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行迹

2022-04-29 00:44:03付金琪
华北电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摄者画册导线

付金琪

近日,我所住的丰台西华府三期一号楼因疫情封控了,天天忙碌的我不得不接受在家半个月的居家生活,除了放不下的手头工作外,最让我遗憾的是错过了和很久未见的甘羽兄弟早已定好的相聚了。

初识甘羽是在2019年7月上旬的一天,在他主持召开的承阳工程协调会上。当时他刚刚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到冀北公司基建部挂职副主任,中等身材,白皙的脸上组合了精致的五官,一双眼睛闪闪有神采,他看人时总是面带微笑,并十分注意和你交流的关注度,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完全像一名名牌大学出来的教授,真看不出是干基建的领导,更不会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确实只读甘羽其名,一定会想起武圣人关羽和折冲将军甘宁,历史上两位武神各为其主,是一对冤家,可甘主任的大名偏偏把两位放在一起。想必甘主任与同为川楚同乡的甘宁有一定联系的,追溯历史,将战场上对峙的两位英雄组合在了一起。

当时我分管承德东到阳乐线的500千伏送出工程,此工程是国网公司首次在500千伏的线路工程中采用碳纤维导线的实验工程。因是实验工程,工程建管,监理和施工单位也是第一次遇到,碳纤维导线跨越高山跨度、碳纤维导线跨越重要部位的可靠性,厂家供货的期限和质量,重要地段的碳纤维导线的使用取舍,一大堆问题需要在这次会上敲定,原本以为这么重要的会,上级基建部一把手会来的,不想来了一名挂职的副主任,就是甘羽。

我以为这次会议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但是会议在甘羽主任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在三个项目部和厂家、物资介绍工程总体情况时,他不时就他关心的问题提问,问题既有深度又有针对性。在就工程的难点进行专家论证阶段,每一名专家他居然能叫出名字,并和专家们一起进行专业、科学、实际的研讨甚至争论。

会议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专家们根据自身的经验结合现场实际考察结果各抒己见、厂家根据自身利益阐述他们的难处,一致要求按合同不减产、施工单位和运行部门本着施工难度和运行风险坚持关键路径更换钢芯导线的意见。在集中了各方利益和实际经济利益的激烈碰撞中,最终的决策由会议的最高领导决定。当时我以为刚刚挂职的副主任一般不会趟这个浑水,会以几句套话、向领导汇报、草草出一个会议纪要了事,可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最后的甘羽主任的总结中,他以工程投运时间节点为目标,从现场实际出发,凭着他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国网专业处长的威信,将非常棘手的问题逐个给出最终解决方案。最终,线路的关键跨越和重大转角由碳纤维导线换为钢芯铝导线施工的方案由甘主任拍板敲定。就厂家提出的合同履约问题,甘主任说,这个事情会后由他找国网相关部门解决,有问题找他。

“幸福”突然降临时大家还有点缓不过劲来,没想到这棘手的大事,在一名温文尔雅的挂职副主任面前迎刃而解。当会后和甘羽握手告别时,我从他的眼神时看到了自信、坚毅、和担当。我仿佛一下子读懂了甘羽这个名字和眼前的谦谦君子是多么匹配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在各种会议、工地现场与甘主任相聚,甘主任还是一如既往地严瑾、认真、负责、担当的工作风格。作为技经专业的专家型领导,在他挂职的这段时间里,他毫无保留地将他掌握的技经专业知识传授给冀北公司的基建技经团队,使冀北的技经专业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不到一年,甘主任挂职结束回到总部工作后,现场的项目经理、监理、施工人员每次见到我还打听甘主任的消息。我公司技经专业专工王光丽至今还记得她取得国网基建技经专业比赛第四名后,甘主任对她的鼓励和指点。古语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想甘羽兄弟是在冀北基建系统是留了大名的。“人走茶凉”是自然规律,我想甘主任一定是保温杯里的上好的普洱茶——会温暖很长时间且会醇香深远……

和甘羽兄弟认识这几年,我们时常在一起小聚。一杯薄酒、一杯清茶,谈曾经一起经历的基建现场那点事,一起谈摄影、谈当下、谈今后。每次相聚我都会从他那里吸收到满满的正能量,他对工作的执著、对仕途的恬淡、对今后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哲学的态度,总让我期待着下一次相聚。

隔离期间,虽然错过了和兄弟的相聚,但我收到了他的《藏地行迹》。

画册不大,但很精美,看画册用不了很长时间,但要感受每张图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图片展示的藏区文化是会花费一段时间的。

