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东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从国家层面发布的教育创新战略、设计的教育改革蓝图。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只有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合教学实践,探索数字化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赋能美育、润泽课堂,让学生充满激情与活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发现式学习,培育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用数字科技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借助数字科技展馆,培育图像识读素养
美术鉴赏是在“看”的经验中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因此,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接触美术作品原作。当条件不允许时,线上数字科技展馆则能够弥补缺憾,让学生足不出户畅游博物馆,用VR数字科技新视觉感知美术作品,体验数字化沉浸式的图像识读情境,从“观看”到“解读”,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美术的融合,促进对新的数字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及解读,培育图像识读素养与能力。
例如,在“心灵的幻象”鉴赏课上识读敦煌壁画、石窟艺术等环节,借助互联网,运用“数字敦煌”官方平台,教师将平台上汇聚的图像、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推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全方位和高清晰度观看作品造型、色彩、构图、材质、肌理以及细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探究,以多元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无法带学生到现场接触艺术原作的问题,加深对石窟或壁画文化的理解。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台平板电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智能地应用全景漫游、导航、VR等功能,从体验到应用,不断拓展学习资源与空间。转变视觉上观看传统二维图画的方式,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个性识读模式,构建新的鉴赏模式——自主式+沉浸式+数字化等,学生在数字科技环境下探究美术作品,形成获取、分析数字资源以及尝试运用数字资源的意识。
(二)运用动态美术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解读
数字科技下的动态美术作品是一种新的艺术种类,核心是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交叉,是用数字表达美术语言的现代媒体艺术形式。它综合了影视、动画、音频等技术,直观、动态地呈现美术作品,用不同于传统美术的表现规律和独特技艺为美术鉴赏课堂带来新的观看体验,助力经典美术作品的解读。
例如,在“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一课鉴赏《清明上河图》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沉浸式地观看“会动”的视频——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从鉴赏观看“画面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到感受“社会繁华、充满生活气息”,在三维、动感的画面中体验数字科技特有的形式美,获得全视角的感知。在感受科技带来的再现真实场景时,加快识读作品的内容、时代、社会、人物、造型等,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度鉴赏。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马上引导学生鉴赏书本上的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趁热打铁,唤醒学生脑海里遗留的动感影像,再次与美术作品进行联想、想象,以动带静,转换不同的视觉体验影像,打破传统的鉴赏模式,生成对作品的深层描述、分析、解释及评价等,让思维活跃起来。
在信息时代调动人的情绪观赏作品,从观赏到感知再到解读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字科技以生动唯美的视听觉艺术为学生的美术鉴赏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同时,数字媒体美术作品的数字技术、视听艺术、动态影像、虚拟世界等审美表现,也为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创作媒介,助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应用图像软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那么,如何在愉悦的鉴赏中获得审美感知呢?激发学生观赏作品的兴趣是前提。在开展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应用PS软件或小程序工具将美术作品进行图像化处理,形成幽默化、趣味化的图像,用图像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如果学生在观赏图像时还能发现图像里蕴含的概念问题,产生怀疑、联想、思考,则更能产生持续的兴趣。学生在分析这些有趣的视觉语言时引发深度学习,便由最初学习的趣味性向有效性转变。所以,巧妙地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将情境问题植入有趣的PS图片,有助于学生高效、深度地鉴赏。
例如,教学“现实与理想——西方古典绘画”一课时,笔者运用“更换发型”软件PS了一张“教师头像”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观看了教师的形象图片后发出了各种“有意思”的质疑:“老师什么时候做过这种发型?这叫什么发型?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发型……”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开启问题探究式学习,直指挖掘蓬巴杜发型背后的西方古典主义、洛可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艺术形式,达到理解基本问题“我们现实中的理想美会不会受到古典美的影响”的目的,在生动有趣的、可视化的图像语言交互中形成对本课大概念“理想的美学表现现实的生活,在现实的生活坚守理想的美学”的理解。所以说,一图胜千言,巧妙地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则能拥有一幅好图。
又如,教学“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一课时,在鉴赏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龛石雕环节,课前,笔者先模仿了其中一尊“天王足踏药叉”造像的动作,并将模仿得“不太像”的照片PS到鉴赏课教学课件上,让学生分析哪里不像、应该是怎样的动作。在对图像“有趣”的讨论探究中,教师解释了怎样的造型才符合盛唐时的审美追求,引导学生感知盛唐时期佛像艺术的特点,促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分析、理解、解释造像艺术作品。之后,再巧妙地应用PS软件,让学生对熟悉的造像图片进行抠图、转为负形、填充颜色等操作,采用图像分层重叠、尺寸数字变化、图层不断重复等编辑模式,获得精美的“分形艺术”图案,最后把创意出来的图案与石窟壁画图案、千手观音等进行“数字分形”关联的知识欣赏,让学生感知美术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体验知识迁移的应用价值。通过PS进行“分形艺术”创意,学生不但树立了用信息技术优化创作的理念,而且有了深度理解佛像造像艺术的探究欲望,形成可持续学习模式。
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可能诱发他们的新体验、新发现。及时借助PS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让学生将鉴赏中获取的知识跨学科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形成有创意的作品,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三、巧用交互工具赋能被动变主动的线上学习
