教师边指导,并根据学生情感需求不断调整指导方向,将指导过程进行投屏直播,让其他组学生能第一时间感悟到别人作品独特的创作理念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借助数字技术,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在不断革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融入形式,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高效赋能。
四、以信息技术推动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美术课上,教师要重视发挥教学实践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等,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触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马克思说,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认识实践、积极探索,并与学生协作交流,提高认知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线上线下同步探索研究。比如,依据学生的个性和审美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出具任务清单,有调查、走访、测量、统计等内容,让学生认领任务清单,并鼓励他们借助互联网搜集资料,用电脑存储相关信息。例如,教学“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时,借助调查问卷,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课程学习内容,在不断整合资源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如,教学“园林·探幽”一课时,教师不仅可以亲自逛园林获取美图、视频等教学素材,还可以设计“最美游园攻略”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融入大自然,陶冶情操,通过游览、调研、网络搜集、咨询等方式,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视频资源整理存档,并将整理好的春夏秋冬四季游园攻略用绘图软件展示出来,按主题制作成小视频、抖音等(如图4),推送至网络投票。有些学生做成PPT和大家分享;有的学生利用游园过程中实景拍摄的建筑小品照片,举办了线上最美游园照比赛;还有的学生利用绘画软件制作成艺术摄影作品,向园林摄影网站投稿;擅长做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将整个学习调研过程写成文章,制作成微信推文,向更多的人分享游园之旅带来的喜悦之情等。类似这样的开放性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可见,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提升了美术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增强课堂活跃度、互动性,提升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慧.数字化时代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大观,2021(23):119-120.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副校长、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