西藏的景色格外迷人。黑白分明的雪山——黑的是岩石,白的自然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了。珠穆朗玛峰金色的圣顶、纳木错湖旁圣洁的经幡、大疆无人机拍摄的高大苍茫的山脉,衬托着的山底下的天使的眼泪、古格遗址、塔岩措的尼玛堆、以及不时出现在草原上的精灵……都被一一收到他的镜头之中。

除了沿途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圣神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洁白的金顶白塔以及藏区的风土人情,还有生活在其中显得格外神秘的活佛和喇嘛也是甘羽镜头下表达的主题。小小一本《藏地行记》开篇以图片地图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用十五天的藏地行程,表现了作者用纪实摄影的手法记录沿途目光、心灵的所见、所悟,通过画册很直观地会使你身临其境,感受到西藏这座城市的独特的美和藏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使观者对藏族文化有直观的了解,激起人们对那片神秘地方的向往。我想,镜头外的西藏,也会同样真实而充满魅力。

对于旅游摄影,我们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但摄者可以控制光线、控制内心的取舍。摄影是一门光影艺术,从一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摄影者的投入程度、文化底蕴、生活态度,当我们的照片能够准确表达摄者的在现场的那些感悟,摄影的目的就达到了。《藏地行记》每一张图片可以看出摄者的基本功是扎实的,心灵是明净的。摄者用400镜头拍藏羚羊、野驴,如此清晰,景深、光线、构图都非常到位。图片一,在表现藏羚羊的作品中,六只可爱的藏区精灵在长焦景深背景虚化的衬托下展示着它们优雅的外表,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高原精灵,是每个摄影人都不会轻易离近打扰的,镜头下六只精灵有的迈着优雅的舞步,有的小跑在追赶同伴,一只独立不动羚羊“公主”用它犹豫的眼神好像在和摄者交流,可以说这张图片是我见到拍摄藏羚羊精彩图片之一,足以见摄者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美的霎间把握能力;图片二,摄者深入羌塘无人区拍摄的普诺岗日冰川是一副非常震撼的作品,画面以俯视的角度用灰、白、黑三种色调展现了海拔6000米冰川的美,白的雪、灰的岩、黑的冰以及深灰的开化的湖,这种冰川、湖泊、岩石、积雪难以并存的地理现象在整个图片中和谐相处、共济相生,极为罕见,不仅使观者视觉上得到冲击,在心灵上同样得到了净化;图片三,作为画册的封三“朝圣的人们”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和作者了解当时他是在早晨7点左右在靠近大昭寺的附近的街角用400镜头拍摄的。画面是几十个朝圣者在清晨迎着朝阳虔诚地向他们的神庙涌动,因是逆光拍摄,每个人在身后都留下了条长长的神秘影子,和煦的逆光在每个人的头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画面的右上角彩色的经幡在大昭寺里升起的烟雾中像是在指引人们的路标,远远望去,竟有几分神圣。摄影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捕捉到最打动人的精彩画面,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我想当时按下快门的一霎那,摄者心房一定会激动不已的。每一张图片都是有生命的,图片的生命是摄者赋予的,摄者的思想、心智、格调决定了作品的长久。一个作品的好坏,前边再高级的相机应只是摆设,关键是镜头后的人。当看到一幅好的作品时,如果你的内心深处被它深深触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梦中都会浮现在你眼前,作品“朝圣的人们”毫无疑问是一副优秀的作品。

画册,持续欣赏了一段时间,不时给摄者发微信请教参数和当时的创作体会。甘羽每一次都说,这本册子是他的出行记录,不能成为摄影集,一如他的本色。片如其人,我想整个《藏地行记》也如甘羽做人低调平淡的体现。整个画册没有精美的制作,没有独特的设计,甚至到作品的描述都惜字如金,在当今摄影器材和软件科技大爆发的世界里,我真的喜欢这种没有经过高科技后期,现场金钱摆拍的画面,《藏地行记》如一股清流洗涤着每一名读者的心灵。

很喜欢画册封二底角作者引用的两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十诫诗》:“第一最好不想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当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体会完《藏地行记》,合卷而思时,这两句经典词句不正是我们对神秘西藏的那份魂思梦想的眷恋吗?

没有征得甘羽弟的同意,啰里啰唆写了这许多字,因水平有限,请甘君见谅指教,真心向往与你再次“藏地行记”。

猜你喜欢
摄者画册导线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220千伏输电线路导线断裂分析
电子测试(2018年23期)2018-12-29 11:12:02
小画册
幼儿画刊(2018年11期)2018-11-29 23:47:17
小画册
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1-29 21:56:11
小画册
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11-29 18:46:27
“融入”的拍摄
大众摄影(2018年9期)2018-10-24 21:21:32
小画册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12
真垃圾
架空导线的几种防腐措施
电线电缆(2017年4期)2017-07-25 07:49:46
虚假面具与真实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