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王彤彦
单元整体教学打破了课时教学的局限,强调“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1],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2],以达到提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目标。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语用实际的情境,如何通过若干项目组成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群,如何针对整体的、复杂的研究任务设计有效的评价,是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互联网+”时代的中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将“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系列学习活动—单元学习活动—课时活动—教学评价”作为总体设计思路,引导教师通过丰富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媒体情境,规划单元教学目标与主题,借助互联网媒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方案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高参与和深度学习。
本文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在互联网视域下重构读写教学活动,重新审视“互联网+”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实践价值。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一、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有效投入语文学习活动
(一)学习目标:追求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说明文以“文明的印迹”为人文主题,通过观看讲述人类文明成果的视频,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文化自信;文本结构具有逻辑性,教学中借助网络平台交流学生的思维导图成果,依据文字为图片排序等活动,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文本语言既具准确性又具生动性,学生在对比阅读分析及线上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系列活动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同时,在撰写电子纪念册介绍性文字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与学习任务中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根据需要合理表达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对培育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创造素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学习项目: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本学习单元主要依托“制作北大红楼纪念册”这一学习项目,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
电子纪念册由于特有的视听效果和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从具体的学情来看,大多数学生接触过电子纪念册,所以利用多媒体自身优势的情境设计呈现出来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此外,纪念册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和可选择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计纪念册,互联网上的丰富文字、图片资源及相关软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表达的可能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迁移阅读经验,完成项目任务,形成实践学习成果。
(三)学习过程:凸显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
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利用第五单元的典型文本及网络拓展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我们开展了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为主线的语文实践活动。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单元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从典型文本中获得了阅读与表达经验,并迁移运用于新的实践项目情境。由项目学习活动可以看出,项目学习过程就是在制作电子纪念册这一任务中进行的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提供多种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一)多种介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在前期准备中,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了大量有关北大红楼的资料,对学习任务的主题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翻阅教师提供的电子纪念册、上网搜寻制作精良的纪念册及在一些小程序中初步尝试制作电子相册等活动,对比电子纪念册与纸质纪念册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纪念册内容构成提出的要求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比较甄别能力。此外,学生还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了解到电子纪念册的形式特点和内容要求,初步建立起纪念册介绍性文字的撰写需要具备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知识及经验,为完成北大红楼电子纪念册做准备,由此确定电子纪念册的内容构成:红楼简介、照片长廊、展示介绍与结束语。
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多元介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供自我选择的资源,也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多向交互: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师生、生生交互学习,可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互联网+”课堂的一大优势还体现在学生能够在多向交互中实现深度学习。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主导和依靠,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主导—主体”统一的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教学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起到强化和促进学习的作用。
本课程整合了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多层面与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互联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平台,打破物理时空界限,促进了师生、生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多元互动。同时,线上线下的交互打破了教学空间,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环境的组合,将学生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了教学容量,为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以《梦回繁华》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前置作业:进入故宫官方网站观赏《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图像,边观赏边记录,记录解说顺序,摘录介绍画面中段部分的文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课前网络学习的笔记与课文内容来体会《梦回繁华》的语言特点。课后,设计如下作业:观赏《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图像,选取后段画面,仿照《梦回繁华》的语言风格撰写解说性文字并配音。之后,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提交至班级公众号平台,师生、生生在网上点评。这一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见,教师充分利用前置阶段的线上学习成果,通过多方面比较,不断引导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一文的说明顺序以及语言特点,课下则结合具体的数字化图像,在真实的任务型表达中迁移运用课上所学。这样,课前引学、课中展学、课后拓展形成闭环,线上线下的交互设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三)多类成果: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
将“互联网+”应用于说明文学习单元教学,能够将说明文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冲击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互联网提供的全新的模式平台,促进学生在交互体验和任务型读写实践中培养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笔者引导学生在Pad上互动绘图,借助绘制的拱桥开展说明活动,促使学生理解石拱桥的坚固与优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如,教学《苏州园林》时,笔者在引导学生搜索、筛选和排序苏州园林图片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知说明对象特征,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在制作画册的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
再如,教学《梦回繁华》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为小视频配音的活动,可让学生在修改配音脚本和亲自录制音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要求。
三、开展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教学
(一)评价对象:更有效聚焦语言积累与运用
作业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学生连续完成的部分实践作业为例。
任务一:观看《闪亮的足迹》中北大红楼旧址的介绍,对北大红楼有初步的了解。
任务二:借助网络阅读北大红楼相关文章,用列提纲的形式确定纪念册制作选材。
任务三:继续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思维导图完善提纲,提炼北大红楼的三个特征。
任务四:实地或云端参观北大红楼,拍照或截图,初步制作电子相册。
任务五:运用说明方法,撰写说明北大红楼特征的介绍性文字,完善电子相册。
任务六:分别用不同语言风格介绍北大红楼的主体建筑,优化电子相册。
在完成核心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聚焦特定情境和真实任务中的语言运用,诊断学生持续性的学业表现,完成对学生语言经验积累与运用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有助于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本学习单元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项目终结性评价。充分考虑项目式学习中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学习评价要特别注重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考查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思维特征。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线上学习,教师要统筹安排并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网络学习资源和线上学习形式,运用信息技术在任务发布、成果收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丰富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见表2)。
(三)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高度一致
北大红楼电子纪念册是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借助电子相册,学生在学习课内篇目的同时,不断建构北大红楼电子纪念册的内容要素,完善解决本单元基本问题的知识体系和能力。
在成果输出阶段,小组成员需要对照评价标准(见表3),借助网络资源和线上讨论确定自己的成果方案。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依据评价量表投票和互评,更进一步依据改进意见修改与完善。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实施项目评价,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
无论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赋予了怎样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可能,单元教学设计始终要围绕“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教师也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给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促进多元互动,诊断学业表现,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有效发挥互联网对语文教学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作者王瑞芳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王彤彦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