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生
毛泽东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从青年时代开始,毛泽东与自然之岳麓、历史之岳麓、文化之岳麓,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胜迹佳话。
岳麓之缘
长沙,夹湘江而筑建,素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集“山水洲城”的古城风貌特色于一体。千年古城长沙之西的岳麓山,风光旖旎,枫叶如画,山下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以此为标志的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湖南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岳麓的山上山下、湘江的西岸东岸,以屈原、贾谊为代表的文化名人遗迹,充分显示湖湘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传扬屈贾的精神风骨。毛泽东给同学的诗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主持长沙岳麓书院,常来岳麓山清风峡游憩,作有《憩清风峡》诗,诗云:“从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携。”“从此上山君努力”,就是一种岳麓精神的通俗表达、湖湘文化的典型概括。
清代诗人黄道让的诗《重登岳麓》中的名句“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体现了岳麓先哲登高望远、胸怀天下的万千气象,对于毛泽东那一代湖南青年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毛泽东的形象和人格。
在岳麓山留下印迹,在岳麓书院求学问道的四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对后来者毛泽东产生了精神的激励和榜样的力量。所以,青年毛泽东由衷地表白:“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
一座英雄岳麓山,半部中国近代史。著名书法家周昭怡郑重书写:“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生动反映了岳麓山的人文风流和时代潮流。
岳麓山,成为湖南人的精神象征。这种山水一体、江山多娇的特质,不受刻板教条束缚,独立人格日趋凸显,凝练成“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那“路漫修远,上下求索”的坚忍认真,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胸襟豪情,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生追求,那“实事求是,爱国忧民”的责任担当,那“若道国亡,除非尽死”的舍身殉道,那“牺牲壮志,日月新天”的奋斗使命,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湖南人民的革命精神。
岳麓之行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岳麓山留下了无数光辉足迹和大量革命遗迹。
长沙小西门码头,既是韶山青年毛泽东登陆省城的第一站,又是他和何叔衡启航去上海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出发港;湘江两岸、岳麓上下、橘子洲头到洲尾、爱晚亭和猴子石,都是青年毛泽东呼朋唤友、“百侣曾游”的旧地故址,见证了他们如何成长为20世纪初中国的新青年;长沙岳麓山下刘家台子新民学会旧址,是湖南青年运动的发源地;岳麓书院,是《湘江评论》朝气蓬勃、如火如荼的编辑部;潮宗街上诞生的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是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广泛传播、人才培育的阵地和平台;与岳麓山隔江相望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青年毛泽东学习、生活、工作和斗争最长久的大本营。
岳麓山,是一座闪耀着“知行合一”哲理光辉的山。毛泽东在岳麓读书求知所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知行合一、知后必行。这是他从王船山的学说中汲取的真知灼见。毛泽东强调“古者为学,重在实行”“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初次来到长沙岳麓山下、湘江河畔、橘子洲头、省城西门的时候,毛泽东只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一个知识不多、见识也不多的乡村青年;告别山水洲城,也告别爱妻幼子,离开长沙、再踏征途的时候,1921年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共第三届中央局领导成员之一;1925年的毛泽东已经是党内青运、学运、工运、群运特别是农运的出类拔萃的专家和领袖之一。
岳麓之志
习近平对经历了麓山湘水的峥嵘岁月、在五四运动的时代潮流中锻炼成长的毛泽东,曾给予了生动形象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青年毛泽东每爬一次岳麓山,锻造体魄的同时都在登高望远、神思遐想,思考国家的衰败、民族的危亡、人民的困苦;每次在爱晚亭聚会,同学们高谈阔论之余,青年毛泽东都忘不了从学习中收获心得体会,增长忧国之心、争先之力;每次呼朋唤友畅游湘江,青年毛泽东既锻炼身体,也锤炼意志,正如他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豪情壮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五四运动爆发后,青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冒着酷暑主编《湘江评论》,撰写《民众的大联合》,大声疾呼:“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
透过毛泽东的岳麓情结,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生动地认识毛泽东如何“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领略毛泽东和他的同志战友们,以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风采。
岳麓有魂,千年传承,源远流长,在青年毛泽东那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用毛泽东当年在岳麓山下写就的文章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湖南人之精神”。“湖南人之精神”,穿越古今,激荡中外,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毛泽东笔下钟灵毓秀的麓山湘水风景人文,令人心驰神往。《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岳麓湘江秋景堪称千古绝唱。因此,1961年在致同学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情不自禁地说:“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岳麓之志,充分体现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世纪有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志士、革命精英,脚踩岳麓的大地,肩负民族的希望,树立了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选择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确立了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岳麓之魂
要说长沙岳麓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深厚,对毛泽东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实事求是”四个字。
“实事求是”之路,毛泽东是从岳麓山开始走起来的。
“实事求是”,是岳麓之魂的精华。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现在人们都知道,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讲堂正门上的“实事求是”匾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按照毛泽东自己所说,在湖南一师读书的几年,是他政治思想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念开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的经验”。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之匾,作为岳麓书院的校训和校风,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1943年,延安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大礼堂,人们请范文澜先生题词。范文澜冥思苦想:“写什么呢?”他试着写了几张,连自己都不满意,忽然灵机一动,叫起来:“请毛主席写!”毛泽东应邀也不推辞,饱蘸浓墨,在两尺见方的麻纸上挥笔疾书,一连写了四张,一字一张,“实事求是”四个遒劲有力的楷体大字,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四个大字,被陕北石匠用心刻在两尺见方的四块石料上,镶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后来在北京中央党校和各地党校都看得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题词碑刻,其深刻的内涵和永恒的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党政军的领导人才。
在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前就提出“旗帜务取鲜明,而着步尽宜按实”“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的思想路线。此后的革命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上披荆斩棘,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不断走向胜利的唯一的一条正确的“结合”之路。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毛泽东的岳麓情结留给后人的深刻启迪,是“实事求是”思想造就的宝贵精神财富。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