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旺
1976年8月,辰溪县决定在全县最偏远、最落后、海拔最高的罗峰山修建一座大型水库。不久,近6万青壮劳力从全县各地向这里涌来,一时间,罗峰山下汇成了人的海洋。
这么多人仅靠散落在各个山梁上的那些民居是不够住的。于是,我们放下行李,去山上砍树,砍竹,割茅草。然后,把一块块坡地整平,盖成茅舍,住了进去。此时,吃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因为,近六万人的庞大人群,指挥部是无法提供生活保障的,只能靠自己解决。于是,各生产大队只好又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后勤保障小组,每天沿着那条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去三十多里外的镇上,挑来每天必需的油盐蔬菜和大米,一个来回七十里,走得保障小组的人腰酸腿痛,双脚起泡。
吃、住解决了,一声炮响,水库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我们实行的是三班制,每八小时一班,因为,从取土区到水库大坝只有不到1.5平方公里,地方狭窄,6万人不可能同时展开,只能息人不息工,轮流上工地。
白天,工地上红旗招展(一面旗就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战斗集体),人头攒动,人们挑着筲箕,推着鸡公车,把构筑大坝所需要的土和石料源源不断向那里送去。晚上,几十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同时吼响,发出的电把工地照得如同白昼,灯光下,人们如同白天干活一样,抖擞精神,你来我往,甩膀大干,加之各生产大队之间互相比进度、比干劲,因此,口号声、拉歌声、夯土号子,此起彼伏,声震四野,场面蔚为壮观和让人感动。
也时常有事故发生。由于挖“神仙土”、炸石放炮,一块石头滚下来,或一大堆土塌下来,有人躲闪不及,倒下去死了。人死了,大伙开个追悼会,埋葬了遇难的工友,又继续往下干。指挥部则加强了对采石场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措施,禁止挖“神仙土”。
每隔一个月,工地上放一场电影,每隔半年,县剧团和公社文艺队来这里慰问演出一次。这是一次精神大餐。第二天,由于看过电影和演出,大伙的劲头更足了。待到干不动了,扁担一横坐下来,喘口气。渴了,掬一捧山泉,润润喉咙。然后,拿起锄头扁担,继续干。而那时,出的都是义务工,除了每人每天两毛钱伙食补助,县里不给任何报酬,每天,所在生产队只给每人记一个工作日:男的10分工,女的8分工。条件好的生产队,男劳力干一天可以挣个三五毛钱,条件差的,一天就只有毛把钱甚至几分钱的收入了。但大伙毫不计较,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齐心协力加油干,早日修好这座水库。
终于,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努力,一座高80米宽150米的水库大坝修成了,阻断了辰溪县境内那条最大的溪流——黄溪,“高峡出平湖”,把一泓清亮的山水蓄积在罗峰山下。而水库的建成,不但解决了库区几万瑶族同胞的饮水问题和近十万亩的稻田灌溉问題,还利用水力发电,使这里的人们用上了电灯和电动打米机,告别了过去那种“磨米靠水碾,照明靠桐油灯”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落后面貌。
编辑/贺程