经过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师生普遍感受到线上的学习效果不如线下课堂,主要体现在线上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过程监测等方面。这些方面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的互动效果不理想,学生存在被动学习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受到空间制约。探索运用交互工具在网课平台上智能切换、学习使用即时链接学习过程的监测工具等,成为线上教学中教师需要实践探究的问题。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师生、生生顺畅互动的在线空间,拥有在线社交、在线调查、在线投票、在线测评等实用的交流工具,并适时用于人与人交互、人与物交互等,就会打破学习平台上沉闷的气氛,形成多端口交互的主动学习平台,增强线上学习氛围。
以线上鉴赏罗中立的《父亲》为例,笔者采用腾讯课堂,巧用交互工具尝试进行线上交互教学。
一是妙用腾讯课堂自带的功能设计交互策略。利用讨论区功能进行文字与图片的交互,用GIF表情包交互代替线下的眼神交互,把教学重点知识用截屏上传图片的方式代替线下红笔画重点,等等。用批量举手发言或打开语音交流,可以让安静的学习端口动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起到临时抽测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作用。借助教学工具里的答题卡功能,采取限时+标准答案的方式适时推送,可及时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线上课堂上,将这些功能适时、巧妙地应用到学习环节中,能够丰富线上师生交互方式。
二是巧用其他平台的共享工具,弥补单一线上课堂交互功能的不足。如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组建QQ群或微信群,教师端共享屏幕,把屏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学内容PPT,一部分显示各组的QQ群或微信群,组员间的讨论记录、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情况都可以在屏幕上实时播放,共享小组间的探究成果,起到互相学习、共同推进的作用。
三是善用腾讯课堂讨论区向学生端推送链接。链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链接,如作品文本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等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另一类是测评链接,如运用问卷星进行在线测评,及时将答题情况生成图表,共享给学生。根据显示的答题率数据,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错题情况,调整学习方向,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巧妙、适时地导入平台工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不断拉近师生间的端口距离,让线上课堂因主动参与而更为有效。
四、精选数字资源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艺术课程是落实“三种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那么美术鉴赏中如何解读美术作品里蕴含的“三种文化”精神呢?这需要教师具有挖掘作品文化精髓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同时,注重解读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学生在探究美术形式美时,也要建立探索作品文化内涵的意识。因此,可供探究、学习的“三种文化”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视频、语音、图像、文字、数字科技等资源可帮助师生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将美术课堂提升为美育课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目前,网上经典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视频资源很多,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制作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就是非常优质的美育数字资源,将这些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搬到鉴赏课堂上,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在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像艺术家一样评论作品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熏陶。
又如,鉴赏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时,笔者参考《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党史专家与美术专家的精彩解读,将其制作成约5分钟的微课视频,融入美育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拥有三维画面效果的经典影视带来的视觉魅力的同时,提高美术鉴赏能力。语音资源则采用赵忠祥朗诵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用经典听觉艺术特有的张力帮助学生解读画面的现实与浪漫主义绘画风格。此外,下载毛泽东《沁园春·雪》手书数字资源,通过分析“江山如此多娇”的不同写法,感悟书与画呈现的差异化之美,理解书画同源的艺术内涵。这样,把各种优秀的数字教学资源汇集在一起,营造高品位的鉴赏环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情操不断升华,还能让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中华优秀文化有了敬畏之心,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为目标。高中美术是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来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在课程教学中联系生活探索五育并举与美术教学的融合点,借助经典的数字资源,可为跨学科美术学习搭建平台。比如央视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用影视艺术探索美术与体育的共性,以美术作品的艺术视角展示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深度展示和解读古今中外与奥林匹克相关的艺术作品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传递的奥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内涵,为跨学科美术鉴赏学习带来了优质的资源。那么,如何应用这些优秀资源呢?首先,精选官网中的优秀数字教学资源,整合五育融合实践育人的资源素材库,探索其与美术鉴赏课教学的融合点,形成经典素材融合点概要。其次,合理分配资源,将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环节微课学习与课后拓展相结合,针对性地提供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资源。最后,形成应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软件,编辑、管理数字资源,不堆积资源,会共享健康、高品位的资源等,培养学生数字素养。
教育人必须明白,世界已经变了,从根本上变了,还会加速改变,没有尽头。教育迫切需要找到两代人、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传统学习环境和数字学习环境之间的平衡[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探索传统与数字之间平衡点的教育使命,要将强大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智慧地用信息技术赋能美育,让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未来的教育探索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9.
[2] 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169.
[3] [美]伊恩·朱克斯,[美]瑞恩·L.沙夫.教育未来简史——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M].钟希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65.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美术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