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魔镜”的光影之谜

2022-04-29 00:44刘佧妮
老年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魔镜铜镜

刘佧妮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美人如花,在唐代诗人温庭筠笔下,朦胧镜中花更是引人遐思。铜镜,在古人生活的画卷中添上优雅一笔。

铜镜研究专家霍宏伟先生在《鉴若长河》一书中说,中国铜镜最早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战国、两汉、唐代是铜镜发展的三大高峰,直到清代后期,才被大量涌入的西方玻璃镜挤出历史舞台。

长沙一位藏家,有一面唐代八棱鎏金平脱花鸟纹镜,重1494克,即差不多3市斤重,直径为22厘米,约相当于一位成年女性的足长。铜镜的背面纹饰繁复,必是经过当年的能工巧匠的精工雕琢;光洁如银的镜面,微向外凸,不知曾映照过哪位仕女的容颜。

这面花鸟纹铜镜,在华美的外表下,还有着令人着迷的神奇之处。这就要从上海博物馆的西汉“见日之光”铜镜说起了。

196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工作人员将库房中最好的文物取出来让客人欣赏,其中就有一面西汉透光镜。博物馆的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向客人展示了古镜身上不可思议的一幕:把光照射在古镜背面,镜前面的墙上,竟映出圆形的纹饰光圈,正是镜背的纹饰图案,外层还有八字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这面铜镜因此被称为“见日之光”镜。光竟然透过了厚实的铜镜?有人戏称之为“照妖镜”。这位客人,是周恩来总理。他惊叹不已,叮嘱马承源等研究人员一定要揭开这种透光现象的秘密。

制作透光镜的工艺在宋朝时已经失传。北宋学者沈括,也是位古镜玩家。在《梦溪笔谈》中,他提到,曾看到过一面透光古镜,在日光照射下,镜子背面的图案和二十个字映于壁上,清晰明了。沈括自己家里有三面铜镜,又观察了其他藏家的古镜,都是一样有着古色古香、制作精细的图案铭文,虽然很薄,但都做不到透光。他只得叹息,古人自有特别的工艺技术。

令沈括百思不得其解的千年谜题,也成了周恩来交待给考古学家的大课题。当时上海博物馆的上万面铜镜中,只有四面透光镜,均为汉镜。为了寻找“照妖”真相,上海博物馆联系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仪器铸造厂,请来了工程学和金属铸造等方面的专家,强强联手,终于攻克了难题。

通过采用激光无损技术,看似光滑的镜面“原形毕露”:它由一个个微小到肉眼不可辨的凹凸面组成。凹面能够聚集光亮,而凸面则分散光亮,明暗组合间,折射出与镜背面花纹相同的图案。千年前的汉代工匠,用羊毛毡加上特制药粉从镜面四周往中心不停打磨,才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具有“透光”效果。1978年,西方科学家见识了透光镜的神奇,直呼“东方魔镜”。

长沙藏家收藏的唐代鎏金花鸟纹镜,与西汉“见日之光”铜镜又有不同的“魔力”:唐镜的背面是花鸟纹饰,当光源成45°角折射到光洁的镜面上时,映射出的却不是镜背面的图案,而是一尊弥勒佛像,笑容可掬,宝相庄严。神秘的唐镜,又留下无限的想象與探索的空间。

从汉到唐,“东方魔镜”无言,却在诉说一段“中国制造”的历史。

编辑/汪慧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魔镜铜镜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这是一面魔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魔镜,魔镜,告诉我
打开,打开
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